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东固根据地为何被称为“东井冈”


井冈山,天下闻名,而“东井冈”,知道的人却不多。她就是位于井冈山东侧的东固山区,现属吉安市青原区。

东固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最早创建的根据地之一,被毛泽东称之为“李文林式”根据地,陈毅将其称之为“东井冈”。它是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基础和中心,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形成的起点,其理论和实践丰富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升华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在中共党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首创“四个第一”

东固革命根据地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开始创建,一直到1935年3月留守苏区的特委在突围时才被打散。在历经曲折发展的8年多时间里,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以1927年9月“坳上会议”成立党支部、建立工农武装和重组农民协会为历史起点,经过东固暴动,到1928年4月形成以东固为中心的五县(吉安、吉水、永丰、泰和、兴国)交界处的红色区域割据。这是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形成阶段。

二是1928年5月在东固成立赣西南行动委员会到1929年1月红四军来东固会师前,系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巩固阶段。在这半年多时间里,成立了李文林领导的红军独立第二团,粉碎了敌人的“五县会剿”,并在政权、经济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创造了根据地建设的“多个第一”。

三是1929年2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来东固与李文林领导的红二、四团会师,到11月赣西临时苏维埃政府成立,东固政权由秘密转为公开,红色区域和武装力量更加壮大。这是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发展阶段。

四是1929年12月至1935年3月东固革命根据地最终沦陷,其间经历全面融入中央苏区的全方位发展和三次反“围剿”战斗等重大事件。此为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延伸(坚持)阶段。

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区域划分,一是以东固为中心的五县交界割据的核心区域,到与中央苏区并为一体时期,大体是当时公略县的区域范围;二是扩大区域,包括延福根据地、桥头根据地(于都、兴国和宁都边界区域)和藤田根据地(永丰、乐安边界区域)等;三是游击区域,包括万安、安福等地的相关活动区域。

东固革命根据地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根据地,有许多探索为中央苏区和其他苏区的建设提供了原创经验。

例如,在政权建设方面,建立了24个以农民协会为形式的秘密红色政权;在工农业生产方面,就地开发自然资源,建有小铁矿,兴办军械修理所等;在商贸邮路交通方面,创办东固平民银行、消费合作社、赤色邮政局等;在文化卫生方面,先是创办平民学校,随后各乡都办有列宁小学,还组织农民学文化,被朱德赞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学习运动”。

上述诸多方面的建设,使东固苏区在全国各苏区中首创了“四个第一”:第一个红色消费合作社——东固平民消费合作社(1928年2月);第一所红色平民学校——东固平民学校(1928年9月);第一个红色金融机构——东固平民银行(1928年10月),发行中国工农政权第一张纸币;第一个红色邮局——东固赤色邮局(1929年3月)。在一个四周为白色政权所包围而秘密存在的小小红色苏区,这些创造堪称党领导下的一个奇迹。

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对东固根据地有着这样的描述:“1929年初春,东固兴国整个苏区群众和附近山区来的男女群众在东固坪地集合,热烈欢送红军去投入新的战斗,去打垮骑在人民头上的压迫者”“正在这个时候,东固群众中唱出了一支革命新歌,这是一支妇女们和姑娘们唱的歌……我送我的情哥去打仗,劝声哥哥看清革命的路,劝声哥哥要扫除国民党,誓把那压迫穷人的军阀土豪消灭光”。

可见,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历史面貌已在国际上得到一定传播,具有超出国界的广泛影响和历史意义。

提供“两大经验”

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于1929年1月下井冈山后,一直受到敌军围追堵截。2月初,在寻乌县吉潭圳下遭遇敌军偷袭。红四军突围后,翻山越岭跑了60里路到了罗福嶂。

根据前委得到的情报,在罗福嶂召开会议决定,部队辗转到吉安东固地区,与李文林领导的江西红军独立第二团和第四团会合,在那里休整后再打回井冈山。

2月中旬,红四军到达东固,与红二、四团胜利会师。红二、四团和广大东固群众热烈欢迎仰慕已久的井冈山红军,召开了有数千人参加的会师大会,毛泽东、朱德、李文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这对离开井冈山后一直在极度紧张转战的红四军来说,真像到了家一样。

