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地推铅球技术最后用力教学时“逆向教学法”的探究


原地推铅球技术最后用力教学时“逆向教学法”的探究

 

钟少真  指导老师:万宋斌

 

摘  要:推铅球教学方法很多种,在此,就原地推铅球中最后用力的教学方法提出“逆向教学”,并从若干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通过教学实验表明,在“逆向教学”推铅球技术教学中,认为此方法将有利于提高技术教学的质量,促进推铅球技术教学的改进,改变教师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原地推铅球技术  最后用力  逆向教学

 

1 前言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多数学生在推铅球最后用力阶段,出手时肘关节总是下降,并由此带来持球手离开锁骨窝使出球的手形变形。这样不仅容易受伤,而且成绩也不理想。那么如何提高推铅球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正确地掌握技术,保证技术水平的充分发挥,是我们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讨、实践的问题。而这个任务的完成有赖于教师正确的教学思路和学生积极主动配合。如今大多数体育教师在传授推铅球技术时最后用力的教学方法,一般采用“传统式”的教学方法即:从重心在右脚上——膝内转蹬地——转髋——起体——手臂用力——抬头——前上推伸臂拨球。那么,我们能不能换一个思路,由原来课本的教学顺序反过来进行教学,也就是“逆向教学”的教学思路。在经过几年的教学摸索、实践和检验,我觉得在最后用力技术的教学中采用“逆向教学”,更能解决学生最后出手动作变形这一问题,所谓“逆向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在教推铅球技术时把最后用力部分从最后一个动作开始往回教,即:前上推伸臂拨球—抬头—手臂用力—起体—转髋—膝内转蹬地—重心在右脚。通过这种逆向教学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正确技术的掌握,提高推铅球技术教学的质量。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南靖县各中学的体育教师;船场中学2004年高二年段,实验班学生50人,对照班学生50人。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南靖县各中学的体育教师进行了二次问卷调查,每次发放问卷96份,回收分别为91份、92份,有效问卷87份,经过信度与效度检验,信度为0.86,说明问题所获得的结果的可信程度高,效度为85%,经有关专家审核,认为问卷的结构合理,内容恰当。本问卷了解了他们的基本情况,及对原地推铅球技术的教学方法,结果基本上是按教科书的要求进行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有89%的教师认为大部份学生在最后用力时,技术掌握上存在着如:肘关节下降,并由此带来持球手离开锁骨窝使出球的手形变形等薄弱环节,为了要改正错误动作,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和积极性。多数教师积极尝试、探索其他教学方法,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效果不明显,他们对我所制定的“逆向教学”的教学方法普遍认同,有38位正今年高二的老师,对此方法进行实验,回复的效果都不错。

2.2.2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找资料发现,全市各地中学、院校在铅球的教学中都普通出现肘关节下降,并由此带持球手离开锁骨窝使出球的手形变形。针对这一情况,也都积极地采取不同的手段进行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笔者博采所长,于2004年10制定出“逆向教学”这套教学模式。

2.2.3 实验法

在2004年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在原地推铅球的教学中,用“逆向教学”的教学模式对我所在任教的对象,南靖县船场中学高二年的学生任选了两班进行了教学实验。请3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学生的技术进行集体统一技评,取3位教师技评分数的平均值,作为每位学生分数。进行对此试验,测试结果如下:(见表2、表3)

 

表2  高二年铅球测试成绩

班   级

教   法

学 生 数

(人)

平均成绩

(m)

标 准 差

(m)

P

实验班

对照班

50

50

7.86

7.52

0.51

0.73

P<0.01

 

   注:男女均用3公斤铅球

表3  高二年铅球测试成绩

班   级

教  法

学 生 数

(人)

平均成绩

(m)

标 准 差

(m)

P

实验班

对照班

50

50

8.60

8.25

0.53

0.75

P<0.01

 

注:男女均用3公斤铅球

 

