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红包tb红包

天津意大利风情旅游区


意大利风情区位于天津市中心,是中国曾经唯一的意租界,为这里留下了200余栋地中海风格的典雅建筑。漫步其中,就好像行走在浪漫的欧洲小镇,众多的名人故居、影视剧取景地也为游人的旅程增色不少。

意大利风情区就在海河的旁边,从海河边(北安桥)走过来,首先看到是高高的有尖顶的钟楼,再往前,看到精致的镂空铜马车,标志着意大利风情区到了。沿街随意逛逛,看看红顶意式建筑群,欧式雕塑,踱步到马可波罗广场。马可波罗广场是景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中央柯林斯式的石柱上站着手持橄榄枝的和平女神。往西走,是威尼斯广场的“飞狮许愿池”,它远没有《罗马假日》电影里真正的罗马许愿池的气魄和鼎盛人气,可与整个意大利风情区营造的气氛融合,也依稀有电影的感觉了。的确有众多影视剧来这里取景,比如《建国大业》、《金粉世家》等,游人可以在这里找到剧中熟悉的场景,同时,也吸引了很多拍婚纱照的爱侣。

除此之外,景区拥有众多名人故居。梁启超故居,大名鼎鼎的“饮冰室”就在这里;民国大总统、大军阀曹锟故居现在是渤海商品交易所;袁世凯故居、冯国璋旧宅现已改为饭店;还有曹禺故居、张廷谔旧宅等。

意大利风情旅游区是以民族路与自由道交口的马可.波罗广场为中心,东至民生路,西到北安道,南至博爱道,北到进步道,占地约10万平方米,内含7条道路。这里原为意大利租借地,几乎包含了意大利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该地区现存各类风貌建筑76栋,建筑面积达6万平方米,是近代意大利在国外保留最为完整的历史街区。

意大利租界的建筑风格首先体现在区域的规划上。规划之前的状态几乎是一个村落的格局,道路的不发达是与交通工具的不发达相联系的。规划后的网状的街道体现了现代城市的风格,特别是街道的设计考虑到了与相邻区域的连接,如意租界大马路与俄租界和奥租界道路的衔接,避免了以前英法租界道路互不衔接的缺点,而且保持了与俄、奥租界建筑景观的自然过渡。

值得一提的是,意租界行政委员费洛梯于1914年在天津首先试验用沥青铺路。在意租界大马路(Corso Vittorio Emanuele)成功以后,意租界所有道路都铺上沥青,成为天津道路最平坦,最少灰尘的地区。广场对于传统的中国城市来说是陌生的,在意大利城市发展中却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广场是城市的公共空间,是市民集会的场所,权利的象征。 马可波罗广场是意大利租界最精彩的部分,广场位于一个交叉路口,面积为1962.5平方米,中央立一个高13.6米的柯林斯石柱,顶上立一女神像,基座四周有雕刻和喷水装置。广场的尺寸与四周围合的建筑十分和谐,充分体现了意大利城市风格的典型特征。1929年5月24日,意大利领事为了向捕匪有功人员颁发奖章,曾在纪念碑前举行过阅兵式。

中国传统的房屋建筑与欧洲的建筑理念存在着根本的差异。以四合院为基础的中式房屋所有的门窗都朝向院内,体现了一种封闭的观念。而欧洲的房屋门窗朝向四周,体现了一种开放的思想。意大利租界的公共建筑数量不多,包括:领事馆、工部局、医院、教堂和一座回力球场,而且也没有英法租界那种柱廊式的大体量建筑。

意大利风情旅游区的道路:马可波罗路(民族路)、但丁路(自由道)、佛罗伦萨道(民生路) 、的里雅斯德道(北安道)、桑朱利亚诺侯爵道(博爱道)、埃马诺卡洛托道(进步路)、康特伽利娜道(光复道)、营盘小马路(光明道)、伊曼纽尔三世路、大马路(建国道)

主要景点

马可波罗广场

位于河北区意式风情区中心,原马可波罗路(今民族路)和但丁路(今自由道)交会处,占地2200平方米。广场周围建筑错落有致,雕饰精美,构成了风格典雅的建筑群,6栋带角亭的小洋楼,每栋楼分别以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命名。广场东南角是1924年开放的意国花园。花园旁的回力球场建于1934年,建筑为4层的意大利摩登式楼房。和平女神雕塑位于广场中心,为意大利人设计和建造。该雕塑最初设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而建。

