妈祖是我国古代至高无上的海神, 按照古礼,凡能御大灾、捍大患和有功大于国家者宜得礼。所以自南宋以来,历代帝王不仅对妈祖频频褒封,还由朝廷颁布谕祭。元代,曾三次派朝臣代表皇帝到湄洲致祭。明永乐则在南京天妃宫举行御祭,由太常寺卿主持,并配备乐舞。清康 熙统一台湾后,又屡次派朝臣诣湄洲致祭; 清雍正复诏普天下行三跪九叩礼。湄洲祖庙祭典于清代编入国家祀典,与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祭典、山东省曲阜市祭孔大典并称为“中华三大祭典”。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将妈祖祭仪引向规范,1994年参照历史资料和民俗祭仪制定《湄洲祖庙祭典》。近几年又对祭奠乐舞进行艺术加工,以期宗教祭礼兴艺术观赏完美结合。
妈祖祖庙祭典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圣诞之日,湄洲祖庙广场或新殿天后广场举行,全程约45分钟,规模分大、中、小三种。依序为:
1、擂鼓鸣炮;
2、仪仗、仪卫队就位,乐生、舞生就位;
3、主祭人、陪祭人就位;
4、迎神上香;
5、奠帛;
6、诵读祝文;
7、跪拜叩首;
8、行初献之礼、奏《和平之乐》;
9、行亚献之礼、奏《海平之乐》;
10、行终献之礼、奏《咸平之乐》;
11、焚祝文、焚帛;
12、三跪九叩;
13、送神、礼成。
祭典的乐舞是围绕三献为中心,分《迎神》、《初献》、《亚献》、《终献》、《送神》五个乐章,《三献》乐称《海平》、《和平》、《咸平》,由男女歌生合唱。舞备八佾,由男女舞生各三十二名组成,分别秉羽和执龠,是古代最高规格之文舞。
祭典仪式
祭典由主祭一人、与祭若干人、司仪、司香、读祝文等各一人主持,还有司钟、司鼓、司乐、司僚等执事。祭典在鸣炮、鸣钟、奏乐中开始,主祭、与祭等各就各位,虔诚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礼;接着行“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最后“焚祝文、焚宝帛”,又在香烟缭绕、钟鼓齐鸣、炮声震天中礼成。整个祭典过程,雍容肃穆,瑞气氤氲。各地妈祖庙(宫)进香团队及本地妈祖信众云集湄洲祖庙前,虔诚上香、膜拜、祈福,真是一瓣心香到湄洲。
卤簿
妈祖“出游”时有“銮驾”和“卤簿”等两者兼而有之的执事和仪仗队。“銮驾”就是妈祖“出游”坐的神舆;“卤簿”则是仪仗队。仪仗队包括:龙头杖、大锣、长管铜号、铜镜、红灯、彩旗、“天上圣母”街牌、“肃静”牌、“回避”牌,以及玉斧、大刀、画戟、驱妖牌、斩怪刀等器械仪仗;有由人装扮的开路神、八班、御林军等神曹;还有吹笙、车鼓、十音、八乐、马队、妆阁等队伍;最后是香亭、“鲎扇”和凉伞等拥护着妈祖的神舆。“卤簿”的缘由有两种说法:一说“卤”,就是大盾。“出游”时兵卫以大盾为前导,其余仪仗队排列次序都记在簿籍,故叫“卤簿”。一说是 “出游”时以卤水洒道,使路面不会马上干,可清除尘埃。仪卫在簿籍记载的“以”卤开头,故叫“卤簿”。
船模
古代木帆船海上航行主要依靠风力,如遇狂风骇浪,则有生命、货物之危,所以出海渔民及航海商人往往寄托海神妈祖保佑。如化险为夷,则是妈祖的神功,就要按照被保护的船为模型制作一只小船供奉在妈祖庙,并求今后能继续得到保佑。
祭海
涵江霞徐天妃宫于妈祖诞辰和羽化升天之日,都由地方人士和商绅主祭,宫中正殿挂起“天后圣迹图”,偏殿正中挂上“天文星图”。宫内外点灯结彩,神坛前安放一只装满五谷的大海螺壳,宴桌鲜花,灯火辉煌,香烟缭绕。午后涨潮时,还在海滩排好宴桌,以全猪全羊为祭品,祭祀妈祖及其父母、兄嫂,称为“祭海”,是莆田独特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