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本溪水洞名称由来追本溯源


本溪地处辽东山区,这里山高林密,是辽宁东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河流纵横,本溪确实是“水之源“地。但“本溪“名称的由来,还另有渊源。

本溪得名于本溪湖。本溪湖位于市内,湖面不及15平方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小的湖了。别看湖小,却也小有名气,曾被列入关东十景。清代同治年间处士高升先所书“辽东本溪湖”刻石于湖口,湖旁筑有慈航古寺,建于明末,梵音香火曾盛极一时。此湖四周峰峦回抱,外阔内狭,极似犀牛角做的酒杯,故称“杯犀湖”,谐音“本溪湖”。从此,以湖名市。1939年正式设立本溪湖市。

新中国成立后,才去掉“湖”字,定名为本溪市。

本溪历史悠久,在庙后山考古发掘出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表明,在四、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这不仅填补了我国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的空白,而且为研究东北亚人类分布和转移提供了可贵的历史资料。

本溪在我国夏、商时期分别属于青州、营州管辖,战国时属燕国辽东郡,唐代属安东都护府辽城州,清末始设本溪县,隶属奉天府。1939年正式设市。

明朝

明王朝对本溪地区的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视,不断加强寻东边墙的经营。明成化年间,在本溪建置了清河城、碱厂、草河城1堡屯兵则超千,为兵家争夺之要要塞。1618年努尔哈赤率诸王和八旗官兵攻进清河城。明史对清河城之战载有:“清河即失,全辽振动“,可见清河堡战略地位之重要。

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国汗努尔哈赤与明军进行萨尔浒(位于今抚顺大伙房水库库区)之战,清河城堡是重要战场之一。1644-1661年(顺治年间),又从碱厂边门向东北外展至今新宾县东15公里的旧门村,并在本溪县东营坊荒沟自然屯设碱厂边门,派清兵驻守,一直到清朝统治终结。

明朝末叶和清兵入关之前,本溪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兼有渔猎、采集、畜牧、矿冶、手工业等,尤其是采煤、冶铁已成为东北地区重点之一。因辽沈地区是清入关前的统治腹心地带,也是争夺全国统治权的战略要地。清入主中原后视辽沈地区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的“龙兴“重地。

本溪的手工业发展历史也较久。酿造业最早的清河城小甸子永泉长烧锅始建于1807年(清嘉庆十二年),年产高粱酒近11吨;田师付沟永隆泉(今本溪县造酒厂)烧锅建于1824年(清道光三年),年产高粱酒8吨;制陶业最早的本溪湖小后沟子永盛缸场,始建于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年产缸500套。

据史料载,到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本溪的制铁、烧锅、烧窑、典当、旅店、饮食、杂货店等业户达到48家(不含桓仁)。随着采煤、冶铁、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步发展,本溪地区一些城堡发展成集镇,到清末时,本溪湖、碱厂、草河城、草河口等地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集镇,成为工业品、农副产品集散的重地。

清朝

从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起到1945年(民国34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失败止的50多年间,本溪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管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尤其是日本侵略势力入侵本溪后,对本溪的矿产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建设工厂、开发矿山,使本溪逐步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1904-1905年(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爆发了日俄战争,本溪亦沦为重要战场之一。战争给本溪人民带深重灾难。这场战争使日本帝国主义夺取了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势力范围。1905年日本侵略者修筑了安奉线(今学丹线)铁路,成立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并强行将本溪境内的歪头山、本溪湖、桥头、连山关等火车站及权。日本商人在“附属地“内垄断大部分生活必需品、金属制品等商品的经营业务。

日本财阀大仓喜八朗凭借日本军政当局的侵略势力,先后攫取本溪湖煤田和庙儿沟、歪头山、梨树沟等10几处煤矿的开采权。大仓开采最早的本溪湖煤矿于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4月正式开采,时有矿工110人,当年采煤300吨。他们为加紧掠夺开采,置中国工人死活于不顾,尽管井下发生煤层出水、透水和瓦斯爆炸,仍强迫工人继续生产。每次井下事故都造成数十名乃至数百名矿工死亡。

1909年(清宣统元年),日本帝国主义从经济侵略进而军事入侵,安奉铁路本溪境内的本溪湖、连山关、草河口等地均派驻日本关东军守备队。第二年,大仓喜八朗仗恃日本军政势力,迫使清政府与其签订《中日合办本溪湖煤矿合同》,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中日合办本溪湖煤铁有限公司成立,次年1月23日改称为本溪湖商办煤铁有限公司,更加大肆掠夺本溪的矿产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