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族丰年祭


丰年祭是传统祭仪中最盛大,也较为大家所熟悉的项目。但阿美族的丰年祭,绝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唱歌跳舞,或饮酒欢乐而已。丰年祭是阿美族的过年,也是真正表现阿美族文化的祭典,时间由一~七天不等,每年七月中旬,由台东的阿美族开始,依次往北推,至花莲吉安乡,结束时已是八月底或九月初。

其实古代的丰年祭应该是在于每年十月左右,但是最近几年为了响应政府及地方的观光事业发展,延到七、八月左右。因此在丰年祭中也可以看到最丰富的阿美族文化。

传统的年祭中,男子sa-slal「年龄级」制度为整体活动的结构重心,同时年龄级也维系着阿美族的社会规范、品德教养、事务学习与战斗能力等群伦法则。

年龄级大致可分为:长老组、壮年组和青年组。男孩pa-karong-ay(报信者,衍伸其意为跑腿办事者)成年之前,需通过一定的磨练和考验,才能参加成年礼,晋入青年组kapah当中的最初级,往后随着新级的产生而逐渐升高级等;至壮年组mama-no-kapah,则为部落的决策管理阶层,头目由此组当中选出;再往上为老年组mato'asay,虽不直接参与事务管理,但有极高的地位。

丰年祭举行的日期和日数,由老年组与壮年组商议决定。之后便由年龄级较低阶的青年穿着该级服装,跑遍全村通知大家,并带着食物、饮水(从前有时需数日往返)及象征性礼物前往其他部落邀请贵宾,称为pa -takos或mi-takos;至今虽然网路及邮电交通发达,但仍有部分地区难能可贵的保留了此一「报信息」传统仪式。

传统阿美族丰年祭,和一般祭仪大致相同,大致分为迎灵、宴灵、送灵三阶段。丰年祭开始之第一晚,男子齐聚会所,将先前狩猎所得(现改为畜养肉品)分赠各家,并按年龄级聚餐。餐毕由老人主持祀灵祭,青壮年举行迎灵祭;从前这两项仪式为分开举行,现在则合并,老人在内圈、青年在外圈歌舞通宵。

歌舞于早晨结束后,由头目(kakomodan)和祭师(ci-kawas-ay)进行宴灵祭,需准备猪肉、酒、糯米糕、槟榔等为祭礼。宴灵祭时全部落人员均着盛装歌舞,每日举行时间从下午到晚上。

从前祭期的长短有三、五天至二十天者,现在则因大家忙于工作,宴灵歌舞多仅跳一、两天而已。宴灵祭原系对祖灵、诸神(昔日亦包括敌首灵)的献祭,祈求保佑丰收及驱除恶疾,所以整个仪式其实并不是为了让人「参观」而进行的;严格来说,丰年祭是男子为主的活动,内容包含了对年轻男子生活礼仪、歌谣、舞蹈的训练。按照传统习俗,丰年祭在夜晚揭开序幕,第一天禁止女孩子参与,只有在最后一个晚上,才开放部落中的妇女、孩童或是宾客参与,这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丰年祭歌舞」。

阿美族的祭仪歌舞,最常见的形式为:一人领唱两小节,接着由众唱应答两小节,不限次数反覆进行;舞蹈则为交叉手牵手,围成数圈同心圆,以防止恶灵( adingo)趁隙进入会场中。宴灵全部结束后,隔日下午便举行送灵祭,至傍晚整个祭典活动完成,举行pa-kalang(捕鱼式,原意为抓螃蟹;有些部落直接以「捕鱼」mi-foting称之),然后全体煮鱼分食以解除祭典期间的禁忌。

pa-kalang为各项祭典最后必定举行的仪式,至于其用意,现在一般多采日本学者古野清人的说法,是为了「脱圣返俗」,意即大家要恢复日常作息。而相对的,在所有祭典期间禁食鱼类(或鱼肉和青菜等),则是作为严守圣仪的一种提醒。

近年阿美族的部落祭典或地区性联合丰年祭,由于人口外移和受限于工商作息时间等因素,有时仅能选在假日举行一天或至多两天而已,而祭灵过程亦多简化或已不举行;散居都会的阿美族,往往更仅剩联谊性质的一日活动。惟花、东地区某些部落,则尚保留了较完整的祭仪过程和年龄阶级等制度。另外由于宗教信仰的变迁,许多地区在祭典过程里间会有弥撒、礼拜、祷告的时间;而外来宗教和传统信仰,却也能在族人心里和谐相容,成为新的文化风貌。

年龄级制度的存在,所依附的是群居的部落,和代表行政中心的男子会所,如今这些条件多已不存,级别制度自然也难以发挥原有的功能。而级名制的式微,当然并不仅是一些名词的存废而已,它所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才是更值得关注的。幸而愈来愈多阿美族人近年来已体认到文化复振的重要性;有些地方的祭典,渐渐能以部落本体为出发,一步一步的恢复成年礼、年龄级分工、共食,向部落长老采集学习自身歌舞、仪式,约守饮食禁忌...等各项传统文化,而不再是迎合政府单位或外宾所期待的观光性质表演,或摹仿其他部落「比较好看」的歌舞。

保有各部落独特的文化语汇,正是阿美族,也是所有原住民族最大的资产,与最有力的存续条件。

在此建议,如有机会参加阿美族丰年祭,先把nga-ay-ho这句话学好,这是阿美族人的问候语。见面一句nga-ay-ho,不但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也是你进入阿美文化的「通关」密语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