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舞基本技巧的探讨


在国标舞教学、教材里,胯动、脚迹、蹬地、重心,既是使用频率极高的字眼,又是容易出错的概念。信息传递离不开语言交流,离不开口头或文字表达。所以,围绕胯动、脚迹、蹬地、重心这些概念的含义进行正本清源的解读和探讨,对于规范国标舞教学、教材很有意义。希望这一解读和探讨对同道诸位有所裨益。 ­­

一、关于胯动和脚迹 ­

        中腰、横隔膜、下腹、丹田、底盘、臀,均与胯有关;为了宏观叙述的方便,往往将它们笼统简称为胯部。胯动,即胯部动作,胯部发力。 ­

       胯部,身体舞动力的总源头所在,生命力总动员的源头所在。脚力、腿力、地板反弹力、脚底挤压力等等等等,都来自胯,都离不开胯。 ­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在这里反复强调胯,就是因为太多的人在讲这个那个力的时候“忘本”!一旦“忘本”便误人子弟。最容易让人“忘本”的是脚迹、脚迹路线图。 ­

          脚迹路线图有没有用?有。有什么用?提供身体舞动的路线;提供下肢作为辅助工具、身体舞动的路线;提供脚随胯动、身体舞动的路线。在“脚随身动胯带四肢”前提下,脚迹路线图为我们提供身体舞动的轨迹,提供舞步套路的运动轨迹。相对而言,摩登舞比较容易绘制脚迹路线图;而拉丁舞却不容易,这是因为拉丁的领舞与跟舞者各自运动的轨迹不同。 ­

    这就难办了!因为众所周知,近身连体共舞的摩登能够“跟着感觉走”,而远身联动共舞的拉丁难以“跟着感觉走”。能够“跟着感觉走”者容易绘制脚迹图,难以“跟着感觉走” 者难以绘制脚迹图。不需要者有图,需要者却无图;这是脚迹路线图的困惑。 ­­

二、关于胯动和蹬地 ­

    相对于地球运动,必须依靠地球对身体的作用力才能够发动起来。就是说,需要通过脚下蹬地板,向地板借力来发动身体的舞动。 ­

    舞蹈者的两只脚应该叫做主力脚和动作脚;不应该叫什么动力脚! “动力脚”顾名思义是提供动力的脚,实际上提供动力的脚应该是主力脚。所以,把动作脚称为动力脚是概念性错误。 ­ 当我们谈及“脚带身”和“身带脚”的时候,应该首先明确这里所说的脚是哪只脚?是动作脚,而不是主力脚! 若“脚带身”即动作脚带身-错误!若“身带脚”即身带动作脚-正确!正确的舞动,应该是依靠主力脚脚下蹬地板,即以身体(腰胯)带动动作脚使身体舞动。 ­

         动作脚与身体舞动关系是什么?是动作脚“后发先至”:首先依靠主力脚蹬地板(或叫排、压、挤地板),向着舞动的反方向向地板借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此时,地板就会给予你脚(主力脚)一个向着舞动方向的作用力,这个力通过趾、踝、膝一直传递到髋关节,使底盘(胯部)舞动起来。如果主力脚不蹬地板,那么身体的舞动也就不可能发生。   ­

  主力脚脚下蹬地板使身体舞动的时候,动作脚落后于身体的舞动,即动作脚“后发”。身体和动作脚都舞动起来后,谁先到达预定位置?动作脚先到达,即动作脚“先至”。 ­

   “脚在舞动结束时接纳身体”就是指动作脚先到达而言,“脚到身到”只是作为结果出现。也就是说,只要以身(胯)带脚,脚后发而先至,身体的惯性会自动导致“脚到身到”。蹬地-主力脚蹬地,动作脚后发先至。这一过程的实质:脚随身(胯)动。  ­

