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俗:孕妇分娩生孩子习俗


孕妇不能在娘家分娩,产妇分娩,吉凶不定,在娘家生孩子是不宜之事,万一有个差错,娘家作何解释?另一原因是怕用女婴换走男孩。产妇也不能在外人家分娩,当然也忌讳他人在自己家生孩子。分娩时,男人不许进产房,外人也不许进产房,特别是孕妇、寡妇、新娘子、戴孝的、患眼病的,更是拒之门外。产妇分娩后,房外挂一红布条,外人一看便明,不得擅入。待婴儿过了满月后,外人才可进入。这些禁忌的核心是将分娩时产妇的血污视做不洁和秽气,怕给他人带来厄运,另一方面又怕别人给分娩后的母子带来不吉。

吕梁山区,分娩时孕妇和婆婆都扎红腰带,驱邪避凶,祈祝吉祥。关于胎盘的处理分外谨慎,特别是第一胎,决不能随意乱丢。胎盘一下来就放入尿盆里,撒上石灰促其腐烂,待夜深人静时由家人悄悄埋掉。一般是埋在粪堆深处,严防被猪狗吃掉,据说猪狗吃掉胎盘,婴儿要得癫狂病。另外,在产房周围不能有怪声怪味,如用石头擦刷新铁锅、锉锯条、劈柴,怕惊吓婴儿,将婴儿耳朵震聋;产房内不能油炸煎炒,否则婴儿身上会起水泡。

过去农村妇女分娩,是请接生婆(俗称“接生老娘”)接生,她们有接生经验,但不懂医学知识,操作也不卫生,因此往往给产妇留些后遗症,特别是遇到难产,常常束手无策,发生不测。现在农村的接生员都经过正式培训,卫生安全。如遇难产,通常都能及早判断,急送医院处置,因此已很少发生难产伤亡的事故。

民间称婴儿诞生为“添喜”。旧时不准孕妇在床上分娩,有的是在炕前放一大盆,让产妇坐在盆上分娩,叫“临盆”。炕铺谷草或粟秆,另备一捆谷草让孕妇靠卧其上,叫“坐草”,古代称“就草”或“在草”,生下叫“落草”。此俗流行全国,后各地多改用褥子叫“坐褥”,山西农村多仍保留古俗。黄河岸边的河曲县取河滩沙子筛过后摊在炕席下,代草,很实用。浮山县一带讲究把从结婚时用过的枕头里取出的麦秸铺在炕上,传说能保母婴平安。生男孩叫“弄璋之喜”,生女孩叫“弄瓦之喜”,生男孩在大门左边“悬弧”,挂一张弓,生女孩在大门右边“设蜕”,挂一佩巾。

现在这种遗俗仍可见到,如晋中灵石县一带在窗台上边放一块黑炭,竖放表示生了男孩,横放表示生了女孩。吕梁地区的柳林县一带,生了男孩在门左贴剪纸葫芦,生了女孩在门右贴剪纸莲花。临汾、隰县一带是把谷草秆插在门环上,生男插二根,生女插一根。

忻州、定襄~带,生男孩在红布上佩弓箭和大蒜,生女孩则只佩大蒜,大蒜象征“能打会算”会过日子。晋南一带,若是生了男孩,当天在大门上要挂草,用带根的谷草交叉相扎,用红布结紧,悬挂大门上方,谓之“澈草”,相传这种风俗始于唐代。“澈草”两边还挂有布条,上写“先开白玉花,来结黄玺果”、“建国栋梁”、“长命富贵”等祈盼吉语。

生小孩在门上贴红纸、挂红布、挂草等习俗,叫做“报喜”。它一方面告知街坊邻里,该家有小孩子诞生了,并且一望便知是男孩还是女孩。另一方面也是一种禁忌习俗,警示外人不得随便进入,以免小孩和产妇受风寒或惊吓。在晋南一些地方产妇奶若未下来,婴儿先借吃别人的,男吃女母汁,女吃男母汁。婴儿食奶前先舔醋、盐、黄连、糖,称“尝五味”,祝在人生经历中苦尽甜来。给娘家报信的方式全省不下30种,有的带红熟鸡蛋,数目男双女单;有的送一只鸡,以雌雄区别生男生女;有的带一壶酒,壶上系红绳为男,系红绸为女。

旧时,因贫穷和重男轻女,山西农村时有溺女婴事发生。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刻印的《晋政辑要》载:“溺女一事,竞狃于故习,而不能渝除。往往初生一女,犹冀具存留,连两胎,不肯容其长大,甫离母腹,即坐冤盆,未试啼声,已登鬼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