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万安元宵唱船习俗


万安县地处江西省中南部,吉安市南缘,南与赣州市的赣县、南康县连界,赣江由南到北纵贯全境,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往闽粤湘桂水陆连接的驿道要津。赣江水路上的十八个险滩(俗称“赣江十八滩”)中最后一滩,也是最险要、最著名的“惶恐滩”就座落在万安县城的南门滩上,此滩原名黄公滩,后因苏东坡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经万安赴岭南作《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而更名。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过零丁洋》“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中讲到的“惶恐滩”即于此。自古以来,南来北往的舟船到了万安县城都必须得停住,从中原或赣江下游欲溯江而上的船只,在这里大船换小船,并请好当地滩师领航,才过得了惶恐滩等“赣江十八滩”。反之亦然。

千百年来,过往万安的南北客人甚多,也因此养育得沿江的小村繁华成市。自从汉末中华大地产生动乱,北人南迁,南边客人北上,大都要经过万安。万安,在迁客们的南来北往中,写就了自己的历史,自己也成为非纯客家县(客家学开拓者罗香林教授所云),俗称半客家县。万安县居住着很多客家人,这些人祖先在中原,龙脉在洛阳,很多人还是中国历代王公贵族的后裔。

自古以来万安民间就有春节祭神祭祖的习俗,正月闹元宵唱船活动只是其中一项。

万安县元宵唱船活动始于东汉,起初源于道教始祖张天师的一项道教法事活动,其目的是碎瘟消灾、霹妖镇邪。此项活动在唐宋元以后愈发盛行,并由原来纯粹的道教活动,逐渐演变成一项只在每年元宵节期间开展的、由广大民众自我组织、自主参与的、广泛根植于民间的民俗文化活动,其寓意也由原来单一的碎瘟消灾、霹妖镇邪基础上,增加了祭神祭祖、祈求幸福、增进团结、自娱自乐的意愿。

据万安县现存最早的县志——清朝同治十二年修订的万安县志《方舆志——风俗》篇中记载:“元宵——悬所画神舟,日闲祀以牲醴,曰叩神;夜间,群执歌本,曼声唱之,曰唱船;持挠执旗廻旋走,曰划船;每次加吉祥语,曰赞船。金鼓爆竹之声不绝于耳,既乃饮而罢。百嘉窑头两市自十三日起,有所谓装船、穿袍靴、戴神头面游行各庙,划船三次,极热闹。而尤莫盛于城内之儿郎灯,每一神护灯鼓吹者,辄数十人,食用素,必斋戒,以祈神佑。百嘉则有男船女船之分。装女船者不戴头面,扮以杂戏,观者若狂。东村郭氏于十五夜放花架,其架数层,皆繁花本,以药线灼火引之,自下而上,有门处自开,有烛处自燃,花散珠错,令人目不暇给。十七都之叶糖、二十四都之金滩亦闻有之。少年扮灯者或擎而为龙,或跨而为马,每到一村先至神舟所,曰参神。罢之,日绕村一周,然后焚灯卸装,曰收摄。其神舟则于十六日送之,是夜以静寂为吉兆。”

江西万安元宵唱船习俗

至今,万安民间仍然保留了这种古老的民俗活动形式。只是近年来,有些地方考虑到长时间的活动较难组织,遂逐渐把活动时间缩短为5-6天、3-4天、甚至1-2天。

元宵唱船是万安民间保留的一种古老的民俗活动,已被列为省级非遗重点保护项目。元宵唱船,当地人俗称做元宵。该活动正月初一开始,持续至正月十六。

闹元宵唱船活动包括迎船、唱船、送船三部分。

迎船。正月初一(或元宵前的其他日期)早上,村民先将“所画神舟”(当地人称之为元宵画)悬挂在祠堂或寺庙里,将菩萨像请至画前就位。尔后,村民带着祭祀物品到河边(或小溪边)焚香诵文、鸣爆奏乐,迎接船神到祠堂或庙堂就位,迎船仪式结束。此后,村民按大旗、执示、锣鼓、菩萨、灯彩、爆竹等顺序护送船神陆续到各坊庙、各村庄赐福消灾。出行队伍彩旗烈烈,鼓乐齐鸣,四处爆竹声声,绵延不断,当地人也将此活动称着菩萨出行。

唱船。包括叩神、唱船、划船、赞船等部分,分白天和晚上两个时段。

白天,村民在祠堂或庙堂悬挂元宵画,将菩萨供奉其上,摆上祭祀物品供村民祭祀,即“叩神”。舞龙舞狮队、木偶戏团等进行文艺表演。

晚上,村民们聚集在祠堂里,唱船、划船、赞船,闹至深夜。

唱船,当地人也称之为“唱元宵歌”。唱船用打击乐伴奏。唱船时,村民们聚集在一起,先奏打击乐,而后打击乐停,由一群村民各执一本歌本或几人供执一本歌本,面对元宵画“曼声唱之”。每唱完一句,打击乐伴奏一小段,接着又唱一句,依次唱完一首歌。元宵歌包括《迎船歌》、《造船歌》、《送船歌》等十多首。

