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山西、陕西何称为三湘、三晋、三秦


我国的很多省级行政区除了有正式的简称,还有很多“数字+简称”的称法。比如福建省简称闽,也称八闽;广西简称桂,也称八桂。也有很多省份用的是数字三+简称,比如湖南省。

湖南省位于我国中南部,北接湖北省,东接江西省,南接广东省,西南接广西,西接贵州省,西北接重庆市,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大家对湖南省的简称再熟悉不过——湘,但湖南省也经常被大家称为三湘,那么湖南省为何称三湘呢?

湖南省简称“湘”是因为著名的湘江,“三湘”自然与湘江有关系。

湘江发源于广西桂林市兴安县境内的阳朔山(古称阳海山),在不远处还有一条著名的河流,就是漓江。在阳朔山下有一块石碑,上写四个大字——湘漓分派。湘江上游由此还有一个别称,就是漓湘。漓湘北上进入湖南省永州市境内,在永州市零陵区与由南向北流的潇水会合,所以湘江中游也称为潇湘。湖南人和很多外地人都非常喜欢“潇湘”这个称法,感觉有一种朦胧美。潇湘由西南向东北流去,在衡阳市区又与蒸水汇流,自衡阳以北的湘江河段有时也称为蒸湘。湘江由南至北纵穿湖南省东部,上游漓湘,中游潇湘,下游蒸湘,湖南故称三湘。

湖南称为三湘还有很多种说法,比如有人觉得漓江在广西,与湖南省无关,蒸水又太短,不足以代表湖南省。有人就把漓水和蒸水去掉,加上湖南西部的两条大河资水、沅江,称资湘、沅湘、潇湘,合称三湘。

除了三湘,还有三晋,也就是山西省。

山西省北邻内蒙古,东以太行山与河北省为邻,南接河南省,西以黄河相望陕西省,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因为山西省是春秋时晋国的主体部分,所以山西省简称“晋”,有时也将山西省称为三晋。问题来了,山西省为何称为三晋呢?不是只有一个晋国吗?

春秋时,天下有四大强国,如西边的秦,北边的晋,南边的楚,东边的齐,外加一些小霸。到了战国时,秦国、楚国、齐国(田氏代齐)依然存在,曾经的霸主晋国却不见了,同时又多出三个国家,即赵国、魏国、韩国。

晋国后期,晋国大权落于六卿之手,也就是智氏(也称知氏)、范氏、中行氏、魏氏、韩氏、赵氏。公元前493年,范氏、中行氏退出历史舞台,只剩下四卿。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联合灭掉最强大的智氏。晋国实权落入三家之手,已无存在必要。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赵、魏、韩为诸侯,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家分晋。赵、魏、韩瓜分晋国后,与秦、燕、楚、齐并称战国七雄。因为赵、魏、韩三国是从晋国分出来的,人们慢慢地就把山西称为三晋,并沿用至今。

山西省以西是陕西省。陕西省北接内蒙古,东北接山西省,东南接河南省、湖北省,南接重庆市、四川省,西接甘肃省,西北接宁夏,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陕西省的正式简称是“陕”,因位于河南省陕县以西而知名。不过陕西省还有一个著名简称,就是三秦。

陕西省为何简称三秦?

这与西楚霸王项羽和汉高祖刘邦有关。沛公刘邦先入关中,迫使秦王子婴投降,按楚怀王“先入关中王之”的约定,刘邦将成为关中王。项羽得知后大怒,提兵四十万军入关,设鸿门宴,几陷刘邦于死地。事后,项羽把刘邦封在汉中“偏险”之地,为了防止刘邦北进中原,项羽在关中设三王以镇之。三王皆是秦国降将,章邯封为雍王,董翳封为翟王,司马欣封为塞王。三王的封地都在秦国故土,故称三秦。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陕西省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部分,三部分都是秦国故地,合称三秦。

三湘、三晋、三秦都非常有名,但三蜀就怎么不出名了。四川省也是“双简称省”之一,所谓的双简称省是指该省有两个常用的简称。比如甘肃省简称是甘或陇,云南省简称云或滇,贵州省简称贵或黔,陕西省简称陕或秦。四川省的正式简称是川,但很多时候也称为蜀。四川省正北接甘肃省,东北接陕西省,东接重庆市,东南接贵州省,南接云南省,西接西藏,西北接青海省,面积约49万平方公里。

四川为何也称为三蜀?原因并不复杂。在西汉的早期,朝廷在四川的东部设置三个郡,就是蜀郡、广汉郡、犍为郡,故称三蜀或三蜀大地。

此外,我国在历史上还有“三楚”的说法。在秦汉时期,因为故楚国疆域实在太大,人们就将楚地分为西楚、东楚、南楚,合称为三楚。按《史记》的记载,西楚包括淮北、沛、汝南、陈、南郡等地,也就是约江苏省徐州、安徽省淮河以北、河南省东部、湖北省部分地区。彭城以东,东海、广陵、吴等地为东楚,也就是约江苏省除徐州以外。南楚包括九江、衡山、豫章、长沙、江南等地,也就是约今江西省、湖南省、浙江省部分地区。

三楚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彭城为西楚,吴为东楚,江陵为南楚。

由于各种原因,三湘、三晋、三秦都流传了下来,使用率非常高,三蜀和三楚则很少有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