但丁广场——位于今自由道与民生路交口处,与马可波罗广场相对。其西南角旧时为一座临街的欧式坡顶小楼。此楼与意国花园毗邻,现已为天津市职工经济技术大学楼所取代。东南角为张鸣岐故居(另有民族路80号楼),西、北各有一门,分别为自由道21号和民生路69号,为二层意大利式小楼,罗马风格,混合结构,红砖墙面,红色瓦顶,二楼三面建有不同形式的阳台,各呈其妙,特别是四联拱楼扇形阳台十分别致,在天津小洋楼中独树一帜。西北角为一座造型别致的欧陆风貌建筑。

东北角为华北水利委员会旧址,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二层带地下室。华北水利委员会1928年由顺直水利委员会改组而成,在中国治河史上具有很高地位。该会聚集了一大批中外水利专家,编制了海河流域首个河系规则《永定河治本计划》,建成了中国首个水工试验所,实施了一批海河水利工程,大沽高程水准基点当年就设在该会的院内首级台阶前。

解放桥

解放桥位于天津市中心繁华区,南接号称金融街的解放北路,北连天津站广场。此处附近原有一座浮桥,叫老龙头浮桥。1902年改建为铁桥,称万国桥,人们习惯称之为老龙头铁桥。铁桥建成不久,桥上渐呈拥挤之势,更重要的是桥下净空狭小,限制了船只通过。进入民国后,有关方面议定,由法国租界工部局主持修建新桥。新桥位于旧桥上游,1923年开工,1926年完工,用银190万两,为海河诸桥中造价最高的开启桥。建桥费用由海关附征河口捐百分之四再加二成提供。新桥仍称万国桥,又称法国桥。

新桥建成后旧桥作废。新桥全长96.7米,高5.5米,宽19.5米。分三孔,中孔长49.94米,为双叶立转式开启跨,备有汽油发电机可自行发电启闭。两边孔径各24.62米,为固定跨。上部结构由钢桁架及纵横梁组成。开启跨桥面用木板铺成,固定跨则为混凝土桥面。1945年抗战胜利后,万国桥更名为中正桥,1949年为纪念天津解放改为今名。桥面上曾铺设有轨电车道,解放后拆除。解放桥是中国开启桥的经典之作,具有世界水平,至今仍在使用。

大沽桥

位于五经路,跨海河与大沽北路相连。大沽桥设计构思为“日月拱”,由两个不对称的拱圈构成,大拱圈拱高39米面向东方,象征太阳,小拱圈拱高19米面向西方,象征月亮,预示天津美好的未来与日月同辉。全桥长154米,为三跨连续梁体系,设计独特,充满现代气息,而且充分代表了当前桥梁的发展趋势,即安全适用、景观优美、技术创新,且经济合理。

大沽桥于2003年7月6日开工建设,2004年10月6日完成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桥面铺装采用了高科技含量的环氧沥青混凝土,有效解决了钢结构桥面与沥青混凝土紧密有机结合的难题。此技术在我国北方首次应用。2006年,获得国际桥梁大会颁布的世界桥梁设计建造最高奖一尤金菲戈奖。该将设立于2002年,全世界每年仅有一座桥梁获此殊荣。

世纪钟

位于天津站前广场,为迎接新世纪建造,2000年底落成。钟高40米,通体金属,重170吨;钟盘直径14.6米,面积154平方米;分针长4米,时针、分针共重180公斤;钟摆上下,恰似日月同辉;鈡盘圆周的12个直径2.6米的铜铸浮雕分别表示12星座。古典与现代浑然一体,东西方相互交融,寓意时空无限,时不我待。该钟十万年的走时误差仅为1秒

安吉里胡同

位于光复道中段南侧,1921年军界人士赵光裕在此建房成巷出租。安吉里胡同,拥有明显的意大利建筑风格,走在这个“异域胡同”中能充分感受到意大利建筑的唯美。从光复道一侧能看到“安吉里”三个字的门洞,从门洞中能看到马可波罗广场上的角楼,给人以景中有景美好视觉感受。

