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体育学科是以学科课程为主编订体育课程的,如前文所述,它对于确立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形成体育学科体系,保证全体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体育课程的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可供发展的基础。单一的体育学科课程模式在课程内容的容量方面,在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方面,在培养体育能力方面,在与社会生活活动的联系等方面,确有不足。改革体育课程模式,吸收各种课程理论的优点,逐步形成体育学科的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但是,我们应该对这一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有充分的估计。课程的改革既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也要考虑国情;既要保证全体学生有共同的、必要的体育基础,也要为学生的自主、自立、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做好准备;既要考虑体育课程的规定性,也要增强课程的弹性,在保持体育学科的科学性、系统性的基础上,使课程内容更加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加强内容的选择性。
完成这些转化,一方面要加大对现有体育学科课程改革的力度,另一方面,要在课程结构上进行改革,这其中增加体育活动课程只是完成转化的一种方法。课程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已证明,多种课程模式相互交融、优势互补是课程发展的必然,我们应该对建立起几十年的体育学科课程体系进行认真、系统地总结,扬长补短,同时注意吸收各种课程理论的优点,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加以改造,逐步形成科学的体育课程体系。
(二)加强体育活动课程教学实验,探索多种体育活动课教学模式 1.课(教学)和课程是有区别和联系的,应避免把课程混同于教学
课程是观念的东西,说到底它是国家教育意志的体现,课程集中体现教育的要求,具体反映教学内容,是实现教育目的、教学目标的手段。而教学是实践层次的东西,课程要靠教学得以实施,学生和课程内容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学的基本特征,不是课程的基本特征。课程作为教学的指南,是预期的教学结果,而不是教学本身。在课程改革中把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加以必要区别,有助于弄清改革的侧重点,否则,混淆课程与教学的区别,很难使体育教师弄清改革的重点,甚至造成无所适从之感。当然,作为学校体育工作者,应该明确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而且只有当广大教师理解了体育课程的意义和要求,参与到课程改革的洪流中,体育课的教学改革才会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发展。
2.体育活动课教学实验的根本问题是处理好体育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
如前所述,体育学科的性质有其自身的特点。以学科类课程为例,它既不同于其它学科以课堂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也不能简单地定义为体育就是“活动课”,它本身的体系具有鲜明的特点和复杂的背景。目前我们理解为学科类课程多侧重于对学生共性发展的要求,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中是学校课程的主体;活动类课程多侧重于对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中是学校课程的辅助形态。从课程的共性与个性关系看,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课程的主辅形态来看,两者也是互补的;从课程的优劣来看,两类课程又都有可以相互借鉴、吸收的长处,因此,两类体育课程的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标。当然,为了对活动课程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在看到它与学科课程的联系时,也要看到活动课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还有它相对独立的方面。
具体地说,体育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以及两类课程在教学中的区别与联系详见:
体育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及其与教学的关系
(注:每一栏,前一句为学科类特点,后一句为活动类特点)
目 的
服从于学校教育总体目标
服从于学校教育总体目标
目 标
传授人类积累的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获得体育的最新信息和个体的体育经验,培养兴趣,获得才干,习得特长,提高能力
编 排
体育文化知识、技术的系统性、基础性
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当前实际需要的、感兴趣的、与生活活动相联系的内容
评 价
侧重考察学习结果
侧重考察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教授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相统一的过程,教学练相统一
教师教授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相统一的过程,教学练相统一
教学组织
班级教学、分组教学为主
组织形式灵活多样,班级教学、个别教学、分项教学
教学方法
以教师传授和学习多种练习法为主,结合启发、发现、问题教学和学习指导法等等
强调学生主动练习方法为主,教师的指导以启发式、发现式问题教学、学习指导法为主
师生关系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
强调学生主体作用,自主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和调控者
教学计划
由教师制定并组织实施,少数情况下由学生参与组织
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制定,在教师引导下有学生组织实施
教学评价
着重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的体育知识、技术的结果,培养能力,发展技能,提高体能
侧重学生当前解决的问题,兴趣有无增加、增广,发展能力,培养意识,提高体能
学习单元
以主题单元、运动技术单元为主,以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为主
以学生现有水平为出发点,逐步扩大学习单元,以增加已有的兴趣、爱好,发展特长为主
认清两类课程的区别与联系是搞好体育活动课教学的关键,体育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从总体目标上是一致的,在实施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中两者相辅相成。但是,体育活动课程有其相对独立的体系,它与学科课程是同一促进学生发展的两个不同侧面。
3.活动课教学模式的设计的目标
应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拓宽知识技能,发展特长,使学生学会实践、获得才干、习得特长、提高体育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为目标。处理好体育活动课教学的师生关系,是活动课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的角色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情境设计者和调控者,“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如果忽视或否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只将学生当成道具,活动课将会流于形式,变成教师操纵下的活动表演。教学内容应有充分的选择性和弹性,考虑学生现实的需要和兴趣,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机会,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有创意的活动方法,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让学生自主、独立地活动。学生自己确立活动目标,并通过自己努力去实现,凡是学生自己能独立做的,教师应该放手让他们去探索,根据学生要求给予具体指导”。由于体育活动课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不同,活动课的教学模式也应有多种。
(三)强行政部门的领导,落实体育活动课程
1.适应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加强与普教部门的合作,使活动课时安排上有必要的保证。
2.各级学校体育主管部门和教研部门要加强对体育活动课程理论的研究,以便有效地组织试验。
3.提高主管校长对体育活动课程的认识,在学校给予体育活动课程以必要的授课时数、师资和物质条件保证。
4.加强活动课程和教材研究,进行师资培训。
5.加强活动课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试验,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找出规律,使之不断完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小学体育课程作为综合性的文化科学基础课程之一,在编订全国通用教材时,应以学科课程为主作为编订体育课程的依据,这在历史、现实和未来中都是可行的。但是,为主不是唯一,体育学科本身的许多特点为我们吸收各种课程理论的长处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这些条件是其它许多学科不具备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体育学科的特点,吸收、融合包括活动课程在内的各种课程理论,形成我国自己的体育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体系。
当前,在进行两类课程的试验中,应该说,人们对两类课程的划分,以及它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意义与作用都是赞成的。但是,在积极主动地进行两类课程试验中,应该辩证、客观地看待活动课的作用,不能把它的作用无限扩大,特别是根据体育课的特点,如何确定活动课的目标、内容、组织方法和考核与评价等等,都还有待进一步在试验中总结经验,逐步摸索其规律。同任何其他事物一样,体育活动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