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鸟周


世界上很多国家政府为了普及爱鸟知识和提高人民对护鸟的认识,根据本国的季节气候规定了爱鸟日、爱鸟节或爱鸟周、爱鸟月。

鸟类是人类的朋友

鸟类与人类,自占就是亲密的朋友。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之后,在向大自然争取生存和发展中,就与鸟类建立了情同手足的关系;在生产和生活中与鸟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远古时代,人类看到鸟类飞翔云天,逍遥自在;看到猛禽搏击长空,勇猛无畏。羡慕、敬仰、畏惧、崇拜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人类进入氏族公社时期,开始有了最早的宗教信仰——“图腾崇拜”。  “图腾”  (totem)系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多为动物)有着亲属或其它关系,此物即成为该氏族的图腾——保护者和标记。鸟类就是当时不少氏族供奉和崇拜的“图腾”偶像。

哥伦比亚印第安人的祖先,曾用“雷鸟”、乌鸦、鹰作为自己氏族的图腾。不过作为“图腾”的雷鸟是经过人们的想象夸张了的一种威力无比的神鸟。

在中国古代祖先的图腾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如“凤凰”、“鹏鸟”等。

“凤凰”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的一种神鸟,认为它是鸟中之王,它的形象是“鸡头、蛇颈、燕颌、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这样的神鸟是找不到的,它是我们祖先融合了一些所崇拜的动物特点,加以综合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图腾。

“鹏鸟”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鸟,最早文字记载于(庄子)的消遥游中的一章:“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译成白话文是说:大鹏鸟向南海转移,它奋击狂涛飞翔三千里,然后盘旋直上云天九万里。由于古代人崇拜鸟类,浮想连翩,梦寐以求,如此威武勇猛,硕大无朋的“鹏鸟”就成了一种象征威力无边的图腾,对它虔诚膜拜。

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许多诗歌里都留下了古代人们崇拜鸟类的名句。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意思是说,天赐黑色的鸟来建立商朝。商朝是建立在公元前1711年,当时是以一种黑色鸟作为社稷的图腾。据考证,这黑色鸟就是燕子,燕子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亲近人类的吉祥鸟。

中国自古以来就把鸟类作为象征光明、吉祥、平安和力量的神物。在战国时期的艺术中,常可以看到鸟蛇相斗的题材画。古人把鸟象征善,象征和平和幸福,而把蛇象征恶,象征凶险和灾难。在鸟蛇相争的图画中,鸟被着意刻划,造型优美,姿态生动,而蛇则蜷伏挣扎,形象猥琐。古人通过艺术形象来表达善美战胜邪恶的信念是非常强烈的。

现在自然界中的鸟类有9021种,估计有1000亿只。它们的食性复杂,生活方式多样,栖息在各种生态环境中,是维护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积极因素。

目前,生物学家一致公认,由于鸟类的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处于食物网中的不同营养水平上,所以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有着特殊的贡献。从它们给人类带来的各种好处来说,是整个动物界中益处较大而害处极小的一个类群。

鸟类最明显的益处就是消灭害虫。可以说,在所有的农田、果园中,鸟类都是忠实的保护者。在人类使用农药前,农田及果园的害虫都是依靠鸟类防治。因为鸟类多数是以昆虫为食的,所以是农田、果园多种害虫的天敌和克星。据科学工作者调查,一只白脸山雀的幼鸟每天啄食松毛幼虫可达1800条,吃蛾子30只,一昼夜吃的昆虫重量大致相当于它本身的体重,甚至达到它体重的一倍半。有人作过实验,解剖了一只杜鹃,从它胃内找到173条松毛虫、12只金龟岬和49条舞毒蛾幼虫。欧洲的粉红掠鸟还能够追踪蝗虫沿途啄食。有人计算群栖的1000只紫翅掠鸟,在繁殖期间能消灭22吨蝗虫。自然界的食虫鸟成千上万,它们所捕食的昆虫干差万别,在消灭害虫方面的作用的确是难以估计的。

