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板瑶的阿波节


过了农历三月初一,居住在防城港市防城区峒中镇中越边境附近的瑶族同胞就忙开了。在村佬的指派下,有的人伐竹斩木,准备搭建凉棚;有的人进城采购物品,以便举行“流水宴”。年轻的姑娘赶制色彩斑斓的服装和造型奇特的头饰,未婚的小伙子暗地里盘算着该找哪个姑娘对歌。老老少少都在期待阿波节的到来,对于大板瑶来说,一年之中,除了盘王节,最隆重的节庆就是三月初四的阿波节了。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因其生产方式、居住环境和服饰等方面的不同而有多种自称与他称,如盘瑶、山子瑶、花头瑶、白裤瑶、大板瑶等多达20个支系。受居住地域的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细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

大板瑶是瑶族中人数较少的支系,约有2000多人居住在防城港市靠近中越边境的山村里;在越南广宁省居住的大板瑶人数不详,但彼此联系紧密,亲戚很多。大板瑶的习俗颇为独特,鲜为人知,其最大的特征是妇女头戴一尺以上的高帽,由80层红布折叠剪贴而成,每层长宽为2×4寸,“一层”瑶语又叫“一板”,故称“大板瑶”。这种极为夸张的高帽子据说来源于对狗的崇敬——瑶族的祖先与神犬有关。她们的服装以红、黑为本色,头饰、衣领、袖口、围裙都以红花或碎红花的图案来装饰,很是悦目。大红与深红最让妇女们喜欢,认为红色表达喜庆、吉祥和丰收的意思。

瑶语中的“阿波”,有约会、聚会、聚集之义,在汉语言文字中,没有哪个词语可与之对应。如果从“阿波节”所进行的活动来看,与酒,与情爱倒是十分接近。故此,民俗学家们就简单明了把“阿波节”呼之为大板瑶的“情人节”。

到了三月初四这一天,居住在峒中、那良镇的大板瑶早早就聚集到防城区那良镇高林村附近的山坡上,随后赶来的还有宁明县和靠近高林一线的瑶胞,附近各族群众有来看热闹的,有来做买卖的,往日寂静的山坡顷刻成了闹市。人们将整天地欢宴、对歌、表演,还有奇奇怪怪的游戏。

当芦笙响起,当“嘟咕喝”响起,当铜锣腰鼓响起,阿波节逐渐进入角色与高潮。一群群青年男女边唱边舞,他们用歌声叙说天地初分创造万物的艰辛,赞叹瑶族先民排除万难艰苦创业的功绩;她们用舞蹈表现日常劳动的情景,寄托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高潮时,连围观的群众也情不自禁加入歌舞的行列,使整个舞场充满了欢乐。鲜艳的衣服,灿烂的微笑,盛开的山花,嘹亮的歌声和欢快的舞姿,把一个盛会装扮得花团锦簇。

在用竹木和芭蕉叶搭成的长棚里,用竹片编成的桌子上,摆满了红炆猪肉、白切鸡、鸭肉、红黄紫三色糯米饭和自酿的米酒。人们大块吃肉,大碗饮酒,有的醉眼蒙眬,还一个劲地喝,有的人情意绵绵,一碗酒你啜一口我啜一口。他们中间,有的人曾有过恩恩怨怨,如今一饮泯恩仇,有的人好事多磨因爱成恨,如今重温鸳梦,再续旧缘。一拨拨的人吃饱喝足扬长而去,又一拨拨的人来了举杯祝福,流水一般的供应,让许多第一次见到这种“流水宴”的人也感到不可思议。不少无意走进凉棚的外地人也被好客的主人留了下来,他们为瑶胞的富裕、为瑶胞的慷慨、为瑶胞的风采高举起酒碗。

到了下午,一对对青年会分开对歌,直到日落西山。他们回到凉棚一块吃喝,待夜幕降临,情投意合的男女青年便双双对对向山上走去,在密林深处“共订白头”。其实,阿波节不仅是年轻人的专利,那些曾经过去的恋人,就算两鬓飞霜,也会利用这个节日重温旧梦。

“阿波”又像是感恩节,那些惜日的恋人,既往的朋友,常常要在这个时候寻找重逢的机会,借以重温旧情,感怀以往共度的好时光,感谢往日的恋人或朋友曾给予的爱恋或关怀。就算曾经有过怨恨或已经反目成仇的男女,这时也会用歌表达歉意寻求谅解。并互相致以关心和问候。席间很多老朋友端着酒杯来了,互相敬酒说着吉祥的话,祝福对方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并约下了下次相聚的日子。美丽的瑶家姑娘也端着酒杯过来了,她们要给远道而来的嘉宾送上瑶族人民的深情厚意,约请嘉宾明年的阿波节再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