    对于动作脚“后发先至”这样一个全过程,只看见“先至”的结果,而不抓住“后发”这一根本,而且把动作脚和主力脚不加区别地混为一谈,必然导出完全错误的结论。 ­­

三、关于胯动和重心 ­

    重心,一个使用频率最高的字眼。对于舞蹈者,几乎到了“言必称希腊”的地步,言必称重心。舞蹈者口口声声谈重心,时时处处移重心,如果不知道重心在哪里,可悲不可悲? ­

    关于重心,来自英国皇家教材译著中有这样的论述:“舞蹈最基本的问题就是人体不断转换重心问题;转换重心是任何一个舞蹈者无法回避的基本技术…”“第一个要点是,尽量避免双脚同时承担体重,尽可能缩短双脚同时分担重心的时间“第二个要点是,熟练运用脚步滚动-人体重心集中点在脚底的移动程序”。第三个要点是,保持腰胯稳定,形成腰为中心的整体重心焦点”(即所谓“空中焦点”)。在诸多教材中这算是最为经典的论述了,可惜这“经典的论述”也没有直接回答出“重心在哪里?” 至于一些“半桶”师爷对于这一问题的阐释和发挥,就更让人摸不着头脑。因为他(她)自己都说不清。 ­

    重心在哪里?在胯!胯部在哪重心就在哪。转换重心就是转换胯部,移动胯部就是移动重心。难道不是吗? ­

    重心在哪里?在胯!几乎处处离不开“胯”,却没有一次专门针对“重心”的。笔者从来不把转换重心作为技巧看待,仅仅作为基本功效果的体现,为什么? ­

    重心在哪里?在胯!如果说一门学问能够作为一种技巧,吃饭睡觉能算技巧吗?重心转换如同人吃饭睡觉一样,幼儿园大班小孩懂得吃饭睡觉,也就本能地懂得掌握重心维持平衡。1 问:摆荡、倾斜、升降三者的作用有什么不同?三者之间有什么内在关系? ­

答: ­

1“摆荡”针对胯部(底盘)而言;“倾斜”针对上身(纵轴)而言;升降针对脚跟(膝盖)而言。 ­

2“摆荡”是指为实现重心流动的胯部角位移转动。其作用是加大步幅,增强身体舞动,实现空中挪动。动作原理是:腰胯发力同时运用脚掌(反作用)推力。 ­

3“倾斜”是指上身纵轴线偏离垂直坐标的状态。其作用是伴随反身动作,展现人体曲线美的造型。动作原理是:借助摆荡和反身,并使上身滞后于胯部。 ­

4升降是指脚跟离开地面、回落地面,伴随膝盖的伸直与弯曲的动态过程。其作用是为摆荡而存在。动作原理:上升--摆荡的开始,下降--摆荡的结束。 ­

5摆荡、升降是动态过程,倾斜是姿态描述。摆荡是产生倾斜、升降的原因;倾斜、升降是摆荡的结果。 ­

6摆荡是造成身体舞动、线型流动主要手段;升降为摆荡而存在,倾斜由摆荡而生成。 ­

7不是由摆荡产生的,故意出现的倾斜,是错误的倾斜,丑陋的倾斜。不为摆荡而存在的,故意出现的升降,是错误的升降,丑陋的升降。 ­­

 2 反身动作(协调)有什么作用?什么情况(哪4种)下需要反身协调? ­

答: ­

1什么是反身?反身即上身偏转。扭秧歌、踢毽子可以找到它的感觉;其作用是以脚随身动为前提,通过自然协调,保持动态平衡,促进线型流动。 ­

2左右旋转需要反身技巧。这是反身技巧的直接运用。坚持以胯带动上身下肢,避免用肩,脚不得改变迈步方向。 ­

3前进后退需要反身技巧。这是反身技巧的间接运用。描述它的关键词是:“相对的动作位置”“上身的不完全旋转”。 ­

4持握姿势需要反身技巧。使上身稍向左后打开,跟舞者应该让领舞者右手指感触到左肩胛的突出,从而实现紧贴。 ­

5拉丁的快节奏需要反身。牛仔、恰恰快速移动时,反身有助于倒8字胯部挪动,如果没有反身协调,很难跟上节奏。 ­­

    3 如何理解“对方不存在,心有灵犀通;各跳各的舞,配合默契中”? ­

答: ­

1“各跳各的舞”的意思是:各自把自己的动作和舞姿做好,做到位。“只当对方不存在” 的意思是:不要老是顾虑、担心对方不配合,也不要受对方的牵制和干扰。强调的是双方都从严律己,别无杂念。