圣心教堂

耶稣圣心堂在今建国道与第一医院住院部毗邻处,建于1910年,由意国方济格会建,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典型教堂建筑砖木结构二层,局部三层,东、西、北三面外突,檐口山花下为弧形半圆形窗,堂内大厅上层墙体呈八角形,各开一圆形窗,整个建筑异常华丽,具有人文思想内涵,它是教堂建筑向公共建筑转化的里程碑。也有称它是“早期罗曼式”建筑。

曹家花园

曹锟于1927年始返津做寓公。为了自身安全,于1935年先后在意租界、英租界广建宅第,于1936年迁走,便将曹家花园卖给宋哲元主持的冀(河北省)察(察哈尔省,今分别并入河北、山西两省)政务委员会,后改“天津第一公园”,并进行改建和扩建,增添剧场、游艇、第二图书馆及儿童活动娱乐园,开放游泳池,设饮食部等,一时游人甚盛。

1937年七.七事变天津沦陷后,日寇将公园改为日本侵略军后方医院。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政部仍利用日本后方医院设备作陆军医院。新中国成立后改为解放军二五四医院至今,院内部分建筑设施,已拆改建成新楼,但园中旧貌尚依稀可见。

意大利领事馆

今河北区建国道北侧矗立着一座独具特色的欧式楼房,它东临天津火车站,西眺金汤桥,南望海河广场,北依铁路线,所处地理位置优越,它就是旧意租界内的意大利建筑风格。主楼为瓦屋面二层带地下室,砖木结构。中间有方形阁楼,楼梯间用塔楼采光。休息平台上有高大彩色玻璃窗。一层和二层楼内房间宽敞明快,为办公室用房,有折线凸窗。楼立面装饰极为讲究,墙面有凹凸变化,红砖墙与剁斧石墙剁,色彩对比极为明快。主入口处有重点装饰,窗口及二楼后口的面部均采用美术釉面砖点缀,很有特色。当时与旧意租界其他小楼对比衬托,形成了造型优美,风格多样的欧式建筑。特别是原意大利领事办公室内的桌椅几柜等硬木家具,仍为原来之旧物,保护得特别好。

意大利兵营

坐落在河北区光明道20号的意大利兵营,是原意租界中最大的建筑之一,是天津市九国驻军兵营中唯一一座保存下来的外国兵营,也是全国此类建筑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建筑。这座罗马味十足的建筑,二战后驻美国兵和国民党军队,解放后为武警部队驻地,随着海河开发和意式风情区的建筑,现基本恢复原貌。

意大利兵营建于1925年,原为三层,砖木结构,呈∏形,结构紧凑,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是典型的意式风格建筑。首层是各种公用设施,二层和三层位拱窗明廊的士兵宿舍,矮楼是指挥官的办公室和宿舍,楼前空地是操场。当年驻有一个混成营,共有官佐士兵999人。据称当年清逊帝溥仪住天津时,曾来兵营“视察”,颇为意国人所欢迎,还留下了合影小照。

走进意大利兵营,人们首先可以看到的是三面围起的红砖木结构高楼,另一面是一排平房。建筑整体体现了欧洲贵族风格,尤其是二楼和三楼的拱窗明廊,更是古罗马味道十足。站在二楼走廊,通过拱窗可以看见楼前的空地——能够想象,当年军官们就是站在这里,对士兵操练进行检查。恢复原貌后的意大利兵营将是意式风情区一处典型的人文景观,供游客参观游览。

名人故居

冯国璋故居

位于今民主道靠近海河的地方,是一排端庄素雅的奥地利式小楼,曾在1917年担任过代理大总统的冯国璋下野后,就居住在这里。现为河北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冯国璋故居为砖木结构的三层楼,共四座,连同从前的三所小楼,共有楼房110间,平房54间,建筑面积4661.29平米。冯宅与袁宅只相隔一条民主道,据天津市房产公司的有关人士说,两届的民国大总统将自己的住宅建的这么近,从目前的考证资料看,在全国只有这一处。

有人猜测,冯国璋与袁世凯都是北洋军阀,冯当年是袁的下属,二人将住宅建的近,也许是方便二人议论国事。

袁氏宅邸

位于河北区海河东路39号(原奥租界金汤二马路)的这幢袁氏旧宅,是袁世海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不久,以低价从奥租界购得,委托德国和英国建筑师设计建造的,据说此地“贵不可言、风水极佳”。

