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平的蛇王节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的“七夕”,喜鹊搭桥,牛郎织女相会。而在水口水电站库区南平市延平区樟湖坂,这天过的却是古老的“蛇王节”,并且还保留着真蛇坐轿出巡迎赛活蛇的传统习俗。

福建南平樟湖镇每年举行蛇王节活动。镇中的蛇王庙是活动中心。庙内有三尊蛇神像—蛇王三兄弟。当地人称为连公爷。三兄弟身穿红袍,双脚踩着怪兽。他们的双眼一为仰视、一为俯视、一为平视。寓有洞察人间、驱祟造福之意。

关于蛇王爷的来历,当地有一种传说。蛇王姓连,原是一条大蟒蛇。经过修炼得道于古田的再见岭,荫庇一方。某年樟湖地区发生可怕的大霍乱,死了很多乡民,后来派人祈求蛇王。次日突然一条大蟒蛇出现于樟湖天空,口吐焰火,驱除了瘟疫。乡民得救,后立庙奉为菩萨。从此香火不断,并于每年农历7月7日举行蛇王节,以为纪念。

蛇王节的文化内涵

1、蛇与宅神

当长长的游蛇队列浩浩荡荡游经镇子各条街巷时,鼓乐吹奏,鞭炮鸣响,和着人们的欢呼声,整个镇子被烟火和音响笼罩,完全沉浸在游神观蛇的节日般的气氛里。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亦注意到了各家各户女性们冷静地、虔诚地履行着她们的职责—“换香”。

她们提前恭候在各家最近的街巷路旁,每一座神舆经过时她们会走向路当中,向走过面前的神舆侧旁的男人递去三支香,再换取他手中三支香,当全部神舆走过之后,她们并不留在路旁继续观看随后走过来的颇令人惊心动魄的舞活蛇队列,而是立即走回各自的家中,把手中的香分别插到大门、厨房、灶头、祖先像前。主要街道上的各家店铺门前的大树树干上、店铺门框和店内供奉神的架子或台子前也要插上换来的香。

完成了这一系列动作后,一些妇女们开始准备做饭,一些妇女则再次走出家门去观看神舆之后的舞蛇、鼓乐、高跷、地方戏等各种队列的表演。

樟湖坂蛇王节为外界所知的突出特点是游舞活蛇,近年前往观光的城市游客们亦以目睹游舞活蛇、尽情燃放鞭炮为快。蛇王祭的整个队列可大致分为两部分:

神像乘坐的神舆、旌旗、鼓乐队列和舞活蛇、民间吹奏表演、高跷、地方戏等的队列。后一部分中耍舞活蛇的队列经过的街巷是人们欢呼声最大、最为高潮之处。然而,对当地居民尤其是各家妇女来说,前半部分的队列具有神圣性,与神“换香”行为的重要性要远大于观蛇。人们把等候神舆队列的到来称为“迎神”,而耍舞活蛇队列被人们称为“游蛇”,整个队列的文化内涵似乎不在等同线上。“迎蛇神”而“换香”,从蛇神那里“换”香火意味着已经具有了神的威力。香火迎到,并分别插在意味着生活空间入口的大门即门神所在处、每日不可或缺的饭食要地的厨房灶头即灶君神所在处,以及各户的祖先神位之前。

来自蛇神的香火与供奉门神、灶君神、祖先的香火同放一处,表明蛇神的功能和威力可与门神、灶君神、祖先同论。门神保佑外邪不入内室;灶君神佑护全家安康;祖先神庇护其子孙繁荣。集多种功能于一身并在人们家里受供奉的神,当推宅神。则连公蛇王在樟湖的职能之一是宅神。

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人们与无毒蛇同息共存,蛇的特性使其一部分行为带有神秘性,人们开始把无毒的蛇与神灵相联系,逐渐形成了崇蛇敬蛇即蛇崇拜习俗。人们讲述与人为善的蛇如何帮助、解救村人,并供这种蛇为神,祈求蛇神保护不受毒虫危害,保佑生活平安。传说樟湖坂连公庙的神灵连公菩萨就是解救一方百姓的善良的蟒蛇精。相传永乐十三年十月十四日夜,赵天师收复白马精路过樟湖,连公现出原形—一条大蟒蛇在地上打滚,赵欲斩蟒蛇,民众喊叫:“连公青龙,善!善!”于是赵天师罢手未斩连公。

