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毕节地区的民风民俗


毕节是个多民族聚居地,这里的风土人情多姿多彩,民俗礼仪古老独特,如:别具情趣的彝族迎亲,苗家牛角酒,回族的道“色兰”,彝、苗丧葬习俗,布衣婚俗等,都独具一格。

打“篾鸡蛋”(春节)

每年春节期间,仡佬族兄弟用斑竹细篾条编成大如拳头的空球,形如鸡蛋,故称“篾鸡蛋”。编时要在里面放几块小石头、碗砾或铜钱,以便比赛时能发出响声,外面涂上红颜色。比赛时,在宽敞空地或院坝,划地为界,两队各站一边,双方将篾球向对方抛掷,用手掌对拍对打,颇为有趣。

跳花节(正月或五月初五)

苗族最隆重的节日。花场地点通常是固定的,其中以亮岩乡核桃树花场最为热闹。苗族女子穿上节日盛装,围坐在花场上比赛挑花刺绣,小伙们口衔芦笙在地上翻滚腾跃。整个花场既是激情奔放的歌舞盛会,也是独具民族特色的服装展示盛会。

逛花坡(正月初三至十五)

年轻的苗族姑娘们围聚在附近的山坡上,各自展示自己的手工艺品,将山坡妆扮成色彩斑澜的“花坡”,互相欣赏观摩,唱歌喧闹。男青年则三五成群地赶到“花坡”,用歌声与姑娘们打俏,继而携手翩翩起舞,尽情欢跳,以此选择自己的意中人。

赛马节(农历五月初五)

农历五月初五,是威宁彝族传统的赛马节。届时,英俊剽悍的彝家小伙们各骑骏马,从各地云集在盐仓区方圆十多里的百草坪上参赛。

白族山歌节(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这天是毕节白族传统的山歌节。届时白族同胞欢聚小河村恐龙河风景区,对山歌,牵手跳圈圈舞,成双结对吹木叶,用葫芦勺敬水花酒等。

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彝族同胞在田野中举行象征性的驱虫活动。青年男女用咂酒、水花酒招待客人,在唢呐、月琴等乐器伴奏下,人们围着篝火边唱边跳,欢度节日。节日期间还举行斗牛、摔跤、赛马、对歌、荡秋千等活动。

杜鹃花节(公历4月8日)

每年4月8日,贵州省一年一度的杜鹃花节开幕式在黔西县金坡乡景区举行,届时游览观赏百里杜鹃花海,还有苗、彝少数民族风情和歌舞表演。

古老独特的民族礼俗

构成毕节人热情、礼貌、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的传统风尚,别具情趣的彝族迎亲、苗家牛角酒、回族的道“色兰”、彝、苗丧葬习俗、布衣婚俗等独具一格。

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彝族火把节”、“彝族年”、“苗族跳花节”、“布衣族的六月六节”等。

五彩缤纷的民族歌舞

以汉、彝、苗、回、布依、白、仡佬等7个民族歌舞为一体的 《乌蒙欢歌》享誉国内外,先后出访北欧、加拿大等国,并多次荣获全国全省民族歌舞大赛一等奖,成为北京中华民族园、云南民族文化村等旅游景区的主要歌舞之一。苗族“滚山珠”先后出访北欧等国并在国际、全国、省大奖赛上一举夺魁。

艳丽多姿的民族服饰

在云南省楚雄州中国国际彝族服饰展览中名列前茅,在贵州省首届少数民族大赛上获得一等奖,并应邀出席1998年省委召开的“元旦”迎新座谈会助兴演出。

古老淳朴的民族传统体育:彝族铃铛舞《乌蒙铃》、苗族射弩等项目先后囊括了全省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竞技金奖。

别具风格的民族建筑

以大屯彝族土司庄园、奢香博物馆等两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代表积淀了很深的民族建筑文化底蕴。古老独特的民族戏曲乐器:以彝族的“摄泰吉”、“月琴”、“口弦”、苗族的芦笙、三眼箫、四眼箫、布依族的牛角二胡为代表,充分展示了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的智慧和结晶。

民族古籍文化

是毕节享誉全国的一个亮点。《西南彝志》、《彝族源流》、《彝文典籍目录》、《迁徙歌》等70多部3000多万字出版发行,引起了中外专家学者的关注,使毕节成为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院学生实习基地之一。

古朴典雅的民族工艺

以彝族剪纸、苗族蜡染、制绣为代表,别巨匠心。

风味独特的民族食品以彝族的“咂西”“水花酒”“鸡八桂”“陀陀肉”苗族的“糍粑”回族的“牛干巴”为代表,工艺独特,回味无穷。

贵州毕节“长角苗”的风俗习惯

贵州省西北部的六枝、织金、纳雍三县交界的大山深处,生活着苗族的一个支系,这一苗族支系的妇女用一支木制长角以及亡故祖先的头发拌之以黑麻毛线束成巨大发髻,装束极为奇特,又被称为“长角苗”。目前,长角苗仅有4千人,分住在林深雾浓、高山之巅的12个寨子里,极少与外人接触。几百年来他们相当完整地保存和延续着自己的文化传统。这种传统非常古朴:有十分平等的原始民主;有十分丰富的婚嫁、丧葬和祭祀的礼仪;有别具风格的音乐舞蹈和十分精美的刺绣艺术。

长角苗至今仍保持着简单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结构状态。族群中没有商人,大多数生产、生活用品靠自给自足。长角苗的社结构以家庭为细胞,通过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血缘关系、婚姻关系紧密结合,构成村寨组织。村寨之间也是以婚姻与此同时血缘为纽带,结合成一个内部亲缘关系十分紧密的内婚集团。长角苗的风俗习惯内涵十分丰富,其中以婚嫁、丧葬、跳花坡等最为独特。

虽然生活方式简单,而婚嫁丧葬等习俗活动却特别隆重繁复,礼节繁缛而神秘,保持着相当浓厚的古老传统。葬仪是长角苗精神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个特别重视死亡的族群,每一次的死亡仪式,都是他们远古祖先一次心灵的交流和沟通,是一次全族对于自己历史和传统文化地复习。

长筒三眼箫是长角苗最有特色的乐器,用它吹奏的音乐,低沉徘徊,如泣如诉,大雾弥漫时听来,更是委婉犹如仙乐。长角苗的大芦笙声音低沉呜咽,宛如诉说着战争给他们带来的无尽苦难,常用于祭祀葬礼活动。长角苗的芦笙乐器即使是吹奏欢快的曲调,也仍显得哀婉有余而高亢不足,不像其他苗族音乐那样短促明快。

长角苗的头饰是其装束中最独特之处。他们一面保存着远古先民“髻首”(椎发)之俗,又发展出极为夸张的长角头饰:用近1米长的木制长角,以黑麻毛线掺上亡故祖先的头发缠绕于头顶,形成沉重而巨大的头饰,重者达5千克左右。以前男女均戴“长角”,现在由于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男子已不再戴,只有妇女仍持守着这一古老装束。

长角苗的女人是他们文化传承的主体,她们一生坚守着长角苗的生活方式。无论是生儿育女,生产劳动还是画蜡绣花、跳花坡、唱歌跳舞……她们都是主角。她们也是自身文化的教育主体,从少年起就开始学习纺麻、织布、蜡染、刺绣等工艺,这是她们毕生从事、人人皆精的生活技能,日习夜做,从不止息。这一切都是长角苗女人生存的必须,也成为她们对自己的终极价值判断和生活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