3  结果与分析

3.1 结果

从表2、表3中可以看出:在对照教学实验中,两班的教学内容、练习时间、练习次数等条件相同所不同的是实验班在技术讲解时采用“逆向教学”的教学班平均成绩比采用原教学方法的班级多0.34米,技评多0.35分,明显高于对照班学生所掌握的技术明显优于对照班学生。由此可以看出,在教学中采用“逆向教学”的方法对学生掌握技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原教学方法的效果显著。

3.2 分析

“逆向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是:逆向技术教学思路,尽量保持技术结构的稳定,提高学生投掷能力为主。通过能力的培养,逐步改进、提高、巩固技术动作。“逆向教学”的具体要求是:在教学练习过程中,使学生领会教师的教学意图。也就是在投掷练习的过程中,通过对每一动作有机的连接,再沿投掷方向顺势发力,不断培养学习掌握将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3.2.1 “逆向教学”可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大部分投掷项目的最后出手动作都跟铅球的出手动作不大一样。把铅球的最后用力动作放在铅球教学的第一节课进行,使学生充分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配合教师有效的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能较及时、较熟练地达到掌握铅球技术的能力。教师通过挂图、多媒体教学示范等手段,以学生进行推铅球技术教学特别是最后用力部分的提前和进行逆向教学,使学生了解了技术动作基本原理和结构确定技术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以能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较清晰完整的动作表象,这样即增加了他们对学习掌握技术动作自信心,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开支脑筋,提高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学生主动的配合练习,为掌握动作奠定良好基础。

3.2.2 最后出手动作是“逆向教学”的核心

强调最后出手动作的正确掌握,是“逆向教学”的另一个要点。正确掌握最后出手动作,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尽可能保持一个较稳定的正确的动作外形结构,在此基础上协调用力,才能充分发挥人体的能量,将作用力加速于器械上,以保证技术动作的正确完成,从而保证最后用力动作的正确掌握和协调用力。通过最后出手技术动作的用力练习,来加强学生协调能力的培养,不断丰富学生的运动知觉,促进技术动作的掌握,来提高推铅球的能力。从生理学上讲,运动技术的形成是条件反射的建立与巩固,协调能力好就能合理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技能储备,使大脑皮层的暂时联系,很快建立起来,加快对新技术掌握。

从认知的角度看“逆向教学”有助于动作技能的形成,从认知心理来看,动作技能的形成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知觉在意识的支配下,理解地、有目的地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或检索,把所提取的信息通过机体由外导系统(视觉、听觉、触觉)和内导系统(动觉、平衡觉)输入到相应的中枢神经系统进行编码、校正,经过多次反馈强化,整合之后把这个完整的信息过程储藏起来。认知心理学还认为在动作技能形成过中,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和认知策略(包括智力、认知技能)等内部因素,影响着动作技能的形成。实验教学中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教师主导的“逆向教学”教学思想指导下,结合自身已有的动作经验,能够有意识、有选择性地把教师讲解、示范的动作信息组织转化成为自身内部的知觉信息,并且通过视觉、听觉的反馈强化,使内部的知觉信息得以校正,排除错误动作信息,存储了正确动作信息的合理接通与编码,提高动作技能的形成速度和正确性创造了条件。因此,从认知心理工科学的角度来讲,学生在教师所设置的“逆向教学”的情景下进行学习,有助于动作技能的形成。

 

4  结  论

推铅球的出手动作不仅和大部分的投掷项目的出手动作不大一样,而且日常生活中象推铅球这样的最后推手动作也很少用到。推铅球是一项属于技术比较复杂,且较难掌握的运动项目。所以在推铅球的教学中采用“逆向教学方法即能调动学生配合教师进行练习和积极性,又能使用权技术练习的质量得到提高,保证了技术结构的正确性,还充分发挥学生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它是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适应人体的生理、心理特征,符合运动教学的基本原则,有利于技术练习的改进及学生能力的培养。“逆向教学”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提高学生运动竞技能力,正确技术的掌握,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等,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对提高学生推铅球能力及其成绩有良好的效果,对改进教师的教学思想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院校成人教育协作组编.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  全国体育院校成人教育协作组编.人体生理学[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5.

[3]  陈伟.投掷技术训练中的“顺势投”[J].体育函授通讯,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