蟒蛇精连公“得道于古田(地名)再见岭,显灵在樟湖连公庙”。据传,90多年前这里发生罕见的霍乱,民众到古田再见岭“取圣火”,全乡百姓连续三天跪叩连公庙。于是,连公以蟒蛇原形现于天空,口吐火焰,而后这一带瘟疫平定。另一方面,对在这里生息的人们来说,蛇既是圣灵物又是害人之虫。晋干宝《搜神记》的李寄斩蛇故事,《福建三神考》记载的临水夫人治蛇诸传说,姚福均编辑的《铸鼎余闻》所记闽中女诛永福白蛇、斩古田临水乡白蛇等事例,樟湖地区流传着的“陈九师斩蛇精”的故事等,都记述了闽地各种巨蛇毒虫危害人们生活的实态。

人治蛇神斩蛇传说的产生和传播,说明在缺乏良好医疗条件的时代,巨蛇毒蛇是人们生活生存的大患,人们祈求神灵或超人对有毒有害的蛇加以制裁,以保护人们的耕作与生活。闽地高温多湿,自古多虫蛇,山地、田头、水中、家内,无处不有蛇的身影。

对生活在南国水乡泽地山间的人们来说,这些蛇可大分为两种:无毒无害或微毒无大害的蛇和剧毒凶猛的蛇。前一类是人们祭祀崇拜、祈求保护的对象,樟湖连公菩萨即属此类;后一种是人们或祈求神灵制裁或出于畏惧而祭祀的对象,李寄所斩巨蛇、临水夫人、闽中女制伏的白蛇、樟湖陈九师斩杀的白蛇精都属于这一类。樟湖坂的蛇神连公菩萨原为无毒蛇,又有保护村人的能力,于是成了远近闻名的神灵。人们虽然没有用明确的言语表现,但是前述迎神时把香火接到家中的行为,表明从功能上讲,在当地村民的心理上,连公菩萨同时是作为护家佑人的宅神存在的。

以蛇为护宅之神的信仰,在其它南国水乡地方也存在。与闽地相邻的浙江省的金华地区,民间将蛇称为镇宅蛇,阳宅蛇护家,阴宅蛇护坟,蛇被当作各家的守护神;宁波地区流传“青龙(蛇)管谷仓,黄龙(蛇)管水流”的俗语,蛇被奉为谷仓神和水神;绍兴地区的商家供蛇为财神;杭州郊区以蛇为祖先,见到家中有蛇出现则认为祖先回家来了。

2、蛇与水神

樟湖地处闽江之滨,鱼捞水运必与水打交道。田地种植之丰歉,亦取决于水之盈缺。对这里的人们来说,农耕水作都离不开水,干旱洪涝都不利于生存。人们意识到水的重要,企盼能有超自然的力量支配水管理水,于是便有了“水神”的概念。在稻作农业地区,蛇被奉为水神,掌管风调雨顺的信仰广泛存在,蛇神司水的意识也普遍存在。前面第一节概况部分提到的连公古庙原发现过有清代同治六年的运盐工捐资修缮福庆堂以祈求平安的残碑,碑额刻有“水路平安”四字,表明连公菩萨在历史上已具有司水上平安之功能。在闽北的樟湖地区,司水之神是蛇神“连公师傅”,并且据说十分灵验。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一带地区沿闽江的往来的水运,曾经是人们生活的一种主要手段。一旦有触礁翻沉事故发生,远近村庄的船民家属便前往樟湖坂连公庙,烧香祈求蛇神保佑船只平安、人员无难。水稻种植,最怕缺水。孕穗水稻怕长期日晒、不耐旱。一些地区水稻孕穗正好在雨水最少的六七月间,江南广大地区都有在这段时期举行祈雨活动的习惯。

樟湖于七夕举行的迎蛇赛会历史上是否亦曾兼有祈雨功能,尚需要作进一步深入调查。七夕的游蛇活动当地村民们称为“迎神”,从山上捉来的蛇,在喧喧闹闹地环游人们的居住场所之后,不放归回山而是放入闽江,这种行为说明七夕“迎”来的神不应只是单纯的福庆堂里的蛇王,而原意应是从自然界迎来雨神、水神,目的在于确保丰收。

