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族艺术


歌舞与乐器

歌舞之神仿佛特钟情于台湾宝岛的雄奇灵秀,历史文献这样赞誉高山族歌舞盛况:“老少男女皆喜歌唱,宴会既阑,开口而讴,一唱百和,反复不倦,舞时必和以歌。”清康熙年间的《台海使槎录》一书采录了34首“番歌番曲”,很快,这些歌谣即被翻译介绍到欧洲。高山族歌谣从内容上说,主要反映农耕、捕鱼、狩猎、采薪等生产活动,歌有独唱和群唱之别,或者一人领唱,众人和声响应。多数是触景生情,即时编词,歌词自然质朴,是现实劳动生活的直接反映。

高山族情歌感情真挚,纯真率直,委婉自然,饶有韵味。

高山族能歌也善舞。早期的舞蹈,以反映狩猎和捕鱼活动为主。后期的舞蹈,多数表现农耕兼渔猎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劳动舞,具有鲜明的原始舞蹈的色彩。歌舞盛会时,“聚薪燃火,光可烛天,”人们一边举樽豪饮,一边引吭高歌,先由十几个健美的小伙子款款起舞,兼领唱序歌,传呼大家乘兴歌舞。即时,人们“挽手合围”,“连臂踏歌”,环绕着熊熊篝火向右转动,轻歌曼舞。所谓“挽手合围”,是指人人伸展双手,越过第一邻伴而与第二邻伴相接,舞态忽俯忽仰,双脚伸屈进退,先是“逐队踏地”,继则“踊跃直前,齐声歌呼”。起初,随低吟浅唱的歌声翩跹而舞,动作纡徐,声微韵远;紧接着,歌声激扬、高昂,舞蹈的旋律随之急速,而且富有感情,及至酣畅处,人们放声高歌。高山族舞蹈矫健、优美,富有节奏和激情,表现了高山族人民锐劲豪迈、奋发乐观的精神气质。

乐器常见的有口琴、弓琴、杵、臀板、腰铃、脚铃、笛子、叶琴等。口琴主体为一竹管,长约8厘米,直径约2.4厘米,竹管上面穿凿4个洞眼,分别斜嵌4片铜制或竹制的簧舌。弓琴形状如弓,长约2尺,宽约4厘米,用竹子削制而成,弦用月桃草纤维或金属丝编成。

弹奏时,弓的两端分别用嘴咬住和左手握住,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拨弦。笛子有鼻笛与横笛两种。叶琴即撷取新鲜的阔叶树叶一枚,衔吹于嘴唇。杵乐流行于日月潭邵人,杵长约2米,是妇女舂米工具,用长短粗细的杵,用以撞击石或木,以发出不同的音响。臀板盛行于赛夏,由竹管和青铜壳组合,用带子串连起来,垂悬于臀部。

起舞时,竹管与铜壳撞击有声,音色清脆、激越。腰铃系于腰部,舞蹈时运用腰部的扭动和摇摆,使之发出清亮悦耳的响声。脚铃种类比较多,通常系于脚上、腿部。

手工艺品

家庭手工艺主要有纺织、编篮、刳木、雕刻、削竹、制陶等。纺织:过去各族群就已经懂得用苎麻织成“番布”。在泰雅、赛夏两族群中素有男以武功、女以纺织决定其社会地位的风俗。布农人的纺织工艺早已衰微,曹人现已没有懂纺织技术的人了。各族群的纺线方法相同,都用垂直纺轴,以手搓捻后缠于轴上。织机都是属于较原始的平地腰机型,即水平背带机。纺织品主要有白麻布和白褐相间的平行条纹麻布。花纹以菱形、长方形、三角形、十字形等几何图案为主。

编篮:编篮是各族最普遍的手工工艺,仅用小刀即可加工藤、竹,编制成各式各样的背篓、渔篓、渔筌、饭笾、藤包等器物,工艺十分精巧。编篮主要由男子从事。

刳木:刳削是各族群较精湛的木工工艺,所制小至汤匙大至独木舟。日月潭邵人用一根大木刳削成独木舟。海上兰屿的雅美人则很早就告别刳木为舟的年代,采用较先进的拼板造船技术。

雕刻:排湾人最善于雕刻,他们在各种生活用具、装饰品、乐器以及住屋的门窗、板壁、房梁、屋檐上都雕刻着各种的图案花纹,诸如人物、动物、花卉以及各种几何形纹饰,其中以百步蛇纹饰最为常见。

削竹:削竹工艺应用很广,除用于编篮工艺,还用于制作水筒、渔筒、米筒、酒筒等竹筒具和烟管、笛等竹管器,以及弓矢、渔刺等狩猎具。

制陶:布农、曹、阿美和雅美等族群能制作陶器,泰雅人和赛夏人则无制陶技术,曹人制陶工艺也早已失传。阿美人、雅美人制陶工作主要由妇女担任,而在布农人中则是男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