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水苗族烧鱼节


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红水乡高文村,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红水乡高文苗寨都会举行传统的“烧鱼节”,众村民欢聚一堂,举行芦笙踩堂、烧鱼、野餐等活动。烧鱼节当日,当地村民从四面八方来聚会,一起观看芦笙踩堂等传统文化活动,烤田鲤、吃野餐,享受丰收喜悦。

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境内居住的苗族同胞,有一个欢庆丰收的特殊节日,人们习惯称为烧鱼节。由于该节日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参与人数多,内容生动活泼,因而又被视为是仅次于苗族芦笙节的苗年庆丰节。

每年的秋天,当稻谷成熟、田野一片金黄、山岭到处飘香的时候,苗族烧鱼节就开始了。苗族烧鱼节是由近向远延伸的,田园靠近村寨的人家,率先邀请众多亲友,一齐到他的田园,一起剪禾、共享烧鱼节的快乐。一大早,主妇便蒸好糯米饭,备好糯米酒和生椒、生姜等,把孩子们叫到一块,一起向目的地出发;她的丈夫则早早来到田里,挖开水沟,引走田水。当大家到来的时候,田水已干,田里的鲤鱼集中在鱼巢里,嘣嘣地跳个不停,老少便捞起裤脚和袖子,下田抓鱼。放养在稻田里的鲤鱼,有的二、三斤重,有的五、六两大,抓在手里,乐在心上。

半个小时的样子,田里的鲤鱼抓完了,主人家便在清澈的沟里拦一个小鱼塘,把所有的鲤鱼集中在那里。这时,人们分为两组,一组剪禾,苗族放养鲤鱼的稻田,都种糯谷,人们用剪子剪糯稻,捆成一把一把的,排列在田坎上,远远看去,有如金毯铺成一般;另一组烤鱼,他们从树林里砍来楠竹,破为两半,将鲤鱼挟在竹子里绑好,一串一串的,然后就烧起大火,将鱼串扎在火堆边慢慢地烘烤,不断地翻转,约莫一个小时,鲤鱼烤熟了,主人家摘来洋芋叶子,铺在河边干净的地方,将烤熟的鲤鱼逐个取出,整齐地堆放在一起。接着,主人家就在沟迈找干净的石窝,冲洗干净,兑好泉水和盐巴,放斤把小鱼仔,从火堆里挟四、五块已经烧红的石头,放入窝中,顿时窝水沸腾、鱼儿变白—这就是苗族特制的盐碟。

一切准备就绪,主人家把正在剪禾的人们叫下来,大家洗好手脚,围坐在沟边的沙滩上,主人家根据烤鱼的数量,逐个分发1-2只烤鱼,大家从窝里打来盐水,从竹篮里拿来野菜—红军菜,用红军菜裹着烤鱼,放入盐碟捞捞,放入口中——烤鱼的甜味、野菜的香味、盐水的咸味,合在一起,那感觉实在特别,于是兴奋起来,大家端起酒杯,喊酒声就这样响起来,响彻苗山。

苗族烧鱼节,是以苗族稻田养鱼为前提的。

在司马迁的著作中,有“江南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的描述。他所谓的“火耕水耨”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实际上是形容吴越地区粗放型的稻作技术;他所谓的“饭稻羹鱼”又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实际上是指古代吴越人民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生活,即以稻谷为主食,用鲜鱼来做菜肴。

贵州苗学专家杨昌雄,近年来在《农业考古》和《民族团结》等刊物发表了研究成果《苗族桑蚕史考》、《苗族稻田养鱼考》等文章,还出版了《苗族稻田养鱼》(中国文化出版社),从历史源流、史料考证、生态环境、迁徙传承等方面,记述了苗族与稻田养鱼的渊源关系;从宏观统计、实例记录,比较分析、民生改善等方面论证了稻田养鱼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特别是从放养方式、选种繁育、成鱼养护、技术革新,乃至田中捕鱼、田鱼烹制、商品鱼生产等多个层面,详细介绍了稻田养鱼的操作要领、传统方法、先进技术和发展前景。他认为,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与其他兄弟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国科学文化历史,稻田养鱼史就是其中光辉的一页。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稻田养鱼国家,而苗族人民从古至今一直在坚持稻田养鱼。

苗族稻田养鱼不仅时间跨度大,而且空间分布广。据调查,贵州、四川、云南、湖南、广西、湖北、海南、重庆以及缅甸、老挝等地苗族,迄今仍有稻田养鱼的习惯。

苗族烤鱼庆丰是稻田养鱼的结果,但作为一个民族节日,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的。

苗族作家梁彬,在他的《苗族风情趣谈》一书中,介绍了苗族烧鱼节的由来与寓意。他在《烧鱼节》中说,1983年全国苗族学术研讨会在融水举行,当时参加研讨会的贵州苗学专家杨昌雄就建议融水设立烧鱼节。根据专家的建议,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县委、政府逐步在苗族人口比较集中的安太、安陲、白云、杆洞、香粉、四荣等地,不定期举行苗族烧鱼节,逐步产生了影响;进入90年代以后,时任融水苗族自治县旅游局局长的贾立光先生,经请示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同意,便将苗族烧鱼节正式列为对外发布的融水苗族传统节日之一。

2008年9月17日,正值农历八月十八,艳阳高照、蓝天白云、情意悠扬。融水县红水乡高文村举办苗族烧鱼节。只见各族群众从四面八方聚集到高文村,山坡上阳伞在晃动,有如朵朵山花自由地绽放。高文村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北面,距乡政府所在地12公里,全村853户,3955人,据说是目前全国苗族人口最多的古老村寨之一(贵州千家苗寨是第一苗寨)。这里苗风纯朴,建筑古老,衣着鲜艳,苗语纯正,苗歌盛行。

