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林州荷花村


淇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殷商文化最为集中的地方,是中华文学名著《诗经》的摇篮。《诗经》中有39篇关于淇水的诗句,其中6首专咏淇河:《泉水》《桑中》《淇奥》《氓》《竹竿》《有狐》。在《泉水》《竹竿》两首以思乡为主题的诗中,“毖彼泉水,亦流于淇” 描写淇河涓涓的清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绿竹青青……绿竹如箦”描写淇河之畔的绿竹茂盛;“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描写湍急流淌的淇河水打湿行车帷幔和人的衣裳的情景;“籊籊竹竿,以钓与淇”描写渔人在淇河垂钓的情景;“泉源在左,淇水在右”描写百泉与淇河的汇流;“淇水悠悠,桧楫松舟”描写在淇水之上泛舟、打鱼摆渡的情景。

《林县旧志》记载:“淇泉,出自(临淇)南园和(五龙)罗棬、渔村的汇合,形成流之益盛的淇河之源。”迄今为止,淇河是我国豫北地区唯一的一条尚未污染的河流,有“北国漓江”之美誉。

五龙镇荷花村位于淇河之畔。早在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刀耕火种、捕鱼狩猎、制陶耕耘、繁衍生息。上世纪60年代左右,荷花村、河头村先后出土了石镢头、石铲、石盆、石斧等工具,这对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有非常重要的价值。70年代,又在荷花村发现了青铜鼎。据《河南省文物志选稿》第6辑记载,这里原是荷花古城遗址,于1976年平整土地时发现。青铜鼎象征着尊严和权力,非一般人能够拥有。此外,这里还相继出土了绳纹陶片、骨锥、青铜刀、青铜箭头和白灰基房,青铜器说明这里在殷商时期生活过贵族。荷花村祖辈流传,该村出过一位王后。有专家学者推测这里为古嚣方国,是武丁爱妃妇好的娘家,青铜鼎是武丁赐予妇好娘家的珍贵礼品。这个结论一旦成立,便又给林州添上了一道重量级史料。

荷花村还有一个感人的传说——二十四孝王祥卧冰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有很多版本,但荷花村王祥卧冰的故事与其他地方不一样。荷花门前水倒流、龙女吐珠配王祥在这里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佳话。现在还存有龙女石和冬天不会结冰的王祥卧冰处。

荷花村境内古时就有被誉为淇园八景的“阳台晨钟”和“雷音暮鼓”。阳台寺现存唐代双塔,东西并列,始建于唐。东塔高2.79米,西塔为方形七层密檐式,高3.04米。塔基为方形石板承须弥座,四边雕兽头、伎乐、力士和仰莲。塔身南面辟半圆拱券门,门上雕龙、飞天、羽人、莲蓬和小六角塔,门两侧力士和蹲狮。西北两面无饰,东面刻“维大唐天宝九载(750)岁次庚寅八月十八日,浮图主孟崇仙抽减净财,敬造石浮图”题铭。各层塔檐周边均线刻缠枝花卉,檐四角微翘。每层中间有一龛,龛内雕坐佛一尊。1979年申报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1月被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阳台寺是东方琉璃世界药师佛的道场,主殿供奉药师佛和日光月光两位菩萨,合称“东方三圣”。药师佛又称大医王佛,主管祛病消灾延寿,这种单独供奉药师佛的佛教道场在国内是很少见的。

雷音寺始建年代不详,据《林县旧志》记载,隋朝时就已经香火鼎盛,是华严三圣释迦牟尼,文殊、普贤二菩萨的道场。碑文记载:自唐元明数次重修,大明弘治十年《重修荷花村雷音寺碑记》记载:“荷花村雷音寺为历代高皇敕建之道场。”说明这座寺院在古代是一座皇家道场,其中介绍雷音寺千佛阁供有千余尊古佛,有山水和人文故事情节的悬塑。明天启三年《重修雷音寺千佛阁并天王殿钟楼碑记》记载:“林邑南七十里许地名青河郡有古刹雷音寺东至淇水南至古镇西通晋水北至玄峰自汉唐元明以来天子大夫百官士庶建寺祈福延龄益寿。”青河郡指河北清河县,张姓发源地,在这里出现这个名字还是值得研究的。

荷花村东有明代奉直大夫平度太守冯栋退隐的地方弥陀庵,冯栋的诗作《东庵小令》就出自此地,现存有千余年的佛教石窟造像。弥陀庵是供奉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的道场。万历三十六年《重修弥陀庵碑记》记载:“宜楼坦怀乐易,诒岐黄业大售。”岐黄,岐伯与黄帝的合称。古代相传有黄帝令岐伯研究医药而创立经方。

雷音寺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阳台寺供奉的是药师佛,弥陀庵供奉的是阿弥陀佛,这三座道场在一个区域,三尊佛又是佛教知名度最高的佛,这对研究中国佛教文化有极高的价值,阳台寺和弥陀庵又同是与医药有关,其中潜在的历史文化值得重视。(薛帅)