该建筑于1917-1918年建成,建筑落成后,袁世凯已经去世两年了,与其说是袁氏不如说是“袁氏后人”更为准确。

汤玉麟旧宅

位于河北区民主道40号,为重点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汤玉麟曾参与张勋复辟,东北易帜后曾先后担任热河省主席和二十九军总参议、高级顾问等职。解职后,来津买下吴毓麟(辛亥革命后曾任国民党海军中将、交通总长,为直系代表人物)在意租界的寓所。该楼整体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建筑风格,楼墙和墙基均为花岗石条石砌垒。

院内工字砖铺地,地面宽阔。楼前的廊厦下左右开坡道,有左右两门,汽车可一出一入。楼内设有正厅和附厅,设有古典式壁炉,门窗宽大。这在当时是很高贵的,至今仍很有特色。

曹家大楼

位于今进步道与北安道拐角处(进步道94号),建于民国初年,属意大利建筑风格,砖木结构,局部三层,原有甲、乙、丙、丁、戌几幢建筑组成,平面布局紧凑。主体建筑运用拱券门洞石柱式、石条台阶等建筑形式,楼前为圆形台阶,入口由三连圆拱券与爱奥尼克式廊柱构成,立面正中山墙饰富于变化的弧形曲线和弧形矩型窗饰花卉,高坡楼顶。这幢正面楼座,连同后面民族路现武警干休所的楼房,中间有“天桥”连通,整个建筑宏伟庄严。

潘毓桂旧居

位于民族路与博爱道交口东北角。二层意式风格建筑。2006年修复。潘毓桂(1884-1961)字燕生,河北盐山人。清末举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法科毕业。1917年伙同石友三、白坚武发动“北平自治”叛乱。

1937年七七事变后,出任伪北平警察局局长。1938年出任伪天津市市长,1939年去职赴日。抗战胜利后,被捕。解放后继续关押在上海提篮桥监狱。日本籍演员和间谍李香兰(山口淑子)曾认潘毓桂为义父,改名潘淑华,也曾居此。

杨以德宅邸

在意租界今建国道72号,建于民国初年。分前后两楼,前楼为砖混结构,三层带地下室,建筑风格为中世纪拜占庭式,高坡顶,南面为二层空廊,转角用塔楼相连,顶窗也颇具特色。为杨以德在天津宅第之一。

张鸣岐故居

张鸣岐宅邸位于马可波罗广场西北角,建于民国初年,在意租界现民族路80号楼。罗马式建筑风格,砖木结构三层,迫使瓦顶,立面三层正中有四联拱券扇形阳台绳索式廊柱,连弧扇形阳台,牛腿承檐,饰花叶形浮雕,造型优美。此为张鸣岐在意租界寓所之一。

程克故居

在意租界今进步道80号、82号、84号,建于民国初年。为三层砖木结构,带地下室,楼内顶部饰有精美浮雕,建筑造型为意大利田园住宅风格。

曹禺故居

在原意租界今主道23号、25号,砖木结构,均为意式建筑风格。现民主道25号楼就是他童年时住过的地方。上小学时,他曾一度住在当时他家的新楼(现在的民主道23号),后来因家境不好把新楼卖掉,又搬回原住处。

李文田旧居

位于进步道与民主道之间,胜利路西侧。二层带地下室的欧式风格建筑,阳台为半弧形。西侧另有一座二层带通廊的附楼。1920年建成。李文田(1894-1951),字灿轩,河南淩县人。

1936年驻防天津时兼任天津警备司令部司令、市公安局局长、市警察局局长,并一度代理天津市市长。天津沦陷前的1937年7月27日,他召集天津军政要员在此宅共谋抗日大计主动出击迎战并联合签署发布抗日通电,史称“七人军事会议”。在长达15小时的惨烈战斗中,一度重创日军。该楼原为龚心湛旧居,1936年起由李文田居住。

华世奎故居

北安道3号有一座地上三层、地下一的意式风格的楼,它是当年意租界16座尖顶形建筑之一。此楼建于清末,砖木结构坡式瓦顶,上筑阁楼与老虎窗。一楼迎面为宽敞的大厅,厅两侧的房子里住着佣人。二楼迎面一大间,为主人及家人起居生活及会客的地方。顺着狭窄弯曲的楼梯上到三楼,迎面大间为主人的书房,两侧耳房为艺术作品及文物的储藏室。这座建筑是享誉华夏的著名书法家华世奎中晚年居住及进行书法艺术创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