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郧西七夕节民俗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郧西县境内因为天河的存在,而聚集了大量的“七夕习俗”文化资源。目前,郧西七夕已经成功申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约会之乡”、“喜鹊之乡”。

郧西七夕是流传在郧西境内汉江、天河和金钱河流域的以七夕节为时令,以祈福乞巧为内涵,以个体或群体为组织的一种仪式性的民间风俗习惯。在郧西代代相传的牛郎织女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通过老人的口耳相传,告诫后辈儿女男耕女织、勤劳持家的道理。

据北魏时期的《水经注》记载,传说钖义山(今郧西县涧池乡娘娘山)是列仙居住的地方。南北朝时的《荆楚岁时记》记载,早在楚怀王之前,包括郧西在内的楚国七夕的习俗和传说就已经出现了。据民俗专家考证,郧西 “七夕乞巧习俗”在唐宋时期就有了。郧西现存的清同治版和民国25年《郧西县志》记载更为详细,其中写到“七月闺阁以瓜果祀牛女为乞巧”的节俗。

与史料相一致的是,郧西境内至今还保留有牛郎庙、织女庙、金钗石等景观和一系列七夕民俗。郧西人至今保留着种桑养蚕、妇女织布、绣娘刺绣、做巧食等习惯。据普查显示,郧西七夕习俗在全县18个乡镇均有存在与传承,特别是“七成八不成”习俗在郧西各地都比较普遍,而天河七夕民歌、庙宇等分布在秦岭南麓、汉江中上游以天河流域为中心的方圆1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请七姐

织女被称作“七姐”或“七姑娘”。传说“七姐”被王母娘娘召回天宫后,同她的六个姐姐共同掌管着民间的年景收成、婚姻爱情、字墨财运和吉凶祸福等。“请七姐”也因此成为一项神秘、庄重的民俗活动。

如今的郧西县上津、城关等地依旧保留着在正月初七和七月初七“请七姐”的风俗习惯。正月初七“请七姐”下凡的主要目的是向“七姐”问年景、求财运;而七月初七“请七姐”,主要是为姑娘和小媳妇们“乞巧”或占卜婚姻爱情。

仪式上,年轻媳妇、未出嫁的姑娘聚在七姐织女的神像前,上香许愿,正月求年成、婚姻,七月乞求七姐织女快快下凡传授精巧的女工技艺,保佑婚姻美满,保佑家家户户一年的风调雨顺,家庭平安。

天河夜话

七夕之夜,许多女子躲在南瓜棚下、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的情话;少男少女此时幽会在僻静之所,绵绵私语。天河河畔,许多情人和青年男女在河边燃放河灯,寄托人们对逝去亲人的哀思,为家庭、亲人祈福。

七夕乞巧

姑娘、媳妇们都希望自己心灵手巧,于是在七夕这天夜晚聚集在一起,祈求织女能在乞巧之期,传授巧妙的手工刺绣技艺,并以手工刺绣艺术品的表现内容祈求婚姻圆满、爱情长久。

拜织女会

“拜织女”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拜祭仪式结束后,少女、妇女们看天河遥望牛郎星、织女星,陪伴牛郎织女双星至子夜转时辰方才散去。

做巧食

七夕这一天,人们会聚集在一起做些巧食出售,如“花瓜、巧酥”等民间巧食。巧食上一般都绘有织女形象的图案。

贺牛生日

一些儿童、少妇们把七夕这一天视为牛的生日,他们到野外采摘鲜花编成花环拿回来戴在牛角上,庆贺牛过生日。

七成八不成

民间男女相亲第一次见面,讲究“七成八不成”,如果女方炒七个菜待客,就表示婚事有希望;如果桌面上是八个菜,就表示对方不同意,你就吃了饭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