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丰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俗称“正月半节”。肇于汉代,至唐宋始盛,有观灯的风俗,故又称“灯节”。明清时期,古代官宦和富贵人家的小姐,多在此夜撘彩楼抛绣球招郎婿,使元宵节充满浪漫的情节,至今又被称为中国情人节。是夜,吃灯酒、饮甜茶、赏花灯、猜灯谜,荡秋千、扮景巡街等都是海陆丰民间的古老民俗。

海陆丰闹元宵的习俗,最早见诸于文字记载的是清康熙三十八年(1698年)。其时,县太爷白章鉴于全县已度过严重的饥荒阶段,粮食开始丰收,百姓脸上有了笑容。是年又是海丰科举史的辉煌年代,海丰才子洪晨孚赴己卯科乡试(省考)高中解元,其兄洪晨绂与陈天铨、彭炽等秀才俱中式举人。故此白太爷令城门彻夜大开,让城外高田、东笏、埔下、东城、径口等居民入城。城内各处街坊举办灯会,进行办景巡游,官民同乐大闹元宵。

当晚,白章率领幕僚步出县署,到街坊上观赏花灯,以示与民同乐之意。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和李调元《粤东笔记》均谓:“海丰之俗,元夕于江干放水灯,竞拾之。得白者喜为男兆,得红者为女兆。”记载了明清时期元宵夜海城群众在龙津河上游放置灯盏,随流漂下,然后在下游龙舌埔至龙山一带岸边等待灯盏浮近,竞相拾取的习俗。此种盛况,使路过海城的清初著名学者、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颇为感触,题诗云:“元夕浮灯海水南,红灯女子白灯男。白灯多甚红灯少,拾取繁星满竹篮。”

清末民初,海丰闹元宵的民俗活动更加隆重,节目亦趋繁多。捷胜文人常在元宵节举办诗会和猜谜、射靶等游戏活动。有一年“雨浇元宵灯”,灯会被迫散场。但游人兴趣不减,纷纷涌到诗社室内,竞先吟唱唐诗宋词。其中著名文人何镜湖,人称“镜湖仙”,性格嗜饮狂放。当场醉醺醺地吟哦《挈儿会友》诗曰:“元宵闹罢雨霖多,镇日闲来剑又磨。亲带娇儿诗社去,听听乳燕试新歌。”博得众诗友的一阵喝彩。海陆丰民间闹元宵的传统时间,正如旧时童谣所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圆灯。”各乡镇闹元宵的时间不一,有的从正月十一日开灯至十八日完灯,但大多数从正月十二日开灯至十六日完灯。其举行的项目和方式如下述:

一、悬花灯,猜灯谜

元宵前,各家各户就要在祠堂门前搭好“灯棚”,挂上大红布、横匾和形状多种多样的灯笼,贴上“国强民富歌盛世;家安物阜庆丰年”、“元夜灯如昼;春宵月似银”、“灯明月明灯月同明元宵景;神乐人乐神人共乐太平春”等元宵灯联。每户生有男孩者,按惯例须在灯棚做丁酒,取“添丁进喜”的意头。各地祠堂庙宇悬灯结彩,举办形式多样的花灯会。鹿境吕氏大家族主事者请名师制作大型精致的鳌山灯,灯盏作三层约2米多高,每层都装满戏剧人物,挂在文献堂上。木炭炉火一升腾,随着风轮的转动,灯上人物都会旋转活动,舞剑挥扇,活灵活现。有的祠堂不仅有“年年有余”鲤鱼灯、“观音送子”彩莲灯、“五福临门”梅花灯、“四季平安”四角灯、“六六大顺”六角灯等;而且布置成《桃花过渡》《嫦娥奔月》《双龙戏珠》《八仙过海》《西游记》《唐僧取经》等戏剧或神话人物场景。海城陈、马、彭、吴、蔡等大姓人家,各自在祠堂门口或走廊悬挂起不停旋转的走马灯,展现用泥塑或纸扎的“公仔”。灯盏多姿多彩,争奇斗胜。灯火生风,带动“公仔”如活景般地旋转过场,唯妙唯肖,煞是好看。

