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抗倭名将吴百朋


吴百朋(1519—1578),或作伯朋,字惟锡,号尧山,义乌大元村人。明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与戚继光生活于同一时代,为抗倭寇、平内乱、固边防立下了不朽功勋,系一代名闻遐迩的儒将。

嘉靖二十六年(1547),吴百朋29岁,赴京参加会试,金榜题名,登三甲进士。嘉靖二十七年(1548)八月,吴百朋初入仕途,出任江西永丰知县。当时的永丰县地处穷乡僻壤,经济落后,民风粗犷悍野。下车伊始,他就注意调查研究,重农桑,兴水利,办公学,倡孝悌,劝民风,戒争斗,禁偷盗,省诉讼,减刑罚。不久“县邑大治”,政绩考核为优等。

嘉靖二十九年(1550),吴百朋被提升为山西道监察御史,兼管长芦盐政,又负巡按江北的重任。他惩治贪官,打击豪强,访察民情,申雪冤屈,朝野为之震慑。当时,倭患猖獗,吴百朋殚精竭虑,多方筹划抗倭大计。他发现无为州城墙崩塌,无险可守,倭寇乘机屡屡侵犯,烧杀抢掠,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他奏请朝廷“筑城御寇”。在他的倡导督促下,无为州是年七月初八开工,同年十月初告竣。城廓沟池,森严壁垒,众志成城,严阵以待。倭寇闻讯后,再也不敢侵犯无为州。

不久,倭寇首领冢原井、龟善太郎纠集万余人,突侵瓜州,杀人放火,百姓深恶痛绝,地方官束手无策,即使组织抵抗,也畏敌如虎,不堪一击。这更助长了倭寇的嚣张气焰,欲把魔爪伸向扬州。

吴百朋接到告急文书,立即飞檄调集各处兵马,驰援江苏重镇扬州。吴百朋抵达扬州城下,见数万难民,望城号哭,哀求入城。而扬州郡守下令已“阖门者三日”,拒纳难民入城。吴百朋出示印符文书后,方获入城。他气喘未定,当即指责督抚、郡守诸官员:“何以拒民不救?”吴百朋遂下令“开城纳民”。数万难民入城后,吴百朋传令妥善安置,免出意外。吴百朋临危不惧,神色自若。督抚与郡守等一再叩请吴百朋带兵抵抗倭寇,并献上符印。吴百朋虽系文臣,但他自幼熟读兵书,加上平时注重兵略,所以调兵遣将,从容不迫,调度有方,众皆服之。

薄暮时分,倭寇前队5000余人已兵临城下,安营扎寨,等候后队兵至,企图合围,一举攻破扬州。

吴百朋分析敌情后,遂挑选3000名精锐兵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城掩杀。倭寇猝不及防,兵营大乱。明军奋勇争先,斩倭首4000余级。残敌闻风丧胆,狼狈逃窜。后队倭寇见大势已去,不敢轻举妄动,遂与前队溃兵“远遁”,对扬州城再不敢觊觎。

扬州之战,朝野震动,对靖肃倭患,保护黎民百姓生命财产的安全,功不可没。战后,吴百朋加强城防,并奏请朝廷“筑东关外城,延袤十里”。从此,倭寇再不敢染指扬州。

朝廷论功行赏,扬州督抚以下诸官员悉受不同程度的处分,唯吴百朋受嘉奖,诏赐金帛,他又将所赐之物,悉数奖励下属。扬州百姓感念吴百朋抗倭之大功,救命之大恩,立“吴公生祠”以祀焉。

嘉靖三十四年(1555),朝廷因楚地(今湖北)是富庶之地,再加上嘉靖帝之“汤沐(亲王封国)在楚”,所以格外重视,要选派有才干的御史去按察,藉以加强监督管理,强化皇权的调控。刚巧又逢楚地“大明堂”工程开工,朝廷委派吴百朋督办。吴百朋精打细算,精心筹划,使大明堂工程提前竣工,不仅工程质量好,且造价低,节省了大量人力财力,显示了他理财和管理的才能。