红四军在东固得到整整一个星期的休整和补充,并将300余名伤病员安置在东固继续治疗休养。毛泽东对东固短期休整作出高度评价——他说:“如果当年没有东固的一个星期休整,红四军将被拖垮,更不可能开创赣南革命根据地。”事实证明,东固会师后,改变了红四军离开井冈山以来的命运,成为红四军由被动到主动、由疲于奔命到焕发生命力的转折点。

毛泽东曾先后七次到东固,多次提出要学习东固革命根据地的经验。可以说,其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阐述,来源于东固根据地的思想灵感。

一是为红四军提供了“飘忽不定”的游击战术新经验。

毛泽东充分肯定东固的做法,认为在接近总暴动之前,这种形式是最好的,不至于失掉群众。据此,“守势的根据地的观念,以后应该抛弃,大小五井、九陇等地,再不必固守了,强敌来了就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对付他”。

二是为红四军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提供了借鉴。

毛泽东对李文林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制度极为赞赏。据记载,他们是指导员支配军官的;花名册上军官的名字排在指导员后面,一颗子弹不经过党不能支配。东固的这个经验对毛泽东明确提出加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思想、丰富建军理论以及确立人民军队的建军纲领起了重要作用,也为古田会议决议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充分肯定“李文林式”根据地的创造,并将其与“朱德毛泽东式”“贺龙式”“方志敏式”的根据地斗争形式并列。这既是对东固革命根据地历史贡献的高度评价,也丰富了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理论内容。

“李文林式”贡献

东固根据地在地域上是赣西南根据地的源头,并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红四军到东固休整时,陈毅庆祝两军会师曾赋诗道:东固山势高,峰峦如屏障。此是东井冈,会师天下壮。此后,人们将东固革命根据地称为“东井冈”。

井冈山和东固根据地创建的共同点:指导方针相同,都是根据“八七会议”指示精神创建的;创建路径相同,都是通过军事武装斗争形式,依靠广大农民和开展土地革命创建起来的;依托条件相同,都是依托有利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建立有根据地的工农武装割据,并波浪式地向前推进发展的;群众基础相同,都是在受到大革命深刻影响、具有良好群众基础的地方创建和发展起来的。

井冈山和东固根据地创建的不同点:

一是创建初衷不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攻打中心城市长沙受挫,在向农村退却过程中创建的;东固革命根据地是在农民暴动基础上,围绕农村革命斗争而创建的。

二是领导层面不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红四军前委是在中央直接领导下,并受所在地省委的工作指导;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党组织则是在江西省委、赣西和赣西南特委以及吉安县委的逐级领导下开展工作的。

三是军队构成不同。红四军是正规部队,受到过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的影响;东固主力红二、四团主要是东固农民自卫队,多为当地农民群众。

四是割据方式不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公开武装割据,形成赤白对立,优点是指引斗争的方向明、政治影响大,缺点是目标暴露,易遭敌“会剿”;东固采取公开武装斗争与秘密割据相结合形式,优点是能在敌我力量悬殊时保存实力,有利于争取群众,缺点是在全国的政治影响不明显。

五是采取的战术不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主要采取“凭险据守”的山地战术,敌人来了易守难攻;东固革命根据地主要采取“飘忽不定”的游击战术,游击的范围比较广。

六是土地政策不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是没收一切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影响了自耕农的积极性;东固革命根据地则是暂时不改变土地所有关系,先实行减租、免租,废除苛捐杂税等,不对地方的政治变革造成大的波动影响。

七是与白区关系不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与外界联系不便,封锁厉害,经济比较困难,物质生活贫乏;东固革命根据地则与白区照样通邮通商,不影响经济发展,能及时获得敌情信息。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朱德、毛泽东率部“上井冈山伟大,下井冈山也伟大”。无论“上山”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还是“下山”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东固革命根据地,都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建立了伟大功绩、树立了历史的丰碑。“李文林式”的东固革命根据地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不可磨灭,将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