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商洛市婚嫁习俗


商洛婚俗,在辛亥革命前一般按照《周礼》中“六礼”程序进行,即纳采、问名、纳吉、纳证、请期、呈叩。随着历史的变迁,婚俗也随之改变,一般为提亲、订亲、结婚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贯彻《婚姻法》,移风易俗,自由恋爱,新事新办,文明结婚之风日盛,结婚仪式简单朴素,集体结婚、旅游结婚也在风行,结婚日植树造林更具新意。今在城乡,特别在山区还沿继不少旧俗,古朴热闹。

提亲:旧时提亲有两种方式,一是男方请媒人到女方提亲。有的两家世代相好指腹为婚。若都是男孩,拜为兄弟;都是女孩,拜为姐妹;一男一女,结为夫妻。二是由媒人牵线撮合。取得女方家初步同意后,将姑娘“草八字”转送男方合相。若相合,男方将女方的“庚帖”压在神龛香炉下。半月后,如男方家中平安无事,即示女方命好,便可订婚。

订婚:也叫定婚,古称“作揖”。定亲多在女家进行。镇安县是男方送以肉、点心、菜、酒四色礼,女方接礼后,开“龙凤柬”叫订婚,也叫“拿八字”。回四色礼,即头发(结发夫妻)、柏树叶(长生不老)、白米(白头偕老)、茶叶(四季长青),装于贴有红封帖的庚柬中。商州大多地方是,择吉日,抬食摞,应亲男子及其父母、至亲由媒人陪同,前往女家。食摞内装斗米、斗麦,6至8个粗布(每布6丈)、4个细布(府绸、线绸类,每布8~10尺)、4撮红头绳(毛线,每把半两,扎辫用)、手镯1双、戒指2对、耳环2对、裹肚链子、牙签子等制品(用红线缝于红布之上,放在食摞上面)。届时,女方家门前有一长老敬迎,应婚男子依次作揖,后见岳父母。稍时,臊子长面,丰盛午饭,双方父母边吃边谈,定婚男女互不见面。席毕,男母或姑母去女子房中送一些钱钞,意在女子接钱时从其掌纹辨别拙巧。现今抬食摞已废,送衣物、礼品尚存。镇安县俗在订婚后,媒人领男方携带礼物(女方有几房亲戚就拿几份礼),到女方认亲。女方亲属以鞋袜、衣服、或现金回礼,俗称“打发新女婿”。

订婚后,双方公开未婚夫妻关系,并改变以往对双方父母的称呼,俗称“改口”,未婚夫妻可以在双方家自由来往,逢年过节,婿必拜岳丈。

送迎:旧时,择吉日完婚,至少在前20天,男方发媒送庚帖到女家,内容是“定于某年某月某日完婚”,意在女方准备嫁妆。喜期前三天发帖,男家请客帖:“兹占本月×日为×男受室,是日薄酌乞莅。”男家请媒人帖:“小儿结婚,荷蒙执柯,谨择本月×日喜酌候教。”喜期前一日,女方待客送女帖:“谨詹子本月×日为小女××于归期,敬请阖第光临”。是日,女方舅、姑、姨、姐等重要亲戚前来“填箱”(成衣或衣料)。此日男方送去新娘翌日一切穿戴,以喻新娘不挂娘家一条线。男方由“全欢人”(指有儿女的中年夫妇)带领人,提上灯笼和盛满水的酒瓶(其上插两根葱),把应给女方的礼物和结婚时之新穿戴包裹起来,送至女家,曰:“送宁”。女家备酒款待,回家时,女方将酒瓶中的水换为醋,同女方给的“满家鞋”返回。

迎亲:迎新之日,村邻四舍来帮忙,至亲好友前来祝贺。旧时,当日中午,新郎身披三色长袍、黑色马褂、大礼帽、黑布鞋,并横披由舅家赠送的红绸带,当父亲递过三杯酒(示长大成人,也有祝贺意)后,在伴郎陪同下,率两乘花轿和迎新队伍在乐队的吹奏和鞭炮声中前往岳父家。到后,新郎向女方祖宗行叩拜礼,然后吃荷包蛋,坐上席吃饭。宴毕,新郎、新娘分别上轿。娘家至亲(其兄辈)抱新娘入轿(女子出嫁不带沾娘家土)上路,男前女后。女家送亲女眷及伴娘坐花轿。轿前有执司(旗、牌、伞、扇、灯笼、彩旗)鸣锣开道,乐人吹奏,沿路燃放鞭炮。打开锣有规,即按男方祖先之功名职位而定,州官以上打13锤锣,无官爵者只打7锤锣。新中国后迎新渐废坐轿,近者步行,远者坐拖拉机,富者动用小轿车。迎新队伍回到家后,两三个手提开水、甘草的人,围轿转圈并念道:“甘草火,水马勺,毛头女子都走过”(示吉祥如意)。男方设天地祖宗神位,并置有粮食的斗一口,上放一“柽子”(织布机零件)、桑木弓、柳木箭。贡桌前铺芦席,新人到家,不打轿门先“打醋炭”“驱邪”(厨子夹上火红的铧,边浇醋边绕轿走,意在请来醋坊神——姜子牙施法)。然后,新郎站在席左,顶着盖头的新娘由双方各派出,牵娘打开轿门,站在芦席之右,新娘兄长给新娘披红绸,插红花。此时有人提“五谷斗”(内盛谷草段、核桃、栗子、枣、五谷杂粮),边撒边唱词。拜堂时,礼宾先生唱:“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夫妻对拜!入洞房。”拜罢堂,新郎取弓箭掷于新娘脚下(意为禳治凶神恶煞),然后新郎、新娘由其表兄或姐夫背入洞房。新中国后,举行罢婚礼,众人拥新郎、新娘入洞房。