吴百朋善于用兵,重视防务。因襄阳西联秦陇,北接宛洛,南翼荆宜,东蔽汉阳,为古兵家必争之地。而樊口为襄阳的门户,系外围屏障,互为犄角。吴百朋经实地考察后,形成了襄阳、樊口的防务计划,并上疏朝廷,奏请筑建樊口城墙。不久,朝廷批准了吴百朋的奏议。吴百朋亲自参加筹资、设计、施工、督工等具体事务,使樊口修建城墙等防务工程进展顺利。

吴百朋因政绩突出,屡建功勋,升为大理寺丞,又转为少卿。吴百朋时年36岁,入仕为官历8年。

嘉靖四十二年(1563),吴百朋改任右佥都御史,巡抚郧阳。适逢江广告急,地方官员奏请朝廷委派得力官员发兵进剿。朝廷权衡利弊,决定改任吴百朋巡抚虔州,挑起抗倭平乱的重任。

吴百朋初到虔州,倭寇又犯潮州,接到皇帝旨谕,命他调集兵力讨伐潮州之倭寇。盘踞在香寮的山寇杨益趁机外出抢掠,后方告急。吴百朋急令漳平县令魏文瑞出兵狙击。魏文瑞全军覆没,军情危急,吴百朋急勒所部将士百里奔袭,出奇制胜,用火攻之策,焚烧杨益老巢。杨益措手不及,狼狈逃窜。吴百朋声东击西,经过10余日的激战,捣毁山寇巢穴40多处。杨益束手就擒,押赴京城廷审后斩首。

后方初定,吴百朋急回潮阳。倭寇惊惶失措,但又恃人多势众,负隅顽抗。时倭寇新旧合营有两万余人,盘踞在油水都、神山沟一带。吴百朋精心部署,激励将士乘胜进军,首战潮阳,旗开得胜。

吴百朋率军马不停蹄,一鼓作气进军饶平、秋溪,倭寇闻风丧胆,大败而逃。特别是海丰一战,大败倭寇,歼敌5000余众,俘敌逾千,残余倭寇乘船而逃,再不敢复顾,潮阳地区倭患遂绝。

倭寇既平,吴百朋乘胜进军,又出击平乐、始兴、程乡、黄沙一线,使依仗倭寇之势叛乱的诸贼皆破之。接着,又在漳潮地区会师,擒获叛乱贼首吴平。又会师翁源、河源,逮住曾东田、马元湘、李春文谙叛乱首目。此外,龙门、英德、和平、云溪镇、李村、鸿雁州、乍阡、欧公坑、血流浦、南浦等山寇巢穴尽皆攻破。

嘉靖四十二年(1563),当地郡守、县令请求吴百朋乘胜攻下三巢,以绝后患。所谓“三巢”,即下历、岑岗、高砂,方圆700里,原系依智高属地。侬智高为壮族首领,宋朝时曾建“大历政权”,后为宋室所统一。“三巢”地方多祟山峻岭,为罪犯盗贼之聚集地。他们占山为王,伺机侵扰邻近的府郡州县,为百姓所痛恨。官府虽多次进剿,均糜费钱粮,无功而返。

吴百朋分析敌情后,上疏奏请:一是由他独任“平三巢”总指挥,决断一应军务;二是调用驻扎在虔州的3万  兵力归他全权指挥;三是留抄没奸相严嵩之家产,筹饷20万银子为军用开支。不久,嘉靖皇帝批准了这个平乱计划,委吴百朋以重任。

下历为“三巢”之首,赖清规为首领,其他“两巢”均听命于他。岑岗李文彪死后,其子李珍与江月耀继之。高砂首领为谢允樟。

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吴百朋受命后移镇信丰,日夜兼程,直扑下历。吴百朋兵分数路,采取各个击破的作战方略,大小激战凡30余次,给赖清规以毁灭性地打击。大局初定,吴百朋又乘胜追击,直捣赖清规在铁坑、铜鼓嶂之老巢,赖清规等贼首在激战中被乱兵所杀,下历得以平定。初战告捷,诸将要求乘胜追击,再破岑岗、高砂两巢。