鸟类在消灭害兽方面的功绩也不可没,特别是鹰和猫头鹰等猛禽,大多以老鼠等啮齿类动物为主食,对于控制农业、林业鼠害以及危险的疫病传播,有着重要的贡献。长耳鸦的食物中?0%左右是小型兽类,其中主要是黑线姬鼠。这种害鼠不仅盗食庄稼,而且是危险疾病——出血热的传播者。猫头鹰的食物中99%是啮齿动物,一只猫头窿一个夏季所消灭的老鼠,大约相当于保护了1吨粮食。在草原地区传播鼠疫流行病的旱獭、黄鼠以及沙土鼠等,都是鹰类的主要食物。很多猛禽、海鸥、乌鸦以及其它鸟类,嗜食动物的腐尸、垃圾以及其它废弃有机物,因而在消除自然环境中的污染物,加速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方面,有着不可泯灭的突出贡献,所以有人说它们是“自然界的清洁员”。

一些以植物种子为食的鸟类,特别是雁鸭类、鸠鸽、啄木鸟、乌鸦等,是植物种子的得力散布者,很多植物种子通过鸟类消化道之后,更容易萌发。蜂鸟、食蜂鸟、太阳鸟、啄花鸟、锈眼鸟、鹦鹉等嗜食花蜜,对有花植物的传粉有明显作用。

如果没有这些鸟类,自然界生态平衡就必然受到干扰;由此可见,鸟类在自然界里的作用,几乎是无时不有,无处不有的。

鸟类在科学研究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鸟类的生活和行为给人以启示。科学家研究鸟类的飞翔制造了飞机,研究企鹅的滑行制造了极地越野汽车,研究候鸟体内生物钟制造了导航仪器和通讯系统。同时在现代医学、生理学、遗传学、地理学、动物进化等科学领域,鸟类均是人类很好的研究对象。

鸟类在人类文化、艺术、娱乐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今中外诗人、作家、画家,以鸟类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在民间广泛流传,丰富了人类的文化生活。鸟类的叫声清脆悦耳、婉转动听,美丽的羽毛,可爱的动姿,活跃了优美的环境气氛,调节了人们的精神。音乐家仿鸟鸣的弦律创造出了鸟声的音乐,纺织家仿鸟的美丽图案织出了优美的锦缎,生产时装供人穿着,给人以美的享受。

更有趣的是中国清代的官服用鸟类作图案,并作为官价大小高低的标志。清代文官外服,一品官的图案是鹤,二晶官的是锦鸡,三品官的是孔雀,四品官的是雁,五品官的是白鹇,六品官的是鹭鸶,七品官的是溪鹕,八品官的是鹌鹑,九品官的是练雀。

鸟类是人类的朋友。爱鸟周,在国际上,爱鸟护鸟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为了宣传爱护鸟类,世界许多国家选出了对本国有象征意义的鸟作为“国鸟”。最早选定“国鸟”的国家是美国。1782年,美国的议会为了使本国特产的白头海雕不至于绝种,号召国民树立保护鸟类的思想,因此通过决议,把白头海雕定为美国的“国鸟”。从此以后,世界许多国家采取此法教育国民树立保护鸟类的思想,纷纷仿效美国选定自己国家的国鸟。当前国际鸟类保护组织呼吁世界各国选定自己的国鸟。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有37个国家选出了国鸟。这些国家把爱护国鸟看成是爱国的表现。

前苏联在国内制定了。“鸟节”,也就是爱鸟周,组织群众性爱鸟活动。

在日本,保护鸟类除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设立了专门管理机构外,还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爱鸟活动。自1947年以来,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爱鸟会议,举行“爱鸟周”活动。在“爱鸟周”期间,举办爱鸟演讲会,放映爱鸟电影,举办保护鸟类的标本展览,悬挂人工巢箱,栽植爱鸟纪念树,释放人工饲养的国鸟——绿雉到野外去,以及表彰和奖励保护鸟类有功人员等。由于活动年年进行,持之以恒,使得爱鸟思想和护鸟知识深入人心,保护鸟类资源的成绩十分显著。

