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方年俗 奇趣各异 风情万种


狂欢、祭祖、烤火、迎神……

江西地方年俗 奇趣各异 风情万种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

而每一座城市也有自身独特的习俗,春节期间,走进江西省各市各县,去体味他们不同的风俗人情和浓郁的年味。

赣南客家人:从正月十三开始狂欢

在宁都,这个被称为早期“客家摇篮”之地,从正月十三到出元宵,各乡镇的村子里才真正地进入过年狂欢的高潮。夜晚降临的马头村,家家户户拼起来的长长“桥梆灯”有数百米,象征着大家团结一条龙,巡游在山涧田埂上颇为壮观;正月十四,石上镇石上村,在族老威风的喝令下,一家家手举公鸡排队进入家庙烧香祭拜的“割鸡”祭祀;赣南独一无二的黄石镇中村“傩戏”,是由当地一65岁的民间老艺人郭献椿独演,被专家称为“民俗文化活化石”,他戴着傩面一人独戏,神出鬼没地能表演赖公射剑、王茅醉酒、姜太公钓鱼、送子观音以及钟馗打鬼等,这些都是江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瑞金市叶坪乡谢家祠堂,家族祭祖活动有别样风情。家家户户为迎“神”光临,早早的就把一只只大活鸡摆在家门前,地上摆好香烛以及敬神用的红纸和草纸。“神”过家门时,点燃鞭炮相迎。从大年初一,各宗亲家族的迎神队伍,会把头一天祭祀礼毕的“神轿”从另一家族祠堂请出,吹吹打打轮番迎过去,供在同姓宗亲的祠堂以供族人团祭,直到出元宵。“神轿”请进祠堂,香火鼎盛,族人供上祭品,宰鸡祭血以示敬奉,在满堂的烟雾缭绕下,把虔诚神祭的仪式演绎得惊天动地。

寻乌县是赣南最偏远的一个县,紧靠广东梅州,在这里的客家人一样有着神秘的年俗活动。几个村民用点燃的一柱柱香烛,往稻草扎好的龙首、龙身、龙尾上密密麻麻地插上去。当满身插满已点燃香烛的整条“香火龙”像刺猬一般。“香火龙”在村子里巡游要好几个小时,伴随着吹吹打打的队伍,七条汉子,在夜空中把“香火龙”舞出道道神秘的弧线,上下翻飞,狂欢蹦跳,半夜时分才游回总祠堂来祭拜,在乡亲们热火朝天的礼花和鞭炮的相迎下,“香火龙”身上的香烛缓缓熄灭。

正月十五,赣县白鹭古村举行当地客家人独有的古老民俗抢“打轿”。在人声鼎沸中,一群赤膊上阵的壮汉来到总祠堂里,簇拥着一个“井”字形的粗大木架,众人高擎“打轿”疯狂地来回抢夺,突破人潮围困,挤挤撞撞,冲出祠堂,向另一家祠堂进发,场面有雷霆万钧之势不可阻挡,如同拔河比赛,双方争抢激烈,直到一方摆手,大家握手言和,开怀痛饮。

赣西北铜鼓客家人:过节忙着“人际交往”

铜鼓县是赣西北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客家人占全县人口的70%以上,是典型的客家县。

春节期间,铜鼓客家人喜欢栽树种竹,客家人喜欢傍山而居,扎棚而住,过去称为“棚民”,此习惯延续至今。当然而今住的是砖房或是钢筋混凝土的小洋楼,不过,房前屋后依然种竹,这有象征意义,栽夫妻树,象征着夫妻恩爱到永远,栽生日树,象征着健康长寿活百年,栽新居树,象征着子子孙孙不断根。通常是栽松树、柏树和毛竹。

正月里铜鼓客家人的人际交往主要体现在灯彩走访和走亲戚。客家人的灯彩走访,一般是正月初一到十五。耍灯时,头一个是下贴子,帖子上写着“恭贺新年,奉上龙灯”的字样。有的还双手合一,在厅堂里说上一句 “即刻龙灯庆贺,恭喜府上过个快乐新年!”。“欢迎欢迎,大家都新年好!”。接着在锣鼓,爆竹声中进行龙灯表演。龙灯的表演粗犷刚劲,热烈有序,一般的花套有双龙出水,游走摆动,穿花缠绕,盘旋团转,翻身打滚,咬尾抢珠。要求表演者身手灵活、步伐矫健,舞龙者甚至赤膊上阵,爆竹打得越密,舞龙的人越是有劲,左盘右蹙,上游下滚,围观者捧场喝彩,群情沸腾。铜鼓灯彩遍布全县各地,除上面所讲的龙灯外,还有狮灯、牛灯、马灯、花灯、船灯、蚌壳灯等,可谓千资百态、争奇斗艳。