吴百朋分析道:下历既定,余峒胆寒,可不战而屈,为将之道不在多杀戮为功。预计岑岗、高砂两巢也指日可破。果然不出所料,岑岗的李珍、江月耀,高砂的谢允樟率众投降伏罪。吴百朋善于用兵,破一巢而三巢皆平,为朝廷所嘉许,晋升大理寺卿,为正王品,不久改任兵部右侍郎。

“三巢”既平,吴百朋在此地设置定南县,“设官吏以治之”,使这一带百姓安居乐业。

吴百朋巡抚虔州,抗候平乱凡6年、组织大小战斗150余次,计斩敌首22965级,解救被掳男女18146人,破贼巢穴120余处。朝廷为嘉奖吴百朋之功,赐金银二次,召见嘉许三回,进吴百朋二品官职薪俸,荫一子。

吴百朋巡抚虔州六年,戎马倥偬,但他不失儒将风度,在繁忙的军务之余,酷爱读书、写诗、作文,所著《抚虔志》、《用兵纪实》等,惜皆佚散。

嘉靖四十二年(1567),海瑞调任赣州兴国知县。兴国地薄民穷,吏治腐败,积重难返。海瑞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兴国八议》,厘清宿弊,发展生产。海瑞的改革方案遭到地方恶势力的阻挠,海瑞上报南、赣、汀、漳巡抚吴百朋,得到其大力支持,于是兴国大治,吴百明知人善任,大力举荐,使海瑞得以重用。

隆庆二年(1568),吴百朋任刑部右侍郎。时父丧回籍守制3年。

守制期间,吴百朋深居简出,闭门读书,整理文稿。有时也从事农稼,享受田园之乐。

时义乌城东的东江桥毁圮已10余年,阻隔交通,十分不便。吴百朋大力倡导修复,自己节衣缩食,主动捐献一大笔俸银相助。旧《义乌县志》之《东江桥重修记》曾记录了这段史实。“丁忧”期满,改任北京兵部左侍郎。

万历元年(1573),明神宗朱翊钧继位,应高拱之议,赐吴百朋飞鱼服一件,并命其巡阅宣化、大同、山西三镇,又赐予特权,许其“所见便宜以对”,意即可以相机行事。

吴百朋巡视三镇7个月,深入调查研究,提出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他上疏奏请修筑宣化女墙22500丈,新筑城楼70余座,修筑大同内外城墙1000丈。又呈请屯政、河防、边防等防务条陈15件。上报绘制的边防地图,其关隘险要、地形地貌、交通道路、居民人口等皆“历历如指掌”。

明朝中后期,吏治腐败,兵事防务松弛,弊端多多。吴百朋查出大帅马芳贪污兵饷、中饱私囊等诸多不法之事,便义无反顾,上疏弹劾。而马芳与张居正私谊深驾,又是江陵同乡。张居正虽为一代有作为的贤相,但他高傲自大、嫉贤妒能的劣行也昭然于世,他百般阻挠,有意偏袒马芳,使这件事不了了之。

吴百朋生性耿直,敢说敢当,屡屡与权贵作对,终遭张居正等权贵所挟私报复。万历元年(1573),吴百朋因谗被罢官回籍。

万历三年(1575),朝廷颁诏起用吴百朋,为南京右都御史兼署参赞刑部事务。万历五年(1577),吴百朋升任刑部尚书。因其时刑部主官久虚,案件积压如山。吴百朋上任后,不辞劳苦,认真审查复核各类案件,务求公正,执法如山。做到既不草菅人命,也不助纣为虐。

万历皇帝为嘉许吴百朋,赐御联一幅,其联是:“德尚中行副朕心之简托,才堪大用信济世之英贤。”

万历六年(1578),一代抗倭名将吴百朋终因积劳成疾,殁于任上,时年60岁。

万历皇帝派主事王再聘,护送吴百朋灵柩归葬义乌故里青龙山,圣谕祭祀,明祟祯六年(1633),朝廷为追念吴百朋的功绩,溢“襄毅”。

吴百朋为官数十年,清正廉洁,一生俭朴,所居房屋甚是简陋,只能挡风避雨,督工建造大明堂楚邸,以吴百朋廉能,屡有赏赐,他“辄封识藏之”,离任时又悉数奉还。巡抚虔州,抗倭平乱6年。将他按例应得的“逾额者十七万金”悉数上交国库。离任时单车就道,一无所携,其清廉之德深得部属的敬佩。

