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江村位于广东省东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大规模建村始于南宋初年,古称“迫岗”,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明清时期属顺德四大圩镇之一。从古至今,碧江村人才辈出,这些仕人遍布京城和全国各地,他们告老还乡后,致力建造祠堂和宅第园林,因而在碧江村留下了大片特色十足的祠堂等古建筑。
碧江金楼位于佛山市顺德区北滘碧江,属明清时期建筑,已有几百年历史,主建筑基乎完整保留至今,在碧江金楼可以体会到顺德儒商史迹,也可以看到顺德的岭南古建筑的精华,2005年9月16日由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金楼古建筑群由泥楼、职方第、金楼、南山祠、见龙门、亦渔遗塾、慕堂祠、砖雕大照壁和三兴大宅等等多座建筑组成。集中了宅第、祠堂、书斋、园林等功能,保留着干打垒、蚝壳墙、水磨砖、“镬耳山墙”等等岭南特色的古建筑实物。珠江水乡的古建艺术和官宦儒商的文化积淀,在这组紧凑的古建筑群中体现无遗。
碧江金楼,原名“赋鹤楼”,是当时碧江苏氏望族“职方第”中的藏书楼,它以精美的金碧辉煌的木雕装修而闻名海内外。据说晚清慈禧太后的干女儿、法务大臣戴鸿慈之女戴佩琼下嫁曾任兵部员外郎苏丕文的大曾孙苏伯雨,作为嫁妆与赠,而苏伯雨将戴佩琼安置在“赋鹤楼”内伴读,夜夜有美人红袖添香,故有民间“金屋藏娇”的传说。
因为用做书楼,又是木制结构,所以一个小小的碧江金楼,就修有三口井:院子里的井、正厅里的井以及顶部的藻井。按照五行的说法,木被火克,而火又被水克,院子里的井和正厅里的井主要用来防火、降温,而顶部的藻井,直径很小,上面雕刻着五只蝙蝠,寓意着“五福临头”。
金楼二层的雅集(接待客人、以文会友的场所)是整座金楼的精华所在,这里的家具、木门窗、木屏风大多是采用纹理细密光滑的酸枝木所造。酸枝木在经过刮磨后,表面如同镜面一般光彩照人,触摸起来质感细滑清凉,从视觉和触觉上都能感觉到一种深厚含蓄的美感。如果再在上面贴上一层金箔,一入此室,便有一种富丽堂皇却不失华贵雍容的感觉。不过游客们大多料不到,金楼精华中的精华并不是这炫目夺眼的黄金装饰,而是其中鬼斧神工的木雕工艺,仔细环顾四周门窗,你便会发现小小的方寸之地竟然雕刻着大千世界,花鸟鱼虫,应有尽有,而且动物姿态生动,神态逼真,植物巧夺天工,栩栩如生。怪不得同行的导游向我们介绍说单单这木雕,就已经价值连城!
金楼中有不少讲究的摆设,比如跋床,它比一般的床要宽许多,而且有两道屏风,两道屏风中间是给婢女站立服侍用的;比如八角窗,是向两边滚动推开的,意思是八面威风;比如古代的保温设备,在两层包装之间填上满满的棉絮,以达到阻止热散发的功效。
清朝中期的碧江是儒乡,读书风气浓烈,很多家的天井中都种植着龙眼和桂花,取一个攀龙借贵(桂)的祥瑞。当时乡中有“家无读书子,功名何处来”的传统,因此,对知名的文人是推崇备至,苏家把书楼建设得如此豪华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读书人在碧江的地位。正是因为这种学风,很多文人在碧江留下了足迹,在金楼,你可以发现很多熟悉的名字,例如宰相刘墉,“翰墨丹青事事妍,湖山佳处寄才贤。几回禅院花争发,一夜山堂月正圆”。例如当时岭南著名的文人张岳嵩,“汉江东去有高台,烟树苍苍楚望行。老马铜蹄访北塔,少年齐唱晤鹰来”。
清代道光年间,苏家有子苏鹤,号二悟坡道人,作二十四咏,概括碧江当地的人文自然景观,并以此咏为线索,雕作铜壁,重现历史上的繁华碧江。这幅碧江版的“清明上河图”长23.8米,高1.5米,上面所绘风景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虽然金楼新修复的后花园只有原先的五分之二大,但是散落在园中的一花一草一木都特别的讲究,从佛肚竹到黄金间绿,从100年的龙眼到200年的紫薇、青思,无不见证着时间车轮的痕迹。
金楼所有装饰都取用了中国传统的民间木雕艺术,并巧妙渗入了外来的艺术风格,院庭内保留了清末年间名士如刘塘、宋湘等为这个家族题写的木、石匾额及题赠的书画翰墨真迹,还陈设着清代的官轿、跋步床、酸枝制作的家具,可以体会到当时珠三角富庶人家的生活,也看到岭南文化在建筑艺术的建树。
如今,碧江村古韵犹存。泥屋背后的蚝壳墙,还排列得非常整齐。这些具有冬暖夏凉、防风防火功能的蚝壳墙,在古代珠三角富有阶级甚为流行。泰兴大街的古祠堂群,古宅生辉。傍晚,夕阳铺洒在栉比的瓦阵上,与金楼的光辉映照,怀古的悠悠情,如诗如画的流光溢彩晚霞,更能让人忘却尘世中的喧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