在英国有好多护鸟的民间团体,其中最大的是“英国皇家保护鸟类协会”。这个协会在全国设有87个鸟类保护区,10个分会,拥有35万会员。在英国的城市和乡村,成群的野鸟和各类飞禽,或聚集于草地、广场,或翱翔于水面、天空,很少有人去伤害它们。在伦敦特拉法加广场上经常有上千只野鸽,被行人游客喂得又肥又大,毫不怕人。这不仅是英国自1954年以来制定了一系列保护鸟类的法令,违者轻则罚款,重则坐牢,更重要的是英国老幼妇孺都懂得爱鸟护鸟的道理。

在澳大利亚,经常可以看到一群群灰白色的海鸥夹在人群间漫步,有的在用餐者的周围,等着吃一点肉末菜屑,它们似乎忘了咫尺之外车水马龙的喧闹。

世界上一些国家开展的各种爱鸟活动中,“鸟类纪念碑”便是其中更值得称道的,它体现了人类的良知。

麻雀纪念碑——耸立在美国波士顿的一座奇特的纪念碑。在1860年之前,美国没有麻雀,农作物经常遭到虫害。后来,波士顿人特地从欧洲引进来麻雀,终于冶住了害虫。这座纪念碑就是人们为感谢麻雀的功劳而建立的。

海鸥纪念碑——美国西部犹他州有一年蝗虫成灾,给当地居民带来很大的灾难。后来,飞来了一大群海鸥,啄食了这群蝗虫,消除了虫害。当地居民特地建立了一座海鸥纪念碑。

鹤类纪念碑——德国巴伐利亚州鹤类极为稀少,为了保护这种鸟类,当地居民除了采取一系列必要的保护措施外,还特地用青铜制作了一座鹤的纪念碑,时刻提醒人们爱惜和保护鹤类。

鸽子纪念碑——法国首都巴黎有一座鸽子纪念碑,这是人们为感谢鸽子的救命之恩而建立的。1942年,法国一艘大客轮在海上出了事,船上对外的联系全部中断了,船上数千人的生命危在旦夕。幸好,船上一名旅客带有一只鸽子,把消息写在纸条上绑在鸽子腿上然后把鸽子放飞。鸽子把这只船遇难的消息传了出去。这样,船上的人才得以被营救脱险。

中国有鸟类1183种,是世界上鸟类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就有保护鸟类的认识和思想。3000年前的甲骨文字就记载着啄木鸟能为木除害,是对人类有益的鸟类。周朝时,就有禁止采集鸟卵的规定。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就告诫弟子注意保护鸟类:  “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统治者为保护鸟类所颁发的政令,可以说是历代不绝。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的云梦秦简中《秦律·田律)规定:“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庸、粥、彀、毋……毒鱼鳖、置阱罔,到七月而纵之。”①就是说:不到夏季,不准烧草作肥料,不准采集刚发芽的植物,或捉取幼兽、鸟卵和幼鸟,不准毒杀鱼鳖,不准设置捕捉鸟兽的陷井和网罟,到七月解除禁令。

(礼记)中有明令禁止春季捣巢捕雏“莫打三春鸟”的记载。<南史>、<唐书)均有“蝗虫食禾,有大白鸟……尽食其虫”、“有白鸟……飞食之,一夕而尽,禾稼不伤”之类的记载。民间还有传说:“打死燕子会瞎眼睛”,以此警戒小孩不要去伤害燕子,反映了人们保护益鸟的心态。

爱护鸟类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爱鸟周”源于1981年,最初为保护迁徙于中日两国间的候鸟而设立。1992年国务院批准的《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将“爱鸟周”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