元宵期间,海陆丰各地城乡居民扶老携幼,纷纷到神庙和祠堂观赏花灯。正月十六以后,悬挂在神庙的灯全被信众掷圣杯求去,有的当场就让人抢光。各家各户的悬灯有多种名称,上年生男丁的人家悬挂大花灯称“男孙灯”;上年底娶媳妇或结婚的人家悬挂的纱灯称“新婚灯”。旧时此夜也是城乡儿童的欢乐之夜,他们在夜色中挥舞着各式古灯、提灯,或用萝卜做成的“菜头灯”等满街奔跑,欢呼追逐。如今的儿童则时尚燃放鞭炮、烟花和火箭炮等,满城天空浮漾、闪烁着星星灯火,火树银花,蔚为壮观! 是夜良宵美景,海城、东海、碣石、捷胜、公平、汕尾等灯谜社,也会在灯火通明的闹市举办猜灯谜活动。谜鼓叮咚敲响处,观众们此起彼落的“听猜”声,给节日带来文化娱乐的活跃气氛。

二、开灯日,吃菜茶

从正月初十起,海陆丰城乡各地便陆续“开灯”,大多数人家选择在十三日“开灯”,各户“泡灯茶”互相宴请。从十三夜起,各家各户置办丰盛菜肴祭拜祖宗,然后合家聚吃元宵酒,或互相请吃菜茶、菜粿等。菜茶主要由芫荽、芹菜、包菜、菠宁菜、茼菏、生菜、青蒜头、荷兰豆等菜类,以及海虾、瘦猪肉、粉丝、香菇、香肠、墨鱼、鱿鱼、腊肠、铁脯粉等炒制而成,吃的时候加入熬好的骨头汤或鸡汤,撒上花生米、炒米,吃的时候加点胡椒粉或辣椒,其味道更鲜美。有的地方正月十六日“圆灯”时还会炒“灯茶”,俗称“圆灯茶”,预示年头至年尾平安顺利。今人黄孝廷有诗词曰:“正月十三吃菜茶,长街小巷俱喧哗,人来人往乐开花。海味时蔬鲜肉美,花生炒米热汤佳,尝完此户过他家。”

三、求运气,抢炮头

每年元宵节,梅陇、红草、汕尾、田墘等地的乡村理事会,都会在本村举办传统的抢炮头活动,得到的款项用于该村全年的公共支出。这天,各村理事会在高台上点燃炮头,发射到台下供村民和港澳同胞抢夺,形成一股争先恐后地热闹场面。民间以抢到头炮者为最尊,认为他是年的运气最佳。村理事会照例要在台上宣布抢到炮头者名字,张榜公布。抢到炮头者,要按照规定的人民币捐款给理事会,作为该村全年的公共管理费。但抢到炮头者却以捐款为荣,全家庆幸;认为今年财运必定兴旺。而抢到头炮者,要比其他抢到炮头者捐题数倍甚至十数倍的人民币。

四、办灯会,拂秋千

过去,海城高田社、公平盐街、梅陇大门兜村等地均有拂秋千唱歌谣的习俗,并流传至今。2005年,莲花山度假村搭起大型文艺晚会地舞台,举办了文革后的第一次元宵灯会。整个景区悬挂着大气球、红灯笼以及各种灯饰,并仿照民国时期海城“高田秋千”的歌唱形式,在地上相对竖起四支三米高的木桩,中间架起一根横轴,横轴相距八十公分各开凿一洞,各穿上粗大的竹竿,两端各系一个长五米的座斗。表演时,对歌者就座,保护者推动一端座斗腾空。自此,座斗依靠启动的势能一起一落地旋转起来,青年男女轮流坐在秋千座斗上,边拂秋千边对歌,直至一方败者下台,再有人补上接唱。对歌的形式是一问一答,

