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在揭西县客家山区,客家民系讲究古风,有很多传统习俗。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转凉,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 农历七月旧时叫作“兰月”,因此,“七夕”之夜也叫“兰夜”。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客家女子最为重视的日子。小时候,故乡空气洁净,夜空透明度高,夏末初秋的星空无比清澈,无数明亮的繁星散布在深蓝色的天幕上,最能引起人的无限遐想。“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就诞生在这种遐想中。
“七夕”传说流传甚广,除在中国,在日本、朝鲜也有流传。从“牛郎织女”传说的基本内容看,“七夕”最先起源于古人对宇宙及原始宗教的崇拜,反映了远古人类对宇宙星空的认识。“牛郎织女”位居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首,它对民间文学、诗词、戏剧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大推动作用。
有研究说,“牛郎织女”传说早在春秋时代就已有雏形,如,《诗经·小雅·大东》中有:“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岐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睕彼牵牛,不以报箱。”《物原》也有“楚怀王初置七夕”的记载。到西周,宗教色彩退去后的牵牛织女开始焕炼出人格色彩,同时也逐渐渗入人文浓郁的文学系统。西汉时,织女、牵牛二星人的形态更加成熟和生动。班固《西都赋》中:“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牛郎织女”传说可能是在神话志怪兴盛的魏晋时期趋于成熟和定型的,并最终形成了如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所描写的、大家认可的“七夕”这一传统节日: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牛郎,嫁后遂废织紝。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姐姐大我一轮,从小我便是姐姐的跟屁虫。记得小时在家乡的七夕,有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的民俗。兰夜,夜深人静时,女孩子躲在茂盛的瓜棚下偷听牛郎织女相会后说的悄悄话。相传,听到牛郎织女情话的女孩,出嫁后能得到同牛郎织女一样的牢固爱情。我六七岁时,出于好奇,也曾跟姐姐在自家门前瓜棚下尝试听牛郎织女到底说些什么。自然,除了蟋蟀等秋虫的鸣叫外,什么也没听到。姐姐说,这是因为我年纪太小,耳朵浅,大人的话听不懂。对姐姐的解释,我至今将信将疑。
故乡地处大北山深处,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少,远古民族文化积淀深厚,因此其“拜七姐”习俗大量保留着原始风貌。听老辈人讲,最重视七夕节的是清代、民国年间,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就记载了清初“七娘会”的盛况,民间多称“拜七姐”。
“拜七姐”是女人们的事情,她们预先约好五六位好友姐妹,多则十来人。七夕夜,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上置茶、酒、水果、米粄等祭品;约好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准时赴约,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默祈祷。拜完后女人们并不急于散去,而是要等到三更后去河里挑七月七水。
七月七的水与众不同,充满神奇色彩。据说七月初七是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日子,七月七的水是他们相会喜极而泣的泪水;还有的说,每年的七月初七,仙女集中在天河沐浴,这一天所有的水源都有仙女们的洗澡水,因此这一天的水不管放多久都不会变质变味……取“七夕水”后要封存一个月,等足月后便可以拿来煮药或者直接饮用。水不仅不会变质,而且可以清热解毒。七月初七的上午,姑娘们都会拿着梳子到河里洗头,听说那天洗头一年不会头痛,不会有头屑。
“七夕水”到底有没有那么神奇,我们无法考证,不过,以“七夕水”的久存不变来纪念牛郎织女永恒不变的爱情,也不失为一道民俗风景。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老人时时告诫后辈:男儿要像牛郎一样勤劳、质朴、善良、执着,女儿要像织女一样智慧、忠贞、节俭、孝顺。
七夕各地乞巧习俗
旧时在民间,七月初七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当然,对这一天兴趣最大的还是年轻女子。她们穿新衣,拜双星,并乞巧。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夜进行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活动带有竞赛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如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饽饽、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还有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装饰品,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忠贞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洗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意,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拜七姐”是女人们的事情,她们预先约好五六位好友姐妹,多则十来人。七夕夜,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上置茶、酒、水果、米粄等祭品;约好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准时赴约,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默祈祷。拜完后女人们并不急于散去,而是要等到三更后去河里挑七月七水。
七月七的水与众不同,充满神奇色彩。据说七月初七是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日子,七月七的水是他们相会喜极而泣的泪水;还有的说,每年的七月初七,仙女集中在天河沐浴,这一天所有的水源都有仙女们的洗澡水,因此这一天的水不管放多久都不会变质变味……取“七夕水”后要封存一个月,等足月后便可以拿来煮药或者直接饮用。水不仅不会变质,而且可以清热解毒。七月初七的上午,姑娘们都会拿着梳子到河里洗头,听说那天洗头一年不会头痛,不会有头屑。
“七夕水”到底有没有那么神奇,我们无法考证,不过,以“七夕水”的久存不变来纪念牛郎织女永恒不变的爱情,也不失为一道民俗风景。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老人时时告诫后辈:男儿要像牛郎一样勤劳、质朴、善良、执着,女儿要像织女一样智慧、忠贞、节俭、孝顺。
七夕各地乞巧习俗
旧时在民间,七月初七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当然,对这一天兴趣最大的还是年轻女子。她们穿新衣,拜双星,并乞巧。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夜进行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活动带有竞赛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如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饽饽、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还有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装饰品,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忠贞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洗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意,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