吴百朋一生勤奋好学,其主要的传世之作有《吴百朋奏疏》3卷,《南赣督抚奏议》存1、3、7卷(余佚失)及部分诗稿等。其它著作如《抚虔志》、《用兵纪实》等惜已佚失。

吴百朋虽已逝去400余年,但功德馨然,昭传后人。

明末清初,在长达150余年的漫长岁月里,义乌大元村的吴氏宗族群星灿烂,人才辈出。继抗倭名将吴百朋之后,相继涌现出一批可圈可点的人物,如倪仁吉(吴之艺妻,另传)、吴大缵、吴存中、吴之器、吴之文等。

吴大缵

吴大缵(1553—1616),字子孝,一字介石,为吴百朋之长子。史料评论他“为人动中绳尺,燕私无破倚容”,是一位为人称道的正直君子。

明万历十三年(1585),吴大缵33岁,以《戴记》得中顺天乡试第四名。皇上传谕将吴大缵的应试文章列为范文,四处传扬。冢宰杨魏、司马王遴见了,也大为赞赏,其钦慕之情溢于言表。

吴大缵52岁时,曾赴京应试,结果名落孙山。宗伯冯有经曾劝吴大缵参加“中秘”之选,以便等待时机,谋个一官半职。吴大缵不为所动,以侍奉老母为由辞归。返回故里后,吴大缵清心寡欲,闭门读书,潜心学问。

吴大缵侍奉老母,殷勤不怠,被人誉为“纯孝”。侍御左宗郢曾上疏向朝廷举荐,称之为“江南贤良第一”。

学使周延光在金华府任职时,与吴大缵相交甚厚,常与同僚们议论,并赞叹说:“义乌吴孝廉(大缵)实在难得,南州徐孺子也不过如此。”随后亲书“真孝廉”匾额,并亲自送到吴大缵的家中,以示褒扬。吴大缵救人困厄,博得众乡邻的赞誉。有一老者去世,家贫无资安葬。吴大缵闻讯后,既出资,又让出一块坟地,帮助死者人土奉安。又有暗中移动界碑,侵占他家土地的,吴大缵泰然处之,并以德报怨,慷慨捐赠,让对方惭愧不已,主动归还侵占的土地。

万历二十九年(1601),义乌发生灾荒,饿殍遍野。吴大缵舍财赈济灾民,使方圆数十里的灾民能够化险为夷,度过难关。有一次,一股外地流窜盗贼到义乌抢劫,他们对吴大缵为善早有耳闻,相互告诫说:“这是吴公之乡,不可犯也!”于是秋毫无犯,悄然远遁,使这一带百姓免受劫难。

万历四十一年(1613),吴大缵母命难违,赴京担任府同知。三年后,因操劳过度,殉职于任上。是年64岁。

吴大缵所著有《抱膝居稿》。

吴存中

吴存中(1578—1609),字致之,吴百朋孙。好学上进,擅长书法,可惜英年早逝,年仅32岁。

明万历六年(1578),吴存中生于京城。时祖父吴百朋病重,临终前对其子吴大缵说:“我昨晚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棵大梨树,且已枯朽,但旁边横斜的一枝颇显生机。梨者,离也,我命当休。枝者,孙支也,你们要好好养育存中儿,此子长大必有出息!”

吴存中生得眉清目秀,聪慧早熟,非常招人喜欢,吴氏一族把他视为掌上明珠。

吴存中好学上进,尤其对陆机和王维的诗文情有独钟。此外,他还酷爱书法艺术,刻苦用功,每天除读书、接待来访客人外,总腾出大量时间研墨习字。日积月累,功夫不负苦心人,他的书法在当时颇有声望,登门求墨宝者纷至沓来、应接不暇。为了总结提高,他还结合自己学书的心得体会,著《书论》l卷、《字学》10卷。

万历二十八年(1600),吴存中23岁,入南京太学。当时,南京太学由礼部侍郎叶向高主持,他学识渊博,为人方正,待人接物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有一天,吴存中携自己的几篇读书心得登门拜谒,此时天寒,叶向高正拥炉而坐,展读未毕,遂整衣肃立,急忙吩咐侍者道:“快请吴家公子,当具宾主之礼相待,别以师生礼相见。”。暮灯时分,吴存中告辞,叶向高执手相送,勉励道:“君乃高才,实非等闲之辈,当前程远大!”