歌手双方唱着《十二月歌》《百鱼名》《百鸟名》等民歌,或者临时即兴编唱,多为歌颂太平、喜庆丰收或表达男女恋情等内容。围观之人,有的附和着曲子歌唱,有的等待着轮流打秋千。这场活动吸引着县城的群众携老扶幼前来观赏,一时人潮车流滚滚,堪称盛事。逮至2008年,海丰县文化局在县城南门湖举办迎春灯会,聘请四川省自贡市民间艺人在南门湖布设金龙耀彩、白天鹅、荷花灯、画舫、大红灯笼等灯饰,满湖灯火闪烁,五光十色,璀璨映目,轰动全城。

五、观婚房,睇新娘

东涌镇品清乡度元宵,除了赏花灯吃丁酒等传统文化活动外,更有一项举世独特的“元宵节看新娘”婚俗。凡是该乡在上一年农历期间娶媳妇的人家,所有新娘房间都要重新布置,凡是年前嫁到品清的新娘都要任人观看,不得拒绝。是夜七时至十一時,品清乡民在参加赏花灯、吃灯酒等祈福活动之后,便相约前往新郎家中睇新娘。因此,凡是上年娶媳妇的人家,元宵前就要布置新娘们像初嫁时那样梳妆打扮,不仅衣着华丽,而且要穿金戴银,浑身上下挂满金银饰品。是晚,新婚房要供前来睇新娘的客人们参观,新娘也要羞羞答答地站在客厅中央,任人品评其礼仪、风度等。同时,新娘要笑口吟吟地手捧茶杯送给客人喝。

客人们喝完茶后,边做《四句》诗:“元宵灯夜亮晶晶,新娘生来有十成。千乡万里你不嫁,爱嫁东涌行运兄。”边将红包递给新娘,以表祝贺之意。于是,室内茶香袅袅,笑语喧哗。据传,“元宵节看新娘”的古老婚俗,原来普遍流传于品清湖附近的盐业村庄,现仅有品清乡三个村流传此习俗。

六、擎火把,舞火龙

元宵夜,地处海丰县附城丽江北岸的鹿境乡,当地蔡吕两大家族除了赏花灯、饮灯酒外,各社头还要举办一种名叫“迎安”(或叫擎安)的传统活动,当地农民(青少年居多)将耐燃的油渣、蜡烛与稻草等捆成一团,缚在青竹杆上引燃成火把,然后各人高擎着在田野上竞相追逐,呐喊呼号之声不绝,远观之宛若火龙飞舞在旷野上,颇为壮观!

是夜,地处汕尾山区的陆河螺溪乡,则要按照客家传统举行“闹火龙”的民俗活动。下午六点钟,当地村民挑着大米以及祭品等上山,抵达目的地之后,由当地长老在一块白布上用大米画了一条龙,摆上祭品祭拜山龙神,然后点燃用当地青竹做成的火把,擎着火龙下山至乡里,在锣鼓队的吹打声和鞭炮声中,火龙队由执掌彩旗、火把、灯幡、火龙灯等各个环节的40多人组成。“正月十五烧火龙,红红火火闹元宵”;二百多年来,形成了螺溪乡一道亮丽的民俗文化风景线。这种擎火把、舞火龙的民俗活动,寄寓着驱除邪恶、祈求合村平安,以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是远古农耕文化的遗存,传承着海陆丰悠久的民俗传统。

七、办灯景,巡街游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比较流行的活动方式。是夜,在海丰县城南门湖和主要街道呈现“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景观,由县政府组织各个部门、各个街道以及各个乡镇的民间表演队伍,组成一支支元宵表演的文艺队伍,进行大型的提灯巡街活动。其中有舞龙、舞狮、舞象以及花篮队、秧歌队、彩旗队、花环队、扇舞队、鼓乐队等,满城龙腾狮舞,鼓乐喧天,使人们叹为观止。(叶良方)

正月十五的“丁茶”

