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慈溪鸣鹤古镇金仙寺


在浙江慈溪观海卫镇的东南部,有一座叫“鸣鹤”的古镇,名气不算大,但古镇的历史却已有千年了。同样还有着千年历史的,是古镇上的一座叫作“金仙禅寺”的古刹,这座禅寺可谓占据了古镇的最佳山水风光。古刹的山门面朝着一片湖泊,在离湖岸仅五六米远的水中,立有七座石如来,相当别致。

鸣鹤古镇,始建于唐开元年间,迄今约有1200年历史,。鸣鹤古镇并没有鹤,它的名字来历,有说取之于《诗经·小雅·鹤鸣》中的: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也有一说取名于古镇上一位进士的字号。

金仙禅寺,原先也不叫“金仙寺”,最初它的名字为“静进庵”。在江浙一带的乡村中,“庵”有很多,一般都是泛指“小庙”。

静进庵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年间,约公元的535年左右,不知能不能算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不过禅寺的历史算起来也有1400多年了,比鸣鹤古镇建镇的历史还来的早。

静进庵的门前,有一片水面开阔的湖泊,名字叫“白洋湖”。其水域面积约有1700亩,三面环山,一面拥抱着观海卫镇,静进庵和鸣鹤古镇独占了这里的湖光山色,是白洋湖一段最美丽的地方。晚清诗人姚燮曾为此留下“空水了无翳,天色浮之莹。一碧曳山远,薄岚含渐暝”的诗句。

宋朝的第五位皇帝赵曙,曾赐额已经有了名气的静进庵,并把它改名为“金仙禅寺”,因为白洋湖也被称之为“金仙湖”,自此这一寺庙的名称一直沿用了下来。金仙禅寺在后来的明朝和清朝,得以大规模的重建和整修,一度成为浙东地区的名刹,据说大书法家米芾也曾为禅寺手书《金仙寺碑》,可惜现今已无法寻觅到真迹了。

民国19年(公元1930年),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家李叔同先生,来到了金仙禅寺,那时李叔同已经剃度出家,法号为“弘一法师”。也许是这里山清水美的风光吸引了弘一法师,此后他又三度到达金仙寺驻锡。

对于李叔同“弘一法师”的身份,可能知之者甚少,但李叔同于1941年写下的歌曲《送别》,却一直传唱至今,成为经典名曲。“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歌词中的意境,用在金仙禅寺也十分贴切。站在寺院的山门口,眺望碧波万顷的白洋湖,任凭湖面上送来的熏风吹拂。

抗战爆发后,金仙禅寺成为浙东抗日的一个重要据点。1942年8月,浙东新四军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在金仙寺宣告成立。同年9月,三北游击司令部又在该寺举办了第一期教导队,宣传抗日名族统一战线政策,训练抗战学员70余人。这一切,都得到了当年寺院僧众的大力支持。

历史上金仙禅寺,几度遭遇毁坏。像清朝的道光15年、同治元年,金仙寺两次被毁于火,又两度重建。到了1958年的时候,金仙寺被改制成鸣鹤古镇的学校所在地,大量的僧舍被改成教室,原先辉煌的金仙寺,据说仅存下七间经楼。

现今鸣鹤古镇的金仙寺,是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时再度重新修建的,修建的时间前后花了十年。但跟其它地方的大型寺院相比,金仙寺并不算的上气派,甚至还带上鸣鹤古镇上的“乡土气”。寺院的山门依旧面对着白洋湖,山门口依旧端坐着一对石狮子。

至于门前白洋湖中的七座如来塔,风景依旧。每天太阳从对面湖岸上的山梁升起时,阳光犹如银针,穿过如来塔上,折射到山口那黄色的围墙上,给金仙禅寺一种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