正月走亲戚也是过年习俗中“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客人离开时,一定要送果子包,果子包分为生包、熟包、副食包、干子包四种。生包,即包未煮熟的食物,如腊猪肉、鸡翅。这类生包是送给未能前来而又托人带来了年礼的人。熟包,即包熟的食物,如油炸米果,油炸泡豆腐、豆腐干、火焙鱼、鸭脚掌。副食品包是果子包中最为常见,也最能体现时代变迁的一种,改革开放前,包炒薯片、米片、爆米花、南瓜干等,现在则包花生糖、软糖、牛奶饼干等。

婺源:杀头年猪才过年

婺源的年,早在腊八就开始了,开门做生意的店家,开始忙着收帐,吃腊八饭。这意味着,年来了。

家里也没闲着,扫尘进行得热火朝天。勤劳的婺源女人用长柄扫帚将家中所有板壁上的蜘蛛网、尘垢等清扫一遍,随后将锅盖、水缸盖等木竹制用品及瓷器等搬到河里洗涮干净,拆洗被褥,家中亮堂堂的焕然一新,干干净净迎接新春的到来。

接下来就是投入一片热闹之中,以“杀年猪”开始。热情的婺源村民有谁家在杀年猪,就会延请亲朋友好友前来喝酒助兴品尝“杀猪饭”,屠夫先将一碗猪血泼在门上,然后开膛。其热闹非凡不亚于年夜饭。

过二十四,对于婺源人来说,就是“大年”,晚餐前,家人要祭祀先祖,晚餐前放鞭炮庆祝一番。可在高砂考水又有所不同的,据说,考水人不过二十四而过腊月二十八的。

腊月二十四过后,女人们陆续蒸好糯米籽糕,包好粽子,裹好艾粿,作为过年时的点心,还要做豆腐,赋春一带还有着打年糕的习俗。

大年三十前两天,每家每户张帖春联、中堂、门对等,衬托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女婿提着塘鱼、肉、酒之类往岳父母家中端节。

终于到了除夕的中午,婺源习惯上吃“米糊”,用豆腐、豆芽、干豆角、鸡杂、腌菜等糊起来。除夕晚上的团圆餐很讲究的,一家人祭祖过后,照例放串鞭炮,热热闹闹地就餐,年夜饭的夜传统名菜,肉果(肉圆子)、鱼、青菜等,秋口人称“年夜饭”为“吃隔岁”。

高安:烤走晦气,烤来运气

在高安市建山镇付家村,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全村的老老少少就会踏着爆竹声赶到村子里的祠堂烤火守夜,一边吃着长寿面一边天南海北的聊着。村民把这叫做烤“喜火”,不但可以烤掉往年的晦气,还可以烘出来年的运气。烤“喜火”守夜这一特殊习俗早在康熙年间就有,至今快有三百年历史了,现在已经成为该村的传统习俗,而且气氛越来越浓厚。

晚上十二点在祠堂门口放完“开门爆竹”后,村民就陆续来到祠堂聚在篝火旁聊天,这是该村一年来最热闹的一天。烤“喜火”的同时,村里的几个大厨在祠堂配备的厨房里忙开了,他们要负责做好来这里守夜人的“长寿面”。吃完面后,男人们就聚在一起打牌,小孩子则在一旁嬉闹、年轻人三三两两的凑成一堆,聊聊一年来在外面经历的事情。整个祠堂显得喜气洋洋、热闹非凡。

九江:年夜饭吃鱼要打屁股

搭一张桌子,拉一根绳子,研墨、铺红纸、挥毫。每逢春节,九江市浔阳区的大街小巷间就会流动着一个个现场写春联卖的小摊。小摊前总是围满了人,人们一一将自己想要的对联在摊主备好的纸上,然后排队等候。

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大菜、冷盆、热炒、点心应有尽有。每家桌上的饭菜不尽相同,但无论如何都少不了两样东西:火锅和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暖撩人,象征着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预示着“年年有余”。

与其他饭菜不同,年夜饭上的鱼是不能碰的,它属于一种装饰,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因此要留着。如果小孩调皮吃了鱼,大人就会脱掉孩子的裤子,象征性的打几下屁股。

上饶:正月娶新媳妇抱进门

有些新人特地把结婚时间放在春节,喜上加喜,可以过个开心年。不过,如果你是在上饶,正月里娶媳妇也是有讲究的。新郎得抱着新媳妇进门,而新娘还得在怀里揣满喜糖、花生等零食。用来“买通”夫家的孩子,这样才能顺顺当当嫁“进门”。

丰城:除夕先给先人过大年

在清明冬至两个节日里,前往墓地祭拜先人是历来的传统。但在丰城市梅林镇,墓地最热闹的日子,不是清明冬至而是除夕。这一天,出外务工一年的年轻人,会和父亲孩子一起来到墓地祭拜地下的先人。除缅怀外,还含祈福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