当时,吴存中与屠隆、曹学荃、张维枢、周廷侍等意气相投,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交流学习心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谈到人生理想方面,吴存中自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先贤们忧国忧民,舍生忘死,为国家建功立业,垂名于后世,人们将永远怀念他们。作为后来者要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切忌纸上谈兵好高骛远。

后来,吴存中作《万历纪元三大征颂》,文章汪洋恣肆,气势磅礴,又兼文辞清丽秀逸,更为人们所推祟,并广为流传。李维祯读后,嘉叹再三,对身边的学生说:“吴君之才,我之所不及!”于是赠诗一首云:

孟坚美世勋,相如托典谕。

之子侨肸流,清英嗣遐誉。

皇代非勤远,实以绥民故。

渊默启孙谋,天心应神虑。

万国熙鼓歌,三方安足固。

旷听析商角,钟琴协韶莲。

庶几岁暮心,轮近合清悟。

万历三十年(1609),吴存中赴北京应试,名列乙榜。有心栽花花不发,他郁郁寡欢,不久病故。吴存中英年早逝,抛下4个未成年的儿子:之器、之识、之文、之艺。

吴存中生前,朝廷曾拟授他为都事,可惜未任先亡,但后人仍称他为“都事公”。

吴存中除《书论》、《字学》外,还著有《抱瓮园稿》。

吴之器

吴之器(1596—1686),字赐如,号神岳,吴百朋曾孙,吴存中之长子。为人坦荡正直,讲求气节,苦读书,勤著述,湛深简静,有长者之风。

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吴之器从小就勤奋好学,8岁时诵读《史记》,从中汲取精神营养,这对他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11岁那年,他参加童子试,喜获第一名。18岁时进官学,27岁享受官费资助。34岁恩补曾祖父吴百朋荫,选送进国子监深造。

金华八咏楼历来为文人雅士聚集荟萃之地。吴之器与斯一绪、龚士骧、陈达德、章有成等相善,经过一段时期紧锣密鼓地筹划成立了“八咏楼社”。  吴之器与这帮文朋诗友如鱼得水,相聚时,或吟诗作赋,或读书弄文,或切磋学问,或慨谈人生。明祟祯十五年(1642),吴之器46岁,主持修撰刻印《明月斋稿》,其中又分《两都记游》、《西湖杂咏》、《八咏楼稿》、《西山集稿》、《兰雪篇文稿》等。因家人催促,吴之器赴南京应试,获第30名,朝廷授予兵科给事中。他曾立下誓言:“不为宰相,则为谏官。”可见他当初胸怀大志,立志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明朝末年,社会动荡,外族入侵,国家正处在内忧外患的多事之秋。吴之器虽胸怀大志,但却报国无门,徒生悲叹。清兵人关践祚中原后,吴之器曾任金华、衢州、严州三府巡道,不久辞职归田。

一臣不事二主。封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易弦更张何其难!吴之器的内心十分苦闷彷徨,这种心态在他悼念抗清殉节名臣张国维(浙江东阳人)《止庵殉节赋浩然吟》)可见端倪:

一决何惭简竹青,浩然霜色上秋冥。

倥偬许国无虚语,慷慨酬恩有独醒。

河岳生来原间气,乾坤异后识贡灵。

自冷我辈皆巾帼,不用为公涕泪零。

尽管吴之器远离了官场是非地,潜心学问,致力于著书立说,但他始终拿得起,却放不下,众人皆醉我独醒,其内心的煎熬和苦痛,让他刻骨铭心,不可自拔。为了逃避清廷文字狱的迫害,他谨小慎微,欲说还休,只道天凉好个秋!