赞船,当地人又称“赞三赞”。唱完一首元宵歌后,村民面对元宵画排排站好,由一人领头高声赞一段《赞船歌》,如“春运阳回日渐长,桃符色色焕文章;迎神赛会酬高原,降福降麟降吉祥。”赞完之后,其他村民大声附和:“好!”此为一赞。接着赞第二段,村民们又和之,如此连续三赞。

划船。赞船后,由村里的青年、小孩拿着雕有龙头的船桨或各执一面彩旗围着祠堂中的纸扎花船跑动起来,做划船的样子,即“持桡执旗廻旋走”。其他村民则一边燃放爆竹,一边大声吆喝。此时的祠堂里,爆竹声呐喊声嬉笑声,声声交融,相当热闹。使劲划船,意味着让暗尘(灾难)随船而去,给人们带来好的兆头。

唱船、赞船、划船等一轮活动结束后,大家喝酒、喝茶,休息一会儿再来下一轮,每轮约1小时,每晚一般三轮。

十五日夜,唱船活动最热闹。这天晚上要唱《送船歌》,划船要更使劲,划船者在每次划船结束前,要冲出祠堂跑向河(溪)边,寓意送船神归位,各种妖魔鬼怪和大灾小难都随船而去。活动结束后,就在祠堂里摆满桌椅,全体村民围坐在一起,喝元宵酒,喝元宵羹,唱船活动结束。

送船。时间定于正月十六日,其仪式与迎船仪式基本相同,送船时将“元宵画”收藏,将花船、龙灯等相关物件一同焚烧。

正月十三至十五,记者来到万安县顺峰乡、沙坪镇、夏造镇,现场感受了元宵唱船带来的别样风情:在欢快的唢呐声、锣鼓声以及连绵不断的爆竹声中,各地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地走来。队伍中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有撑元宵画的,有扛菩萨的,有打灯笼的,还有演奏传统乐器的……彩旗猎猎,犹如一条长龙游走在乡村的田间地头和村民社区。游行队伍所到之处,每家每户都以爆竹声相迎,当地人将此项活动称为“菩萨出行”。

在游行队伍中,灯彩表演队格外吸引人们的眼球。他们手持当地艺人精心扎制的各种灯彩,有太平灯、麒麟狮象灯、龙灯等,琳琅满目,活灵活现。在万安县最偏远的山区顺峰乡井溪村,记者近距离欣赏了一段完整的太平灯表演。6名打灯者身轻如燕,时而穿花,时而盘旋,赏心悦目。每打完一个花节就摆一个字,共摆了4个大字:“天下太平”。在队员表演时,还伴有当地民间小调吹打乐,节奏明快。

在“菩萨出行”队伍中,老、中、青、少四代人同行,全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记者问身边的一位小朋友:“你要参加什么表演?”小朋友高兴地说:“我晚上要划船。”

随着活动的深入,记者终于明白划船是怎么回事。原来,每到正月初一至十五晚饭后,全村老少就会集聚在村中祠堂或者庙宇,手持元宵歌本,对着元宵画唱歌,当地人称之为唱元宵歌(也叫唱船)。元宵歌有10多首,在唱船的过程中还伴有赞船、划船等表演环节。赞船,当地人称赞三赞。唱完一首元宵歌后,村民面对元宵画一排排地站好,由一人领头高声赞一段《赞船歌》,赞完之后,其他村民大声附和:“好!”此为一赞。接着赞第二段,村民们又和之,如此连续三赞。赞船后,村里的青年、小孩拿着雕有龙头的船桨或各执一面彩旗围着厅堂中的纸扎花船跑动起来,做划船的样子,其他村民则一边敲锣打鼓,一边燃放爆竹,一边大声吆喝。此时的厅堂里,爆竹声、锣鼓声、呐喊声、嬉笑声,声声交融,非常热闹。据当地老者讲,划船意味着大家齐心协力、同舟共济驱除邪恶,让暗尘随船而去,给人们带来好兆头。

正月十五晚上是整个活动最热闹的时候,除了唱船、赞船、划船等活动外,还要喝元宵酒、吃元宵羹——这是当晚的压轴戏。这时,整个祠堂摆满桌椅,村民们围坐在一起。有村民用年数已久的海壶盛满自己酿造的米酒,给每位来宾倒上满满一碗,每张桌子上还盛有一大盆元宵羹供村民享用。大家吃着元宵羹,喝着元宵酒,有道吉祥、送祝福的,也有表演节目的……整个唱船活动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圆满结束。

正月十六,迎来元宵唱船活动最后一道仪式——送船(也称送神)。送船时将元宵画收藏,将花船、龙灯等相关物件送到河(溪)边一同焚烧,村民又将投入到紧张的农活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