二十四孝之王祥卧冰的传说

荷花村位于河南省林州市五龙镇的西北部的淇河东岸,该村三面环水,一面依山,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古代二十四孝之一的“王祥卧冰”的传说就发生在这里。

相传村上有个叫王祥的人,家境贫寒,生活艰辛,母子相依为命。不幸其母又哭瞎了双眼,卧床不起。严冬来临,其母已病入膏肓,奄奄一息,对王祥说:“儿啊,我快不行了,真想喝口鲜鱼汤。”

十多岁的王祥,对母亲十分孝敬,就出门到雪封冰冻的淇河上,想用自己的体温来融化冰层,获取鲤鱼。当他宽衣解带,坐卧冰床之上,忽然听见身下冰凌的断裂声。王祥挪了挪身子,只见身下化开了一个小洞,两只鲤鱼从洞中蹦了出来。王祥喜出望外,双手捧着鲤鱼回家,母亲问他这么早就回来,是如何逮到鱼时,王祥一五一十地将在前后经过说给了母亲,母亲又见鲤鱼双目噙泪,连连称奇,顿生了怜悯之情,让儿子把鱼用清水洗了洗,然后将鲤鱼放回淇河。母亲只喝了一碗洗鱼的腥味汤,眼睛竟然神奇地明亮了,病也好转。原来这是王祥卧冰注鲤孝母之举,感动了淇河鱼王,命其公主上来搭救王母性命。

在山东临沂,也就是史料上王祥的出生地,也流传着一个版本。

王祥小时候非常孝顺,他的亲生母亲很早就死了,王祥的父亲又给王祥找了个后娘,后娘姓朱,生了个儿子叫王览。后娘对王览十分偏心,但是对王祥却十分刻薄,经常让王祥干重活、吃糠咽菜,但是王祥一点也不在意,对父亲和后娘特别孝顺。在父母生病的时候,王祥白天晚上守候在床边,晚上睡觉的时候没有敢脱过衣服,喂父母服药的时候,必须都要先自己尝尝才行。

有天,后娘病了想吃条新鲜的鱼,无奈天寒地冻,找不到哪儿有卖的,于是王祥就冒着凛冽的寒风,跑到河边脱掉衣服,躺倒冰上面,慢慢把那块冰暖化了,突然冰下面跳出来两条鲤鱼,他高兴地拿回家孝敬后娘,后娘吃了后,身上的病竟奇迹般的痊愈了。

通过这件事,深深的感动了后娘,从此再也没有虐待过王祥,并且把王祥也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看待。后娘死了后,王祥十分悲痛,埋葬了后娘,妥善处理完后事。以后王祥对年幼的弟弟王览呵护备至,王览长大后也对哥哥特别尊敬,兄弟俩互敬互爱,情同手足,在十里八乡出了名,当时人们把他们居住的地方叫“孝悌里”。临沂“孝悌里”至今犹存。里面写着有一首诗:

孝梯里中颂王祥

卧冰求鲤传四方

一片孝心感继母

王览效法敬兄长

大家熟知的“书圣”王羲之,他的五世祖就是王览的同父异母兄,全国现在有很多都说是王祥卧冰的地方,王祥的出生地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就首当其冲。

其次,驻马店市遂平县王庄村也是传说中的王祥卧冰之地,由于该县申报的比较早、遗存实物多(有王祥墓、王祥祠、王祥桥、王祥卧冰处及遗存石碑等等。有的地区有墓无祠,有的地区有祠无墓,并且遗存实物较少),因此,该县是全国唯一获得王祥卧冰传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地区。

此外,文物工作者在进行文物普查时,在新安县磁涧镇老井村意外发现王祥祠堂及“晋太保孝王祥之碑”等数通石碑。专家认为,西晋的都城是洛阳,而王祥在西晋担任太保之职,且洛阳有王祥河,有王祥祠堂,早在元代,官府就在新安为王祥立碑,王祥后裔也一直生活在新安。种种迹象表明,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发生地应该在新安。

以上是全国叫的比较响的王祥卧冰之地,但据考证,能够证明“王祥卧冰在荷花”,虽然目前没有发现墓、碑和祠,但是也有两条证据:一是在成都文殊院出版的《二十四孝图集》中发现的王祥“脱衣卧冰于淇”。而荷花村位于淇水河畔,三面被淇河环绕。二是在荷花村南边的淇河北岸,高家湾的北边,至今还残存着一块王祥卧冰的隐迹——“卧冰石” 。该石呈灰褐色,石中央有一条凸起的龙形纹脉,有头有脚。据说是王祥卧冰时解下的腰带变化而成的。遗憾的是这块“卧冰石”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村里在南淇河建排灌站时被人为破坏成两半,龙头部分被分解成石块建了房屋,今天看到的是有龙脚的另一半。在“卧冰石”附近,还有一块不结冰的水域,据说是鲤鱼出水的地方。每逢隆冬时节,淇河四周冰冻三尺可行人,而惟独这块水域寒天冒热气,水温不结冰,堪称奇观。

“王祥卧冰”的地方到底是在哪,看来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但由此而演化出来的孝文化已经深深扎根在荷花及淇河两岸,并溶入在老百姓的精神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