在樟湖地区人们生活中,蛇是祈求敬仰的对象。一般人们不直呼蛇王庙而是称连公庙、福庆堂,蛇王神也一般叫连公师傅、连公菩萨,以示敬意。但是平常并不严禁吃蛇。不过,惟有在七夕迎神的这一个月里,人们严守不食蛇不打蛇的规定。因为在这个时期,蛇是神灵的化身,人不能伤害或侵犯它。惟有这个季节才附在蛇体的神,不应是整年在位、坐镇福庆堂的蛇王连公,而应是稻作农业季节性需要其发挥职能的雨神、水神。七月禁食蛇的习俗,从侧面透露出“游蛇”的本质就是“迎雨神、水神”、“游雨神、水神”、“祈雨神、水神”。蛇王祭举行的时期,包含着蛇信仰与地域农业的密切关联。

小结

由于历史原因,福建的地区性文化的个性特征极为突出,同为闽地,闽南闽北、闽东闽西,其文化层的积淀和文化融合都各不相同。只有把握住各个小区域的特性所在,才能更好地认识文化变融的特性。祭蛇民俗的形成是地域生态环境,文化氛围使然。本文试从这一角度挖掘闽北樟湖镇祭蛇民俗活动的深层意义,以把握蛇崇拜文化的全貌。

樟湖镇一年两次举行与蛇有关的大型民间民俗活动,不单单是在向人们显示某种文化的遗存。它具有的现实作用和文化意义才使得人们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重复着它。两大民俗活动表现出当地人与蛇的祈求、被祈求的关系,反映了蛇崇拜的地域文化特征。正月的游蛇灯活动具有敬蛇神、祈年功能;这一民俗行为的古韵是祈求蛇神保佑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祷功能。在漫长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它已逐渐产生嬗变。

七夕的游活蛇活动被称为“迎蛇神”,妇女们的迎神“换香”行为,揭示出蛇神兼有宅神职能。正月游蛇灯时的祈愿文字、七夕迎蛇神的季节选择,表明蛇王连公亦是水神。审视蛇王节的举行时期,透视蛇捉自山上、游过镇中、放入闽江的行为,可以破译出游蛇迎神祈雨的原始信息:七夕迎神赛会应是迎雨神、水神,蛇王节的底蕴是祈雨、谢神。

从古连公庙的碑额上得知,历史上连公菩萨保佑着这一方的水陆平安;从正月游蛇灯的灯笼上书写张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田园大熟”“阖家平安”的文字上可以知道,现在连公的职能从司水陆安全、掌管雨水调和、田地丰收到保佑家庭平安、社会安定,人们赋予连公担当的职责面扩张得颇为广泛,可以看出它在人们心中是一种地方神。连公的职能已经明显超越了单一水神或宅神的职能,而扩展成为兼有多种职能的、与稻作生产与稻作文化地区生活密切相关的神灵。换言之,蛇王连公是樟湖地方守护神。樟湖镇蛇王节的原始意义以及起源、形成等都已很难查找到最初始的文字资料。通过对樟湖镇蛇王节的考察以及对南方稻作农业的观察,笔者认为:逐年观光化、民间游艺化的游舞活蛇行为的深层,蕴藏着当地传统文化的祭神、迎神、游神、娱神、谢神之诸要素。活蛇崇拜源于稻作习俗中的祈年祭和祈雨行为。

闽北樟湖镇这样保存得相当完整的地方民俗文化的事例已十分稀少,因此也显得更为珍贵。通过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解析,相信会发掘出更多的古文化信息,大大有益于闽北地方文化以及福建地域文化特征研究的深化。

樟湖坂蛇王节为外界所知的突出特点是游舞活蛇,近年前往观光的城市游客们亦以目睹游舞活蛇、尽情燃放鞭炮为快。蛇王祭的整个队列可大致分为两部分:

神像乘坐的神舆、旌旗、鼓乐队列和舞活蛇、民间吹奏表演、高跷、地方戏等的队列。后一部分中耍舞活蛇的队列经过的街巷是人们欢呼声最大、最为高潮之处。然而,对当地居民尤其是各家妇女来说,前半部分的队列具有神圣性,与神“换香”行为的重要性要远大于观蛇。人们把等候神舆队列的到来称为“迎神”,而耍舞活蛇队列被人们称为“游蛇”,整个队列的文化内涵似乎不在等同线上。“迎蛇神”而“换香”,从蛇神那里“换”香火意味着已经具有了神的威力。香火迎到,并分别插在意味着生活空间入口的大门即门神所在处、每日不可或缺的饭食要地的厨房灶头即灶君神所在处,以及各户的祖先神位之前。

来自蛇神的香火与供奉门神、灶君神、祖先的香火同放一处,表明蛇神的功能和威力可与门神、灶君神、祖先同论。门神保佑外邪不入内室;灶君神佑护全家安康;祖先神庇护其子孙繁荣。集多种功能于一身并在人们家里受供奉的神,当推宅神。则连公蛇王在樟湖的职能之一是宅神。

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人们与无毒蛇同息共存,蛇的特性使其一部分行为带有神秘性,人们开始把无毒的蛇与神灵相联系,逐渐形成了崇蛇敬蛇即蛇崇拜习俗。人们讲述与人为善的蛇如何帮助、解救村人,并供这种蛇为神,祈求蛇神保护不受毒虫危害,保佑生活平安。传说樟湖坂连公庙的神灵连公菩萨就是解救一方百姓的善良的蟒蛇精。相传永乐十三年十月十四日夜,赵天师收复白马精路过樟湖,连公现出原形—一条大蟒蛇在地上打滚,赵欲斩蟒蛇,民众喊叫:“连公青龙,善!善!”于是赵天师罢手未斩连公。

蟒蛇精连公“得道于古田(地名)再见岭,显灵在樟湖连公庙”。据传,90多年前这里发生罕见的霍乱,民众到古田再见岭“取圣火”,全乡百姓连续三天跪叩连公庙。于是,连公以蟒蛇原形现于天空,口吐火焰,而后这一带瘟疫平定。另一方面,对在这里生息的人们来说,蛇既是圣灵物又是害人之虫。晋干宝《搜神记》的李寄斩蛇故事,《福建三神考》记载的临水夫人治蛇诸传说,姚福均编辑的《铸鼎余闻》所记闽中女诛永福白蛇、斩古田临水乡白蛇等事例,樟湖地区流传着的“陈九师斩蛇精”的故事等,都记述了闽地各种巨蛇毒虫危害人们生活的实态。

人治蛇神斩蛇传说的产生和传播,说明在缺乏良好医疗条件的时代,巨蛇毒蛇是人们生活生存的大患,人们祈求神灵或超人对有毒有害的蛇加以制裁,以保护人们的耕作与生活。闽地高温多湿,自古多虫蛇,山地、田头、水中、家内,无处不有蛇的身影。

对生活在南国水乡泽地山间的人们来说,这些蛇可大分为两种:无毒无害或微毒无大害的蛇和剧毒凶猛的蛇。前一类是人们祭祀崇拜、祈求保护的对象,樟湖连公菩萨即属此类;后一种是人们或祈求神灵制裁或出于畏惧而祭祀的对象,李寄所斩巨蛇、临水夫人、闽中女制伏的白蛇、樟湖陈九师斩杀的白蛇精都属于这一类。樟湖坂的蛇神连公菩萨原为无毒蛇,又有保护村人的能力,于是成了远近闻名的神灵。人们虽然没有用明确的言语表现,但是前述迎神时把香火接到家中的行为,表明从功能上讲,在当地村民的心理上,连公菩萨同时是作为护家佑人的宅神存在的。

以蛇为护宅之神的信仰,在其它南国水乡地方也存在。与闽地相邻的浙江省的金华地区,民间将蛇称为镇宅蛇,阳宅蛇护家,阴宅蛇护坟,蛇被当作各家的守护神;宁波地区流传“青龙(蛇)管谷仓,黄龙(蛇)管水流”的俗语,蛇被奉为谷仓神和水神;绍兴地区的商家供蛇为财神;杭州郊区以蛇为祖先,见到家中有蛇出现则认为祖先回家来了。⑤姜彬先生主编的《稻作文化与江南民俗》一书,详细地记述了该地区蛇崇拜民俗。那里的人们亦将蛇作为宅神敬奉,这些事例可作为本论的一个佐证。

