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圆及其传说


桂圆因其核状如龙之眼,故称“龙眼”。兴化桂圆具有肉厚质脆,汁多味甜,果实大、纤维少的优点,从明代起就被列为名贵贡品。据明代弘治《兴化府志》记载,当时仙游、莆田两县每年进贡的兴化桂圆干有一千多斤。“兴化桂圆甲天下”之说便是由那时一直流传至今天。

站在华亭镇云峰村“龙眼海”公园六角亭,放眼望四周,远处是母亲河木兰溪,周边龙眼树密密匝匝,一碧万顷。这个龙眼海让我的思绪飘向远方,小时候我最喜欢吃的水果就是龙眼,因为它带着母亲乳汁般清甜温暖的记忆。由于华亭镇地处木兰溪沿岸,为全国龙眼分布北缘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所产的龙眼质味冠神州,被农业部列为“南亚热带名优作物乌龙岭龙眼生产基地”,为我国桂圆的佼佼者。其中,莆田和仙游交界处杉尾至华亭山牌这一带产的桂圆干称为“溪货”,清初以来畅销上海、江浙一带。因其出身尊贵、血统纯正,为第一代莆商闯天下提供了独特的“拳头”产品。

说起桂圆,还有不少传说呢。

据说很久以前,在兴化湾一带,一条恶龙经常出没,骚扰附近沿海的居民。每年农历八月,只要海水涨潮,这条恶龙就会兴风作浪,毁坏庄稼,糟蹋房屋,人畜被害不计其数。当地有一个武艺高强的少年,名叫桂圆。他看到恶龙的无恶不作,决心为民除害。到了那年阴历八月的一天,待大潮涨起,他就备好用酒浸泡的猪肉。恶龙上岸以后,几口就把猪肉吃光了,醉倒地上。这时桂圆举起大刀,朝龙的左眼刺去,龙眼被刺中,恶龙痛得来回翻滚。正要逃跑时,他又揪住龙角,用刀刺向恶龙的右眼。经过一阵搏斗,瞎了双眼的恶龙流血过多死去。桂圆由于在搏斗中负伤过重,也不幸去世。于是,人们把桂圆的躯体埋在地下,不久,在这个人龙搏斗的地方长出了一株果树,人们称之结的果实为“龙眼”,也叫“桂圆”。

这里有另一说法:古代江南有一个钱员外五十多才得了个儿子,取名钱福禄。小福禄娇生惯养,经常生病,又瘦又矮,10岁的他身高还不如四五岁的孩子。钱员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一天,远房亲戚王夫人来串门,对钱员外说:“少爷若要强身健体,非吃龙眼不可。”她说,当时哪吒打死了东海龙王的三太子,还挖了龙眼。这时正好有个穷孩子生病,哪吒便把龙眼让他吃了。这个孩子吃了龙眼之后病好了,长成彪形大汉,活了100多岁。死后,他的坟上长出一棵树,树上结满了像龙眼一样的果子,村民人人食了龙眼肉,男性个个长得魁梧英俊,女性身材苗条、容颜姣好。钱员外获悉后,立即派人去东海边购买龙眼,并加工制作成龙眼肉,蒸给福禄吃。福禄果然“药”到病除,身体也立刻强壮起来。

据介绍,桂圆一般在农历二三月开花,花朵为五瓣的黄色小花,一簇簇的约有米粒大小。八九月间果实成熟,呈球状。八月里正是桂花飘香的季节,旧时称为桂月,其果实又为圆形,所以称之为“桂圆”。

此外,还有一说。古代人把桂圆的圆溜溜的球状果实比喻成各种各样的眼睛,大个儿的桂圆叫龙眼,中等大的叫虎眼,最小的叫鬼眼。明周瑛、黄仲昭《兴化府志》载:“其品不一,龙眼是其中者,有一种最大者呼‘虎眼’,一种最小者呼‘鬼眼’,又有并蒂而生,一大一小俗谓‘鸡母引鸡子’,北人不复识别,总呼曰‘圆眼’。” 《泉州府志》有“大者名虎眼”的记载。泉语“虎”、“福”的音近,以“福眼”代替“虎眼”,取其吉祥美好之意。据说台湾种植的大型龙眼,当地同胞也称“福眼”。

其实,桂圆名字的由来和历史都是一个传说,让这种水果披上神奇的色彩,不管是桂圆还是龙眼,都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水果。  有人说:“东北的人参,南方的桂圆。”李时珍《本草纲目》载:龙眼果实能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除蛊毒,去三虫。久服强魂聪明,轻身不老,通神明,开胃益脾,补虚长智”。清代诗人王士祯盛赞桂圆为“果中神品”。多年来临床和食用证明,桂圆肉具有明显的“补气补血,补虚益智”的作用。中医用来治疗神经衰弱、贫血、心悸、失眠、健忘、病后产后虚弱等症,是传统的名贵滋补食品。

的确,龙眼不但是营养丰富的果品,而且具有药用价值。在我国民间关于龙眼治病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据《兴化府志》记载,宋徽宗即位次年八月,皇后玉体欠安,御医无策,恰逢兴化进贡龙眼到京,皇后品尝,顿觉生津,再食之后玉体康复,徽宗大悦,赐予“桂圆”美名,流芳至今。这一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在莆田民间办喜事,如结婚、乔迁等,总会用一串“三元”的桂圆干,挂在门楣上方,寓意“三元及第”、夺冠登科。新娘出嫁,在红伞下,挂桂圆、花生和芦荟,寓意“夫妻和睦,早生贵子”。同时,妇女坐月子期间,吃桂圆干,除了桂圆干本身有滋补药用外,其习俗背景为:婴儿随母亲共享用蝉联三科状元命名的极品桂圆干,期盼长大后能大富大贵,像三位状元那样光宗耀祖。

这一风俗亘古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