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民间舞蹈


汉民族的民间舞蹈有着绵长的历史情缘,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时,民间舞蹈已成为供奴隶主贵族享乐的艺术表演。古代诗歌《诗经》和《楚辞》中已有生动描写。汉代、唐宋以后直至明清,汉民族民间舞蹈成为广大劳动人民在重大节日的主要娱乐活动。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汉民族的民间舞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风格、民族特色。汉民族的民间舞技巧追求的是审美风格的完美体现,技术技巧是同舞蹈风格紧密相容、不可分割。汉民族的民间舞蹈有许多极富特色的道具舞蹈形式,比如手绢、扇子、鼓、伞、棒等。

 

       汉民族的民间舞中的技巧是与渲泄生命情感和烘托场面气氛紧密结合的,是民间舞者内心激情的物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汉民族的民间舞逐步向塑造舞蹈形象、表现人物心理、营造舞台意境的艺术化方向发展,讲求手、眼、身、法、步的紧密结合,具有全身舞动的韵律感,舞姿多为弧线,呈现出圆曲美的体态特征。东北秧歌“手传意、眼传神”、“手眼相随”、“形神兼备”和表演上强调内在的含蓄美,这些都是汉族民间舞蹈的动作风格特色。汉族民间舞蹈和民族武术、杂技以及戏曲有密切关系,在中国古代百戏中,杂技和舞蹈是掺杂在一起表演的,至今保留在民间节庆的赶会、社火中。如高跷、狮子舞、剑舞、盾牌舞。“艺中有技、技中有艺”,技艺并重是汉族民间舞蹈动作的显著审美特征。它的许多动作造型都有一个形象生动的名称,如“风摆柳”、“鹞子翻身”、“金鸡独立”、“回头望月”等。

 

       诗、乐、舞的结合,在中国表演艺术中有悠久的传统,从 中国民族艺术发展史中看,它一直占有突出地位。人们常用“载歌载舞”来形容汉族民间舞蹈,歌舞结合是汉族民间舞蹈的另一重要特点。汉族民间舞蹈中有花灯 、采茶灯、 跳春牛 、耍耍、 二人台、二人转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歌舞。普遍流行于各地的 跑竹马、跑旱船、花鼓和霸王鞭等也多是边唱边舞的。歌舞不仅能抒情,也长于叙事,能表达比较细致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广泛的生活内容,可以起“歌以咏言、舞以尽意”的作用。且歌且舞,能听其声、观其容,有声有色,有着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虚拟象征的表演,即舞蹈的内容情节、景物环境等主要靠演员的动作来表现,也是汉族民间舞蹈的主要特点。这种“景在舞 中”的表现手段,是中国各类传统表演艺术的共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