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1667年-1746年)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晚年自称上津老人。江苏吴县人,约生于清代康熙五年(公元一六六六年),卒于乾隆十年(公元一七四五年)。世居苏州阊门外上津桥畔。
叶天士出身中医世家,祖父叶时(字紫帆),清初苏州名医,擅长儿科,其医德尤为人们传颂。父叶朝采(字阳生),亦精医术,且精于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天士幼承庭训,除熟读医典外,兼通经史子集,聪明颖绝,这为他后来能成为医学大家,奠定了雄厚而坚实的文化基础。
叶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不管什么人,只要比自己有本事的,他都希望拜之为师。这样,他的老师有长辈,有同行,有病人,甚至有端中的和尚。当他打听到某人善治某病,就欣然前往,学成后才离去。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仅仅六年,他除继家学外,先后踵门求教过的名医,就有十七人。叶天士的虚心求教,“师门深广”,确实令人肃然起敬。
叶天士少承家学。他的祖父叫紫帆,名时,父亲叫阳生,名朝采,都精于医术。白天,他从师读经书;晚上,他父亲就教他“岐黄学”。因此,他从小时就自《素问》、《难经》及汉唐宋诸名家所著书,无不旁搜博览。可惜的是,当他十四岁,父亲就死去。他幼孤且贫,为了维持生活,只好一面开始行医应诊,一面拜父亲的门生朱某为师,继续学医。不多久,在医学上的造诣,就超过了朱老师。但他毫不自满,孜孜不倦,又去寻找别的老师求学去了。
山东有位姓刘的名医,擅长针术,叶天士很想去学,只苦于没人介绍。
一天,恰巧有位姓赵的病人,是那位名医的外甥,因为舅舅没法治好他的病,特地来找叶天士医治。叶天士专心诊治,给他服了几帖药就好了。姓赵的很感激。叶天士趁机请他介绍去拜姓刘的那个名医做老师。这个要求得到允诺。叶天士就改名换姓去当学生。他在姓刘的名医那里,每逢临症处方,都虚心谨慎地学习。一天,有人抬来一个神智昏迷的孕妇就诊。姓刘的医生候脉后,推辞不能治。叶天士仔细观察琢磨,发现孕妇因为临产,胎儿不能转胞,是痛得不省人事的。于是,取针在孕妇脐下刺了一下,就叫人马上抬回家去。到家,胎儿果然产下。姓刘的医生很惊奇,便详加询问,才知道这个徒弟原来是早已名震远近的叶天士。叶天士接着便把如何要向他学习的苦心如实说了出来。姓刘的很受感动,终于把自己的针灸医术全部传授给他。
又有一次,一位上京应考的举人,路过苏州,请叶天士诊治。叶天士诊其脉,问其症。举人说:“我无其他不适,只是每天都感口渴,时日已久。”叶天士便劝那位举人不要赴考,说他内热太重,得了糖尿病,不出百日,必不可救。举人虽然心里疑惧,但是应试心切,仍然启程北上。走到镇江,他听说有个老僧能治病,就赶去求治。老僧的诊断和叶天士的诊断一模一样。可是,叶天士当时还拿不出办法,而老僧却能把防治的方案具体地告诉了举人说:“既有其病,必有治方。从今天起,你每天即以梨为生,口渴吃梨,饿了也吃梨,坚持吃一百天,自然会好。”举人按嘱咐每天吃梨,果然一路平安无事。
当他衣锦回家时,在苏州又遇见叶天士,便把经过一五一十地说了。叶天士知道老僧的医术比自己高明,就打扮成穷人模样,到庙里拜和尚为师,并改名叫张小三。他每天起早摸黑,除挑水,砍柴等外,就挤时间精心学医。老僧见他勤奋好学,很喜欢他。每次出诊,必带他一起去。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叶天士把老僧的医术全部学到手。有一天,老僧对叶天士说:“张小三,你可以回去了,凭你现在的医术,就可赛过江南的叶天士了。”叶天士一听便跪下自认自己是叶天士,老僧很受感动。