中国为保护鸟类、维护自然生态平衡而开展的一项活动。1981年9月,中国国务院批准了林业部等8个部门《关于加强鸟类保护执行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请示》报告,要求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都要认真执行,并确定在每年的4月底至5月初的某一个星期为“爱鸟周”,在此期间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召开爱鸟周广播大会,举行爱鸟周学术报告会,悬挂人工鸟巢,发放和张贴爱鸟宣传画等。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不同,各地选定的爱鸟周时间也不尽相同。这是因为气象的问题。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天是鸟儿繁殖的季节。人们常说:“莫打三春鸟”我国劳动人民对于鸟类的认识和爱护自古以来就有着传统。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孔子提出“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史记·孔子世家》)的保护鸟类思想。西周王朝不仅注意保护雌鸟,而且也注意保护幼鸟。如:“祭祀山林川泽牺牲毋用牝(即雌性鸟兽)”、“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周礼》)。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规定:“鹰隼未挚,罗网不得张于溪谷。”“孕育不得杀,壳卵不得采”等等(《淮南子》)。说明帝王王法规定,不准捕杀繁育的亲鸟,禁止掏鸟蛋。到宋朝,有关爱鸟护鸟的法令,有“民二月至九月,无得采捕虫鸟,弹射飞鸟”(《续资治通鉴长编》)。至元代还规定了“严禁狩猎天鹅、鹰隼”的法律。对于鸟类的认识和保护,到了明朝的李时珍(1518年~1593年)著述的《本草纲目》,记述的鸟类有三卷。第47卷的水禽类23种,第48卷的原禽类23种,第49卷的林禽类17种、山禽类13种。这部历史巨著,不仅具有医学方面的实践意义,驰名中外,而且,又是我国当时的识鸟爱鸟的总结,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对于鸟类认识和爱护的光荣传统和悠久历史。

但是,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对爱鸟护鸟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而推动这项工作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期。早在1981年3月,中日两国为了保护迁徙于两国之间的候鸟,签订了《保护候鸟及其栖息地环境协定》。

9月14日,林业部等8部门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加强鸟类保护执行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请示》。其中“建议在每年的四月至五月初(具体时间由省、市、自治区规定),确定一个星期为‘爱鸟周’”。

9月25日,国务院批转了该请示的通知。

1992年,国务院批准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明确将“爱鸟周”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如《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中第四条明确规定:每年4月为“甘肃省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4月24日至30日为“甘肃省爱鸟周”。

鸟类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宝贵资源。保护鸟类对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对科研、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政府一直很重视对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1962年国务院发出了“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其中就包括鸟类,这个指示还根据专家们的意见,摘取了麻雀的“四种害鸟之一”的“帽子”。

1981年,我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迁徙、栖息于中日两国都有的200多种侯鸟以及进行有关的科技交流,经过友好协商在1981年3月3日正式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保护侯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并于当年6月8日正式生效。同年9月,林业部等8个部门联名提出报告——《关于加强鸟类保护,执行中日侯鸟保护协定的请示》,其内容之一是向国务院建议,在每年的4月~5月初(具体时间由各省、市、自治区规定)确定一个星期为“爱鸟周”。在爱鸟周中开展各种宣传教育和保护鸟类的活动,使人们树立“保护鸟类,人人有责”的意识,逐渐养成爱鸟护鸟的良好习惯。国务院批准了这个请示并下发文件,决定从1982年春开始开展全国性的爱鸟周活动。

1982年2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保护鸟类的通知,并同意林业部等8单位提出的关于每年各省市都要开展“爱鸟周”宣传活动的建议。从此,各省、市、自治区(除西藏外),都纷纷确定本地区的“爱鸟周”或“爱鸟月”时间,广泛开展爱鸟宣传活动。

1981年,中国国务院批转了林业部等8个部门《关于加强鸟类保护执行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请示》报告,要求各省、市、自治区都要认真执行,并确定在每年的4月至5月初的某一个星期为“爱鸟周”,在此期间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不同,各地选定的爱鸟周时间也不尽相同。详见下表:

爱鸟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