2双方都从严律己,把动作和舞姿做好,做到位,双方配合的问题就自然解决了。因为双方配合的要素,已包含在其中、各自“从严律己”中。什么要素?基本功核心-脚随身动,胯带四肢。 ­

3换一个角度讲,按照“绝对服从”原则:“动力总源头来自本人的胯部,双方之间只是动作信息的互相传递;信息传递依靠永不变形的手臂抱园握持(以及腹下微贴)”,双方配合的要素,也包含在其中、各自“从严律己”中。 ­

4“艺术问题中的一些说法,往往为了突出某一方面而采用偏激的措辞”(借用胡宗翰语),各跳各的舞只当对方不存在,就是为了突出自身基本功-胯带四肢这一核心、不要互相依赖而采用的偏激的措辞。强调的是,只要将自身动作舞姿做好做到位,双方配合默契自然在其中。 ­­

5 对方人体在,不要有依赖;心灵相通处,在于无阻碍。胯动是核心,舞好各自身;默契蕴其内,功到自然成。艺术审美体验到一定境界,如佛家禅语妙不可言,妙到莫名其妙的地步。此时,固不固定套路固不固定舞伴已经无所谓了。 ­

1问:为什么重心不应当停留在两脚(腿)之间? ­

答: ­

脚随身动状态是若危若安的状态,是处于危险边缘的状态,是形成空中焦点的状态,是身体舞动所需要永远保持的状态;而“重心不得停留在两脚(腿)之间”,恰恰破坏了若危若安的危险边缘状态。 ­

为了恢复这一状态,必须通过移动重心,由双脚并立变为单脚独立。移动重心需要时间。这移动重心的时间,就是耽搁的时间;耽搁多久,舞动的效果就打多少折扣。 ­

再说白一点,重心只有停留在单脚单腿,身体才能处于灵活反应的状态;如果重心在双脚双腿之间,移动的瞬间就多出一个程序:先要把重心放到单侧。这样一来,身体无法灵敏地作出反应。 ­

由此可见,两脚之间停留的时间越短,舞动效果越好。所以,要求我们主观上尽可能不要将胯部造成的重心,也就是空中焦点,停留在两脚(腿)之间。 ­

至于摆荡造成的空中瞬间的停留,并非停留在两脚之间,这个停留实质上仍然是单脚停留。 ­­

2 问:什么是全脚滚动?全脚滚动有什么作用?怎样实现全脚滚动? ­

答: ­

所谓全脚滚动是指脚底从前往后从后往前,像车轮一样依序渐次接触地面。从前往后:沿脚尖、脚掌到脚跟;从后往前:沿脚跟、脚掌到脚尖。 ­

全脚滚动目的:为了高质量实现脚随身动。所谓高质量脚随身动,就是每一瞬间身体都处于倾倒的趋势,危险的边缘;表现在脚底的运动轨迹上,就是渐次与地面接触,形成脚底的滚动。 ­

只有全脚滚动才能保证脚随身动的高质量;同理,全脚滚动依靠高质量脚随身动来实现。二者互为依存,互为因果。 ­

所有慢步的前进后退都应当全脚滚动,节奏越慢步幅越大,要求全脚滚动越明显。至于快节奏的前进后退,因为二者互为因果的关系不突出,对全脚滚动的要求也就忽略不计了。 ­­

3 问:什么是不露痕迹?不露痕迹有什么作用?怎样实现不露痕迹? ­

答: ­

所谓不露痕迹,是指重心转移过程不露痕迹,其目的是为了使身体舞动的每一个细节的过渡尽可能圆滑,没有突变。为了达到不露痕迹的境界,要求“下肢三内”:膝盖内扣,脚底内侧着力,脚走内弧线。 ­

这“三内”能够最大限度地有效避免双脚同时承担体重,同时分担重心,不留从单脚到双脚、双脚到单脚重心交替的痕迹,从而更好地实现脚随身动,促进身体线型流动,增强身体舞动的流畅性。 ­

这个话题同“重心不应当停留在两脚(腿)之间”一脉相承,重心应当永远保持在单脚单腿;重心在两脚之间停留的时间越短,舞动效果越好。 ­

需要强调的是,下肢“三内”同样以“脚随身动”为前提;不露痕迹是脚随身动的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