一蓑风雨任平生。回到乡间,吴之器烦嚣的心境反而澄静多了。他曾自我宽慰道:“不学之谓贫,无成之谓贱,有所不为之谓耻,有所不取之谓廉,吾何求乎?”于是闭门著述,从中寻求一种新的精神寄托。其著有《婺书》、《婺书别录》、《明月斋稿》;将《诗经春秋》、《测史榷古今句》、《图杂录》、《官方宫钟》、《秋窗杂抄》、《物记》、《礼蕞阁鉴香革》编成《露香采香杂题》、《后屐谱》、《石困八钞》、《艺苑指归》四种。《古今诗》系64家古诗、广雅、乐府、翼南唐诗、细填辞家录;《明月斋后刻稿》为《秋声离茨橘服登苹绮云大樽溪南》、《经锄尊拙听雪白醉古今》、《宫意闺意春问》三赋。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初春,吴之器与世长辞,享年91岁。他尽管在官场上穷困潦倒、命途多舛,但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人没有理由否认他因祸得福,这种易位后的亮点足以让他扬名于后世。

吴之文

吴之文(1575—1661),字叔简,号潜岳。吴百朋曾孙,吴之器之胞弟。他博学多才,居身以俭,为人敦厚谨朴,誉满乡梓。

吴之文10岁那年,其父吴存中英年早逝,家中顿失擎天大柱,吴之文幼小的心灵为之震撼,变得更加成熟懂事。他事母至孝,与兄弟和睦相处。同时更加发奋用功,后来考上官学,享受官府的资助。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吴之文学业大进。明祟祯十年(1637),吴之文游学绍兴,与陶百玲、王思仕、倪元璐、陈洪绶等一批文朋学友谈诗论文,好不自在。后来游学杭州西湖,许多饱学之士都慕名而来,乐与他交往。

祟祯十五年(1642),吴之文考入太学,不久出任浙江新昌知县。那一年新昌灾患不断,先是连月大旱,赤地百里;随后又连降暴雨,泛滥成灾。兵荒马乱,盗匪横行,民不聊生。吴之文虽然初来乍到,但他以民为本,四处奔波,积极申请减免赋税,同时还大力组织靖乱,抗灾济赈,安定民心。

清兵入关,时局动荡,明王朝的覆灭已在劫难逃。吴之文别无选择,只得辞官归田。众百姓闻讯,痛哭流涕,“遮途不能止”。回乡后,吴之文筑“淡圃”以寄情怀,整日里读书弄文。后来,吴之文“游历齐、楚、吴、越、八闽凡数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吴之文乐此而不疲,得益非浅。

清康熙十三年(1674),山寇祸乱。吴之文避乱出走时,携带的全是书籍。山寇平定后,吴之文返回,见家中已洗劫一空,家人惋惜不已。吴之文却泰然自若:“生死富贵,有命在天,何足忧也。”

吴之文心态平和,注意养生之道,92岁高龄时,犹能作文赋诗。他一生著述甚丰,辑有《四书诗经礼记翼》、《古文典则》、《古赋体古诗择胜》、《唐诗清镜》、《杜诗定本》、《明诗正葩》、《明文雅》、《明十三子翰藻》、《澹园随笔》、《四六新编》、《尺椟圆珠》、《延陵绪录》、《革除遗事》等。所著有《得山堂文稿》12卷、《诗稿》26卷。这些述著大多惜已佚失。

人生多坎坷,壮士多悲吟。吴之文92岁无疾而终,可算是德高望重、子孙满堂的长寿者。其子吴云含、吴云津不辱先人,脱颖而出,且皆成材。

吴大绅(1548—1601),字子行,号直斋,吴百朋侄。由恩科生员历任明朝广西太平知府,中宪大夫。

吴大绩(1550—1605),字子绩,号松麓,吴百朋侄。少年习文,由县学生员改武职。累军功由镇抚历任明朝两广游击、昭毅将军。

吴云垂(1595—1682),字积生,号定履,吴百朋玄孙,吴之器长子。清顺治元年恩贡授浙江遂昌县知县。

吴云将(1620—l687),字鸿生,号默庵。吴百朋玄孙,吴之器次子。幼年过继吴之艺,由倪仁吉亲抚课科,博学工诗,其诗作在《婺书》中有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