碰到自己治不好的病,叶天士乐于倾听同道的意见,那怕是“名未著”的医生,他也虚心吸取其诊病立方的长处。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年老患病。他多方治疗总是无效,又遍请县城内外有名的医生治疗,也没有效。病情一天天加剧,叶天士很忧虑,便向仆人说:“本城还有没有学问深而无名气的医生?”仆人说:“后街有个章医生,平日总是夸耀自己的医术比你高明,但是上门请他看病的人,寥寥无几。”叶天士吃惊地说:“敢如此大言不惭,应当会有真才实学的,快去请来!”仆人奉命去请。章医生详细询问病情。仆人说:“太夫人服药无效,病势日危,主人终夜徬徨,口中喋喋不休念着“黄连”二字。”章医生心中有所领悟,便到叶天士家。
诊视叶老太太后,又拿过去的药方子细看,沉吟很久说:“原药和症相合,照理应当奏效。但太夫人病由热邪郁于心胃之间,药中必须加黄连,才能治愈。”叶天士一听,不觉一跃而起,说道:“我早就想用这味药,因为考虑母亲年纪大,恐怕会灭真火,所以不敢用呀。”章医生说:“太夫人两尺脉长而有神,本元坚固。对症下药,用黄连有何不可?”叶天士表示赞同。结果,服药一剂,病情就大有好转,再服一剂,病就好了。叶天士喜出望外,踵门拜谢,并致厚酬。章医生推辞说:“只是我的见解同你的心意偶合,何足道谢?”以后,叶天士经常对病人说:“章医生的医术比我高明,可以请他看病。”可见,叶天士具有虚怀若谷,谦逊向肾的美德,因此,能够摆脱“文人相轻”的陋习,从而医道日益长进。
叶天士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证,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清代乾隆以后,江南出现了一批以研究温病著称的学者。他们以叶天士为首,总结前人的经验,突破旧杠杠,开创了治疗温病的新途径。叶天士著的《温热论》,为我国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他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还根据温病病变的发展,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在诊断上则发展了察舌、验齿、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清代名医章虚谷高度评价《温热论》,说它不仅是后学指南,而且是弥补了仲景书之残缺,其功劳很大。
有一年,苏州发生大温疫,他救活了不少人。其中有个“打更”的人,全身浮肿,又黄又白,病情十分险恶。别的医生看了,都说没得救。叶天士经过细致诊察,只用两剂药就把他的病治好了。
又有一个人患一种慢性病,经常复发,十分苦恼。他找叶天士诊治。叶天士开了一个方,嘱他按方服一百剂,就不会复发了。病人服了八十剂,病已好了一个多月,他就再不服药了。不料,事隔一年,病又复发。叶天士对他说:“我叫你服一百剂,你才服八十剂,当然复发了。从今天开始,你听我的,再服四十剂,病就永不复发。”事情果真如他说的一样。
叶天士活了八十岁,临死时,还谆谆告诫他的孩子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沈德潜《香岩传》)。
叶天士去世后,由他的门人,取其方药治验,分门别类集为一书,取名《临证指南医案》。此书刊于一七六六年,内容包括内科杂病、妇科与儿科,体现了叶天士治病辨证细致,善于抓住主证,对症下药。其中以温病治案尤多。
纵观叶天士的一生,无论是从他的医学理论,还是他的治学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尤其是他的治学态度,以及他那种敏而好学,更名换姓求师学艺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所以他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不可计量的财富。
