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元祐名臣”王回


“节守刚毅,学术深醇。正言补阙,诤友忠君。芳流黛籍,义慑奸魂。凛凛生气,百世犹存。”宋代爱国诗人文天祥以清丽淳朴、真挚动人的诗句,勾勒了一代名臣王回廉静好学、直声亮节、不避权贵和铮铮铁骨形象,栩栩如生,似在眼前。

北宋江西诗派创始人陈师道,明代户部尚书倪元璐、礼部尚书方万有,清代黄庆云等都为回公写下脍炙人口的诗赞。大赞回公为人忠信,晚节不改,青松本色。世人称他为“元祐名臣”。

王回(1048~1101年),字景深,兴化军仙游折桂里汾庄(今榜头镇云庄村)人,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进士。他少事亲孝,勤奋博学。初任湖北松慈县令,处事公正,爱民如子,严禁淫邪迷信,大胆革除以往当地常年以活人(童男童女)祭江等陋风恶习。后改任濠州鹿邑县令,因政绩斐然,有口皆碑,而名闻朝廷,被擢升为宗正寺主簿。

他将赴京上任的那天,鹿邑万人泪别远送。哲宗时,经徽猷阁直学士叶祖洽举荐,荣任睦宗宅讲书。在朝廷任职数年间,王回看透了朝中人事的曲直是非,不仅不与同乡、同龄又同朝为官的权臣蔡京同流合污,还力挺忠臣邹浩奏书反对皇上贬后另立等等。为此,邹浩被定罪,王回也被罢官,并列其罪状,谓之“奸党”,刻石端礼门,以“元祐党籍”为罪名公布天下。虽五年后“诏除中外党碑”,王回官复原职,加封武骑尉。不久,擢升为监察御史。但新命才颁数日,饱受宦海浮沉之累的王回,终因积劳成疾,在回京途中病逝于柏台,终年五十三岁,归葬于邑西善化里乌台(今为仙游县大济镇乌头)村左鸡鸣山(今为奎山)。

传说乌台曾是王御史办公的地方,村因御史而得名,附近原有王御史建的御史桥和王氏后裔建的御史祠(也称王回祠),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史迹早已荡然无存了。

追怀回公的人生几个片段。

回公,初任江陵府松滋县令时,毁除淫恶偶像庙祠。当地人用活人“祭告鬼神,谓之采生,商旅不敢过,民生凋敝,回捕治甚严,其风为之变”。(见《莆阳比事》引《国朝宝录家传》)。在鹿邑县时。回公在任上“存心以公,莅事以勤,宽恤甲里,滞狱积案为之一清,政绩显著。年余旋将调任他职,邑人闻讯,争向朝廷状其治行,乞留者万余人。”回公的执政有口皆碑,名闻朝廷。

回公与好友邹浩(官居右正言)常常以气节相激励。元符二年(1099),因废孟后、立刘后之事,将乱朝纲。其时右正言邹浩将论之,以告其友宗正寺簿王回,回公曰:“事有大于此乎?子虽有亲,然移忠为孝,亦太夫人素志也。”邹、王素来友善,肝胆相照,及浩上疏后被贬岭南,众官不敢与浩接近,只有回公为他治装送行,且安慰他母亲。事后回公被拘留审查,回公在公堂上直言与邹浩“实当预谋,不敢欺也”,并念出那奏章两千言的内容。结果,回公被撤职赶出帝京,列其罪状,谓之“奸党”,刻石端礼门,最后以“元祐党籍”为罪名公布天下。

铮铮铁骨,耿直性格,在大原则面前能坚守底线,成就了回公的一世英名。但也给自己带来了“奸党”罪名。而这个罪名恰恰是当时权臣,自己的同乡同龄同朝为官的蔡京奉徽宗之命亲自搜罗,立“元祐党籍碑”。将司马光、苏轼、程颐、秦观、王回等309人确认为“害政之臣”,并亲自手书姓名,立碑“扬恶”。题刻在端礼门外,并发各州县,想把政敌“永远钉在历史耻辱柱上”,但由于蔡京自己在社会背上“奸臣”、“贼首”骂名,不到一年,便毁了此碑。那些“害政之臣”及其亲属不但不以被刻名于《元祐党籍碑》为耻,反以为荣。“党籍碑”在人们心目中竟变成了一块“光荣碑”。从中窥见出北宋文人政治和政见之争的端倪。

回公遗迹今何在?

由于回公的节守刚毅,不避权贵,甚得后人敬仰。宗族后嗣立祠纪念。云庄大宗祠、昆山御史祠、城内鳌峰祠、古濑帽山祠都奉祀王回御史。云庄昆仑山顶的回公御史祠,是建于南宋绍兴年间,修于明正德年间,有明户部尚书大书法家倪元璐大书“元祐名臣”四字牌匾;城内鳌峰祠,它的旧祠是南宋绍兴十一年,知县陈致一倡建的,地址在县北外保福院。清乾隆十六年奎山王氏二十二代裔孙王国栋捐金,选邑治之西鳌顶建造之,故称鳌峰祠;御史回公墓在善化里(即大济镇乌台村今乌头村),据旧谱记载“乌台村在邑西善化里三会寺前左边,村以御史得名,过去叫乌台今俗称乌头,……境内有御史桥,奎山在乌台村左边,山内有古墓,坐丙向壬,即王回御史公墓。

历岁悠远,忆思渐芜,风雨无情,日侵月蚀,墓祠旧迹日渐颓圮。我们在追怀先祖的同时,对同个朝代的同乡为官的王回和蔡京的生命的交汇遇合多一些关注,可以披开干枯的史书评价的羁绊,多一份有血有肉的有人情味的人性挖掘,这便是对生命的本然多一份尊重。

元祐(1086年—1094年)是宋哲宗赵煦的第一个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九年。由于元祐年间是由反对新政的旧党当政,因此后来的党争中,元祐一名又被用来指称旧党及其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