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吉安中秋烧塔习俗


“烧塔烧塔,越烧越发。”“塔火烧得旺,来年猪牛壮。”“烧塔烧得红,养猪养到二百五;烧塔烧得白,养猪养到没尾巴。”……吉安素有中秋烧塔的习俗。2014年11月,“吉安中秋烧塔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中秋烧塔”,是流行闽粤赣地区的一种民间祈福习俗,又称烧瓦子灯、烧宝塔、烧瓦塔、烧梵塔等。吉安地区的“中秋烧塔”由来已久。每逢中秋月圆时,各个村落居民都会聚集在村里的一块空地上,烧起红红火火的宝塔。中秋节当晚,家家户户吃过团圆饭、赏过月后,大人小孩都出来看烧塔。烧塔时候,火越旺,象征着今后的日子越红火。

在吉安,几乎每一个村落都有烧塔的习俗。随着经济的发展,百姓逐渐富裕起来,中秋烧塔的规模也就越来越大,许多村庄的宝塔愈建愈高。

江西吉安中秋烧塔习俗

吉安“中秋烧塔”习俗的来历,一说烧塔为了“推翻元朝”统治,一说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还相传是由佛教造浮屠(佛塔)衍变而来。

据传说,元朝统治中国后,采取各种歧视政策,剥夺人民的许多权利,并采用监控措施,对百姓活动进行监视。元朝统治者把五户人家编成一甲,由元朝政府派一名蒙古贵族当甲长。元朝贵族在各乡村作威作福,勒索百姓钱财。元朝末年,黄河连年水灾,物价上涨,人民流离失所。一些爱国志士便纷纷奋起反抗,并事前密约:于八月十五这一天,在空旷地方用瓦片砌塔,燃烧猛火,作为行动信号,一起行动,推翻甲长。从此,烧塔便成为中秋习俗而流传下来了。

另一传说:烧塔是为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

据史书记载,南宋末景炎元年(1276)正月,文天祥被元兵所扣留并将他押解北方,行至镇江时,文天祥冒险出逃。经过许多艰难险阻,在南剑州(治今福建南平)开府,指挥抗元。不久,又先后转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长汀)、漳州龙岩、梅州等地,联络各地的抗元义军,坚持斗争。

江西吉安中秋烧塔习俗

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军由广东出兵,进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于都)获得大捷后,又以重兵进攻赣州、吉州(今江西吉安,文天祥家乡),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元朝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吉州及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祥兴元年(1278)秋,文天祥在吉州、兴国等地收容残部近万兵力准备再次反攻,于农历八月十五曰汇合在早禾市(今江西泰和县禾市镇)的牛吼河边上的一个小山村。

中秋节当天,禾市老百姓在牛吼河上用自家门板、茅草架设了一浮桥,供文天祥率军过桥抗元。

当天晚上,文天祥率全军及老百姓共万人在渡口边上拜月神,祈求早日收复失地,国家兴旺发达。月圆时村民们在渡口用砖块和瓦片砌成一个高约三米的大塔,并搬出所有的稻草,不停地放进去燃烧,烧得塔身通红。塔火和明月照亮了整个浮桥。到下半夜时分,数万抗元将兵全部安全地渡过了牛吼河。

后来每年中秋夜,老百姓都会在渡口边上砌起了灯塔,得通火。以纪念这位家乡的爱国民族英雄。而且此习俗在各地慢慢传开。目前禾市镇及附近的吉安指阳乡,每年中秋节及前后三天都会烧塔。

关于中秋烧塔的习俗,吉安多地旧志有记载。清道光《万安县志》载,“儿童拾瓦片堆塔高数尺,夜间小锣鼓沿门化矛烧塔,烧至通红,会饮赏月”。清同治《龙泉县志》载,“小儿累碎瓦为浮屠,鳞差(次)角锐,积薪燃之,曰‘烧宝塔’”。《吉安县志(1941)》《安福县志(1995)》等亦有记载。

江西吉安中秋烧塔习俗

在吉安地区,“中秋烧塔”主要有垒塔、烧塔、封塔三项内容。

垒塔:农历八月十五日一大早,老人和孩子拣拾残砖断瓦,在村子开阔场地上,用砖打好一个六边形的基座,各留一个进火和一个出灰的灶口,上面再用瓦片一层层错缝叠压,慢慢收腰,形似宝塔。

烧塔:晚上,随着月上中天,鞭炮响起,全村男女老少纷纷齐聚塔前。各家自带薪柴,主烧人另备上老酸酒或米汤。村民们在塔前设香案,点好香烛,摆上柚子、月饼,再次鸣放鞭炮祭月。祭毕,随着三声锣鼓响起,烧塔开始,主烧人不断往灶口塞薪柴,随着火势上窜,再浇上酸酒或米汤,宝塔通红,犹如火龙腾飞一般。在热烈的气氛中,村民开始唱起山歌,歌唱好年景与美好生活。

封塔:午夜以后,人们兴尽身疲,要进行封塔。主烧人要等稻草烧完后再燃放一串爆竹来祝贺活动结束。烧塔过程还伴有舞龙灯、举龙凤旗、撑宫灯等活动,特色鲜明。

砌塔是份细致活,且挺有讲究。烧塔的底座是最关键的部位,将决定塔身的大小,而塔身则用残瓦片交叉层叠堆砌而成,要留出许多小口,顶端则呈开放式,下宽上窄。在安福农村,每座烧塔的大小高矮各不相同,其寓意也就完全不一样,有的象征生意兴隆、吉祥如意,也有四通八达、团结一心等意义。

“烧塔时,先要向塔底土砖留下的一个‘火门’里放柴。当整个塔身被烧得通红,就可称为‘红塔’。”要把塔身烧红,一般都要烧到午夜。烧塔的过程中,火苗时而会蹿过塔顶。而当烧到红塔时,将不再往里添柴,只留一些残余的火苗。“中秋节是丰收的节日,通过烧塔表达收获的喜悦,也象征着今后的生活像火焰一样红红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