2、蛇与水神

樟湖地处闽江之滨,鱼捞水运必与水打交道。田地种植之丰歉,亦取决于水之盈缺。对这里的人们来说,农耕水作都离不开水,干旱洪涝都不利于生存。人们意识到水的重要,企盼能有超自然的力量支配水管理水,于是便有了“水神”的概念。在稻作农业地区,蛇被奉为水神,掌管风调雨顺的信仰广泛存在,蛇神司水的意识也普遍存在。前面第一节概况部分提到的连公古庙原发现过有清代同治六年的运盐工捐资修缮福庆堂以祈求平安的残碑,碑额刻有“水路平安”四字,表明连公菩萨在历史上已具有司水上平安之功能。在闽北的樟湖地区,司水之神是蛇神“连公师傅”,并且据说十分灵验。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一带地区沿闽江的往来的水运,曾经是人们生活的一种主要手段。一旦有触礁翻沉事故发生,远近村庄的船民家属便前往樟湖坂连公庙,烧香祈求蛇神保佑船只平安、人员无难。水稻种植,最怕缺水。孕穗水稻怕长期日晒、不耐旱。一些地区水稻孕穗正好在雨水最少的六七月间,江南广大地区都有在这段时期举行祈雨活动的习惯。

樟湖于七夕举行的迎蛇赛会历史上是否亦曾兼有祈雨功能,尚需要作进一步深入调查。七夕的游蛇活动当地村民们称为“迎神”,从山上捉来的蛇,在喧喧闹闹地环游人们的居住场所之后,不放归回山而是放入闽江,这种行为说明七夕“迎”来的神不应只是单纯的福庆堂里的蛇王,而原意应是从自然界迎来雨神、水神,目的在于确保丰收。

在樟湖地区人们生活中,蛇是祈求敬仰的对象。一般人们不直呼蛇王庙而是称连公庙、福庆堂,蛇王神也一般叫连公师傅、连公菩萨,以示敬意。但是平常并不严禁吃蛇。不过,惟有在七夕迎神的这一个月里,人们严守不食蛇不打蛇的规定。因为在这个时期,蛇是神灵的化身,人不能伤害或侵犯它。惟有这个季节才附在蛇体的神,不应是整年在位、坐镇福庆堂的蛇王连公,而应是稻作农业季节性需要其发挥职能的雨神、水神。七月禁食蛇的习俗,从侧面透露出“游蛇”的本质就是“迎雨神、水神”、“游雨神、水神”、“祈雨神、水神”。蛇王祭举行的时期,包含着蛇信仰与地域农业的密切关联。

小结

由于历史原因,福建的地区性文化的个性特征极为突出,同为闽地,闽南闽北、闽东闽西,其文化层的积淀和文化融合都各不相同。只有把握住各个小区域的特性所在,才能更好地认识文化变融的特性。祭蛇民俗的形成是地域生态环境,文化氛围使然。本文试从这一角度挖掘闽北樟湖镇祭蛇民俗活动的深层意义,以把握蛇崇拜文化的全貌。

樟湖镇一年两次举行与蛇有关的大型民间民俗活动,不单单是在向人们显示某种文化的遗存。它具有的现实作用和文化意义才使得人们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重复着它。两大民俗活动表现出当地人与蛇的祈求、被祈求的关系,反映了蛇崇拜的地域文化特征。正月的游蛇灯活动具有敬蛇神、祈年功能;这一民俗行为的古韵是祈求蛇神保佑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祷功能。在漫长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它已逐渐产生嬗变。

七夕的游活蛇活动被称为“迎蛇神”,妇女们的迎神“换香”行为,揭示出蛇神兼有宅神职能。正月游蛇灯时的祈愿文字、七夕迎蛇神的季节选择,表明蛇王连公亦是水神。审视蛇王节的举行时期,透视蛇捉自山上、游过镇中、放入闽江的行为,可以破译出游蛇迎神祈雨的原始信息:七夕迎神赛会应是迎雨神、水神,蛇王节的底蕴是祈雨、谢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