进洞房:洞房亦叫新房。炕(床)头上有红条幅,炕上放有织布穗子(取“顺”谐音)、粮食斗、酒壶(取五谷丰登意)、熨头(意运气在头)。炕席下放核桃、栗子(意早生贵子)、两根连根葱(意和睦、呈祥)。新娘进大门,婆屋一人摸打其头(意为打掉凶气);新娘进洞房门时,由婆屋先梳头,再用擀面杖桃去其盖头,上床踏四角后,即倚在“柽子斗”上,不再抬头,这时送亲女客即入新房陪伴新娘。新中国后此仪已废。进洞房后,男方出一“全欢”妇人给新娘梳头,将单发辫挽成髻,插上绒线花,标志其成为新妇,曰“上头”,后此亦废之。接着,新郎、新娘吃“缘法汤”(小水饺),饮“交杯酒”。商南人结婚讲究散红鸡蛋。新娘进入洞房后,老表、小叔子们都缠着新娘子要红鸡蛋;家中主人也向来客、邻居及帮忙者敬送红鸡蛋。

谢客:席面摆开后,由主事总管安排外家(即新娘母亲的娘家、父亲的外爷或舅辈)坐上席,其他亲朋好友随便入席。酒过三巡上饭时,在席口前铺毡或席,新郎在左,新娘在右,执事人高唱:“老少外家、众亲邻友、做饭的、炒菜的、担水的、抬嫁妆的,甜饭素菜消停吃,叫新郎、新娘给大家行礼。”新郎叩头,新娘行拜月礼。过去,新妇进大门和洞房时,好闹者拦道要求新妇下拜,现多是由新郎、新娘逐席敬酒。

支大小:待客毕,下午在院中设桌铺席,新郎、新娘站在席上由一执事人喊唱,让新郎、新娘由近而远,由大到小,先祖父母,父母,后伯父母、叔、婶,堂伯父母、叔、婶、舅、姑、姨、姐等逐个叩首行礼,如唱“新郎、新娘给大姑叩头——”。新郎叩头,新娘除对父母外,一般行拜月礼,受头者须给上礼。此俗现在川道已废,山区仍少有沿袭。

喝“缘法汤”:上灯时分,全家喝挂面汤,意味着新妇与全家始结缘份。新郎、新娘碗中各四个荷包蛋,在调味时,小姑或姐多给新娘碗内放超量辣子和盐,新娘必须忍受吃下,不准剩饭。

耍新媳妇:也叫“闹房”、“耍新”。娘家人避外,邻友耍新。“新媳妇房内不分老少”。闹洞房开始,先放鞭炮,示意准备。稍时,闹房人蜂拥而入,按头扯脚,强令新郎、新娘做一些难堪而又亲昵的动作,说一些俏俚之语,房内气氛热烈,是夜通宵不熄灯。镇安县闹房独具特色。婚后连续三日闹房,有文、武两种。文闹:洞房内设糖果、糕点、菜肴,来客向新婚夫妇提出各处有趣的条件,与之嬉闹。武闹:即撒帐。用斗装麻钱、核桃、枣子、糖,另外的二人扮“土地爷爷”和怀抱娃娃的“送子娘娘”演戏。将斗内物品由帐头撒下,众亲友喝彩:“一撒天长地久,二撒地久天长,三撒早生贵子,后生姑娘。”嬉闹至深夜。

送汤:婚后第二天,娘家带挂面和四季衣服各一身,到亲家探望女儿,俗称“送汤”、“追望”。其意是婚日女母没有赴宴,送汤追补。陪同而至的娘家人,就是以后女儿、女婿要走的亲戚。此晨新娘还要第一次下厨做饭,别人将面擀开摺好,让新妇切“三刀面”,表示面宽心宽。好耍者要面中夹麻,让新妇切不断。席间,新妇坐上席作陪,有道是“新媳妇坐上席一辈子就那一回”。早饭仍摆宴席,主要是招待娘家人和帮忙的。

回门:婚后第三天,新娘兄弟上门请其回娘家住3天,谓之“遨食”,也称“回门”。其意是新娘在家生活不习惯,回娘家变换一下环境,并由母亲教导为妇之道。在丹凤县一些地方,是新郎带上礼品偕新娘同到娘家,住3天或10天。“遨食”回家,娘家给新娘带上大蒸馍叫“按口馍”,意为按住公婆及全家人的口,不要挑女儿的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