全村总面积31155亩,其中水田面积1522亩,苗族入居高文村六百多年来,苗族群众一直有稻田养鱼的习惯。根据村民的共同愿望,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高文村便将每年农历8月18日定为苗族传统烧鱼节,这一天,全村群众将在山坡上举行隆重的庆祝丰收活动,活动内容有芦笙比赛、芦笙踩堂、男女拔活、山歌对唱等,是未婚男女相亲、相会的大好时机。为了欢庆自己的丰收节,家家户户都开田捉鲤,在山坡上烘烤,和远来的客人一起品尝。

半个小时的样子,田里的鲤鱼抓完了,主人家便在清澈的沟里拦一个小鱼塘,把所有的鲤鱼集中在那里。这时,人们分为两组,一组剪禾,苗族放养鲤鱼的稻田,都种糯谷,人们用剪子剪糯稻,捆成一把一把的,排列在田坎上,远远看去,有如金毯铺成一般;另一组烤鱼,他们从树林里砍来楠竹,破为两半,将鲤鱼挟在竹子里绑好,一串一串的,然后就烧起大火,将鱼串扎在火堆边慢慢地烘烤,不断地翻转,约莫一个小时,鲤鱼烤熟了,主人家摘来洋芋叶子,铺在河边干净的地方,将烤熟的鲤鱼逐个取出,整齐地堆放在一起。接着,主人家就在沟迈找干净的石窝,冲洗干净,兑好泉水和盐巴,放斤把小鱼仔,从火堆里挟四、五块已经烧红的石头,放入窝中,顿时窝水沸腾、鱼儿变白—这就是苗族特制的盐碟。

一切准备就绪,主人家把正在剪禾的人们叫下来,大家洗好手脚,围坐在沟边的沙滩上,主人家根据烤鱼的数量,逐个分发1-2只烤鱼,大家从窝里打来盐水,从竹篮里拿来野菜—红军菜,用红军菜裹着烤鱼,放入盐碟捞捞,放入口中——烤鱼的甜味、野菜的香味、盐水的咸味,合在一起,那感觉实在特别,于是兴奋起来,大家端起酒杯,喊酒声就这样响起来,响彻苗山。

苗族烧鱼节,是以苗族稻田养鱼为前提的。

在司马迁的著作中,有“江南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的描述。他所谓的“火耕水耨”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实际上是形容吴越地区粗放型的稻作技术;他所谓的“饭稻羹鱼”又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实际上是指古代吴越人民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生活,即以稻谷为主食,用鲜鱼来做菜肴。

贵州苗学专家杨昌雄,近年来在《农业考古》和《民族团结》等刊物发表了研究成果《苗族桑蚕史考》、《苗族稻田养鱼考》等文章,还出版了《苗族稻田养鱼》(中国文化出版社),从历史源流、史料考证、生态环境、迁徙传承等方面,记述了苗族与稻田养鱼的渊源关系;从宏观统计、实例记录,比较分析、民生改善等方面论证了稻田养鱼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特别是从放养方式、选种繁育、成鱼养护、技术革新,乃至田中捕鱼、田鱼烹制、商品鱼生产等多个层面,详细介绍了稻田养鱼的操作要领、传统方法、先进技术和发展前景。他认为,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与其他兄弟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国科学文化历史,稻田养鱼史就是其中光辉的一页。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稻田养鱼国家,而苗族人民从古至今一直在坚持稻田养鱼。

苗族稻田养鱼不仅时间跨度大,而且空间分布广。据调查,贵州、四川、云南、湖南、广西、湖北、海南、重庆以及缅甸、老挝等地苗族,迄今仍有稻田养鱼的习惯。

苗族烤鱼庆丰是稻田养鱼的结果,但作为一个民族节日,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的。

苗族作家梁彬,在他的《苗族风情趣谈》一书中,介绍了苗族烧鱼节的由来与寓意。他在《烧鱼节》中说,1983年全国苗族学术研讨会在融水举行,当时参加研讨会的贵州苗学专家杨昌雄就建议融水设立烧鱼节。根据专家的建议,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县委、政府逐步在苗族人口比较集中的安太、安陲、白云、杆洞、香粉、四荣等地,不定期举行苗族烧鱼节,逐步产生了影响;进入90年代以后,时任融水苗族自治县旅游局局长的贾立光先生,经请示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同意,便将苗族烧鱼节正式列为对外发布的融水苗族传统节日之一。

2008年9月17日,正值农历八月十八,艳阳高照、蓝天白云、情意悠扬。融水县红水乡高文村举办苗族烧鱼节。只见各族群众从四面八方聚集到高文村,山坡上阳伞在晃动,有如朵朵山花自由地绽放。高文村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北面,距乡政府所在地12公里,全村853户,3955人,据说是目前全国苗族人口最多的古老村寨之一(贵州千家苗寨是第一苗寨)。这里苗风纯朴,建筑古老,衣着鲜艳,苗语纯正,苗歌盛行。

全村总面积31155亩,其中水田面积1522亩,苗族入居高文村六百多年来,苗族群众一直有稻田养鱼的习惯。根据村民的共同愿望,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高文村便将每年农历8月18日定为苗族传统烧鱼节,这一天,全村群众将在山坡上举行隆重的庆祝丰收活动,活动内容有芦笙比赛、芦笙踩堂、男女拔活、山歌对唱等,是未婚男女相亲、相会的大好时机。为了欢庆自己的丰收节,家家户户都开田捉鲤,在山坡上烘烤,和远来的客人一起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