海丰人过元宵节有特色,基本上从年初十开始就已经进入了元宵节的庆祝了。这个时候,各村各社都会根据自己的传统,以各家各户精心准备的“菜茶”拉开了节日的序幕,这时候的“菜茶”叫做“开灯(丁)茶”,到了正月十五这天,同样以“菜茶”结束这个象征美好团圆的节日,这时候的“菜茶”又叫“完灯(丁)茶”。“菜茶”就像一根纽带,贯穿着整个元宵节。在过去,一个家族最重要的组成便是人丁,人丁意味着传承和劳力,这是维持一个家族根本条件,所以可以理解人们对于人丁的希望渴求。人们选择在人月两团圆的元宵这个美好的节日里,将心中最大的祈望寄托在“菜茶”和花灯中,这种民俗活动慢慢的演变成汕尾地区独特的元宵节庆祝活动。

“菜茶”的来历不明,无法寻根问底,但倒是曾听一位很有见识的老人说过一个跟“菜茶”有关的“传说”。

说是有一对久婚不育的善良夫妇,为了求子,无论吃药求神都毫无结果,眼看年纪渐老,这可愁坏了这两夫妻。这一年春节大年初七,按照当地的风俗当天是要吃“七样菜”的。

什么叫“七样菜”?就是用七种不同的蔬菜混在一起的菜肴,据说吃了后会有诸般好处。

这一天,这两夫妇刚吃了饭准备上山祈愿,刚好门外来了讨饭吃的老乞丐。两夫妇看这个老乞丐可怜,便将刚刚吃剩的“七样菜”端了出来,女主人觉得寒碜有点过意不去,便将前几天吃剩下的一些杂菜取了出来弄热了然后跟“七样菜”和一些饭混在一起端给老乞丐吃。也许是饿坏了,那老乞丐一阵狼吞虎咽的结果给呛着了,那女主人见状马上端来了一碗浓茶给乞丐。老乞丐一边吃着饭菜一边配着茶,很是高兴。吃饱喝足,老乞丐对两夫妇说,不必再去求神寻医了,不久定会如其所愿的。那两夫妇听后并不以为然,当他们回过头来时,那老乞丐已经不知去向,这时他们才知道这老人定非凡人。过了一段时间,这家女主人果然怀了孕,十个月后顺利产下了一个大胖小子。为了感谢这位如神仙般的老乞丐,每年孩子的生日这一天都会按照当时弄给乞丐吃的那样,整一份特别的菜肴来祭拜老人,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菜茶”。

炮制“菜茶”绝对不比置办一桌子丰盛的饭菜简单。首先,大清早的就要到猪肉摊买来新鲜的猪骨头熬制汤底,最好是选取大筒骨,这样熬出来的骨头汤比较香浓,用来做“菜茶”的汤料是最好不过的了。乘熬汤底的机会,就可以准备各种配茶了。用水泡好的白米豆和麦粒可以先煮好,先将洗干净的菠菜和荷兰豆炒制好铺到铜盘中,然后将煮熟的白米豆和小麦粒铺到菠菜和荷兰豆的上面,紧接着将“北丝(米丝)”、猪肉、腊肠、鱿鱼丝、虾干、香菇、腐竹等食材炒制好铺到白米豆和小麦粒的上面。

吃的时候,先将上述的装在铜盘中的荤素搭配的食材舀到碗中,然后在往碗里浇上一大勺热气腾腾、香气浓郁的骨头汤,最后往上面撒上一些炒米和炒花生,这样一碗具有海丰特色的“菜茶”就炮制好了。当然!吃“菜茶”是绝对不能少了胡椒粉的,一位资深的吃客如果没有了它,那“菜茶”的味道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

正月十五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备好“菜茶”,也就是所谓的“完灯(丁)茶”,先用来祭拜祖宗,然后就在家等待客人上门品尝。“完灯(丁)茶”一吃完,满天的烟花一开放,元宵节就算过完了,年也算是真正的结束了。(许宇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