叶天士的著作《温热论》,是对治疗温热病的大量临证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温病学派的开山之作。虽然文章不长,甚至没有记载任何具体的方剂,但全文言简意赅,对于临床常见的温热病的病状和其传遍规律做了精辟的分析和总结。
《温热论》就此成为了后世中医学乃至现代中医学临床诊断热性疾病的重要依据。除去在温热病状分析方面做出的重要总结之外,叶桂在中医学辨证方法方面做出的伟大贡献在于,他将使用了千余年的以“六经辨证”为主的外感病诊断方法,进一步发展为以“卫、气、营、血”四个层次为主体,由表及里的辨证方法,这既是成功的创新,又是对于六经辨证的高水平的应用和发展,标志着中医学在辨证水平上的又一次提高。自此,也将“伤寒”与“温病”两大学说从辨证方法上区分开来。他这种大胆的创新来自于对先贤著作的透彻分析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也有人认为,叶天士称得上是对《伤寒论》理解得最透彻的一位医家。
叶天士深厚的文学造诣
考诸历代卓越不凡的医家,无不具有深厚的文学造诣。他们不仅以其精湛的医术,辉煌的巨著,令后世医者景仰不已,亦以其横溢的才华,绚丽的文学佳作使后人千古传诵。
叶天士不仅是医学理论精湛、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家,也是一位博学多艺的学者,工书法、诗词,精篆刻,亦具品题、鉴赏水平。
《中国历代名医轶事》记载,叶天士在师从山东微山湖夏阳名医姜琚期间,夏阳名士为母立节孝坊,特请姜琚撰联,叶天士作书。
其联曰:“玉碎珍沉,化作清风阵阵;山飞海立,长留正气绵绵。”
横批:“烈竟秋阳”。
其书法度严谨,笔力遒婉,雅静洒脱,蕴籍多姿。师徒书文并茂,一时传为佳话。
叶天士书法传世甚少。中华医学会第四届会议在上海举行医史文物展览,陈芝宇氏送展叶天士亲笔处方一笺,乃海内珍品。
上海中医药大学俞宝英同志曾撰文介绍:此笺初藏于陈莲舫,后为杭州收藏家孙康候所藏,孙转赠于浙江中医专门学校附属中医院院长陈道隆。孙氏记其收藏过程云:“襄余见莲舫,得其手书医方数十翻,皆医案所未载,装裱两册,珍为鸿宝。余近得一纸,以示陈君芝宇,芝宇年少而邃于医,自《素问》、《灵枢》、《难经》、《金匮》以下,甚少不洞彻贯穿,诚今之天士也,因举此方以贻之。甲子嘉平月十有二日雪窗仁和孙康候甫记”。据当时有关专家鉴定,此处方确为叶氏亲笔所书。
叶天士诊余之暇常好吟咏。《文人吟咏诗话》载:叶天士以春、夏、秋、冬为题,吟诗四首,巧妙地将应时药物联缀于其中,别具春光,秋景之情趣。
春:
春风和气满常山,芍药蓖麻及牡丹。
远志去寻使君子。当归何必问泽兰。
夏:
端午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乐丰年。
庭前几多红娘子,笑道槟榔影采莲。
秋:
秋菊开花满地黄,一回雨露一回香。
扶童便取葡萄酒,醉倒天南星大光。
冬:
冬来无处不防风,白纸糊窗重复重。
睡到雪消阳起时,户悬门外白头翁。
四首诗含常山、芍药、牡丹、远志、使君子、当归、泽兰、半夏、菖蒲、红娘子、槟榔、地黄、茴香、童便、天南星、防风、白芷、阳起石,白头翁十九味中药名。
叶天士亦善治印,苏州陈雪楼《叶天士简史及轶闻》载:叶桂应诊之余,兼善治印。其篆法、章法、刀法,具擅胜长,颇见功力。雪楼平素爱好书画印章,得艺友矫毅赠予叶桂所刻之石章印存,其印文为“俭德瑞芝印。桂”。
叶天士对书画鉴赏亦具一定水平。一次和一位老主持品赏王履山水图,叶天士很有见地说:“王履字安道,幼而好学,诗文丹青并皆精妙。洪武年间,曾遍走秦晋,登华山绝顶,画图四十二幅,写记四篇,作诗一百五十首,均以华山为体材。登华山者,游而能图,图而能记,记而能诗,行笔秀劲,穷山川之胜,古往今来,唯王履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