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民俗古朴,人民尚义好客,乡情浓郁淳厚。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在游历武义时有感于此地的山水胜迹与遗风民俗,赋《宿武阳川》诗一首:“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岭猿相叫啸,潭影自空虚。就枕灭明烛,叩舷闻夜渔。鸡鸣问何处?风物是秦余。”虽历经朝代更替,风云变幻,却依然保存着传统民风,勤劳、善良、尚义、好客,有着独特的田园和山里人家风情。
武义以汉族为主,有少数民族8个,其中畲民万人,聚居在柳城畲族镇(原宣平县所在地)。历史悠久的畲族,有着丰富的民族风情,独具特色的畲族民歌,有史歌、嫁女歌、戏名歌、劳动歌、情歌、新民歌以及哀歌、杂歌,农历三月三是传统的对歌节。畲族传统风俗的婚姻、丧葬和传统节日的习俗,尚保存着本族特色,服饰、生活习俗、民间信仰等方面,也依然展现着古老的传统。
拜年的旧俗新风
春节拜年的习俗古已有之。拜年,是一次集中时间会亲访友的活动,既可巩固亲情,亦可借此机会交流信息。有些走动不多的亲戚,一年也就只有这么一次见面机会。
以前,武义拜年习俗颇多讲究。拜年之前,先要准备礼物。拜年一定送一对“点心”。所谓“点心”就是干果糕点之类,一斤一包,用红纸包成长方形,两包包扎在一起谓之“一对”。这“对”都是商店配好了的。一般是:桂圆配荔枝,桔饼配糖霜,酥糖配蛋糕,荤回配插酥,糖枣配川心酥等。
拜年要尽量穿新衣,无新衣可穿的也要衣冠整洁。见面时,男人相互抱拳作揖,口说:“恭喜发财。”下辈人对上辈往往要跪拜,如儿子对父母、祖父母,女婿对岳父母。儿童对成年上辈则一律跪下叩头。有些孩子不愿跪拜,只要上辈说声:“你给我叩个头,我给你个红包。”孩子们就乖乖地跪下了。
招待拜年客首先捧出的是个圆形食盒,其中分隔装着各色糕点、瓜子等。不一会就沏上茶来,捧出一碗煮熟的鸡蛋。各人别的可以不吃,这鸡蛋每个人非吃下两只不可,称之为“捧元宝”。有的妇女最怕这个强迫吃鸡蛋的“节目”。拜年时间可短可长,短的坐上二三十分钟便走,长的可以吃上两顿饭盘桓一整天。客人临走时主人不会忘记给下辈回敬红包。旧历正月,武义人叫“正月头”。正月里的每一天都可以拜年。但大多数人拜年都选择在正月初十以前。
经过几十年的社会变革,现在武义拜年习俗有了相当大的变化。作揖跪拜这样的礼仪已难得看到了。拜年礼品已不再是一对“点心”,而是滋补品、名酒、名烟、洋式蛋糕了。将书籍作为拜年礼品的风尚也开始流行。近年还兴起不送礼的拜年。有的人更潇洒,干跪挂个电话便算是拜过年了。有的家庭对拜年客仍要请吃煮鸡蛋,不过强迫的态势已大为减弱。
多姿多彩的正月灯节
20世纪初至40年代,每年春节过后,从正月初十开始,到正月二十日结束,是武义县城的灯节。这十来天,每天晚上街头都有“迎灯”活动,高潮则在正月十五以后。迎灯由助灯、台阁、龙灯三部分组成。
灯节活动由县城及附近各寺庙轮流主办。每年寺庙代表一个居民区,负责一个晚上的灯务。如:正月初十城隍庙,正月十五花园庙,正月十六二郎庙,正月十七皂角庙等。举办者不一定都是寺庙主持,他们大多是迎灯爱好者,工作积极负责。
最早上街的是助灯。有些寺庙的助灯相当精彩,喧宾夺主,使主灯相形失色。助灯形式多样,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无所不有。像下王宅镇东庙的大鱼大伞是一大创造。皂角庙的牡丹也名噪一时。溪南诰山庙的净瓶灯名目繁多,如鸳鸯戏荷、鹤立池塘等等。这些享有盛名的彩灯都是体积大、灯光亮、色彩鲜的艺术品。每座灯由数人合抬,四周牵着长绳才能稳步前进。彩灯过去,鼓乐相随,笙箫之声盈耳。
台阁紧随助灯之后,每年多寡不一。台阁是抬着走的小戏台。由10岁上下的孩子装扮成戏曲剧目中的某个角色,组成戏中的某一场景。扮者以女孩居多,所扮角色均出自传统名剧。每逢台阁上街,观众总是前推后拥,特别拥挤。
龙灯最晚上街。它分龙节与龙头两部分。龙节又称板龙或桥灯。短的不能少于32节,长的有100多节、200多节,以花园庙、二郎庙的最吸引观灯人。城隍庙、太祖庙、禹王庙三处的龙灯规模较小,较为逊色。桥灯随锣鼓的节奏行进。遇紧锣密鼓,即奔跑疾走,远远望去,似一条金色游龙。龙头有两种,一种用木雕成,上插许多明骨灯,与龙身相连。另一种俗称为龙头头,为竹片扎成的三层方台,周围挂72盏小花灯,放置着72个纸制的龙头佛,这些人像灯一尺半长,心空,插着燃着的红烛。龙头费全是戏台的文臣武将。头部用浸湿的废纸制成,画上生、旦、净、丑的脸谱,惟妙惟肖。官服铠甲用纸剪手贴,工笔彩绘,每个龙头佛都称得上是一件艺术品,龙头头由四人抬着,另有四个手执钢叉的卫士护送,始终与桥灯保持一定距离。
龙头佛有两种:一为普及型,一律戴状元帽,穿粉红长袍。另一种为特制型,每个都有自己的个性,是舞台人物的缩微。像黑脸张飞、红脸关羽、白袍赵子龙、纶巾羽扇的诸葛亮等都相当生动。
头年生了儿子的居民,凡在灯节出钱或出灯的,迎灯结束后,都可领一、二尊龙头佛回家。头年结婚的家庭则可领回一尊普及型龙头佛,俗称领“大囡”,象征来年可得贵子。
县城的迎灯活动路线自东向西,自八素门起,至城隍庙止。有时龙灯偶尔出西门,在田野转一圈,又由永丰门进城。这时桥灯上插满油菜芯。据说,这是一种祈求丰收的仪式。迎龙灯体力消耗很大,参与者活动结束后吃顿半夜餐;油菜芯炒粉干。
现在,每逢正月,武义各处都还有龙灯、台阁及各种彩灯活动,但像上述这样定期举行的大规模的迎灯活动,已不多见了。
“端午船”送瘟神——热闹非凡的端午节
端午,如今只留下一个吃粽子的习俗。但在武义县城,历史上端午节曾有过不寻常的热烈。那个远去的端午,在我心中留下多幅无法抹去的画面。
武义人把过端午节看成一年一度的大事。初四那天,为赶端午节,四乡农民便已纷纷进城。各地商贩也已八方云集。初五从一大早起,大街上便已人来人往,挨挨挤挤。
最吸引孩子们的是那些外地商贩出售的玩具。木制的刀枪,泥塑的娃娃,纸叠的花朵,一律是手工业制品,有浓重的乡土味,且价廉物美。这类玩具一年只有端午节那几天才能买到,许多孩子都不放过个购物良机。
在那没有电影电视的时代看西洋镜也使人饶有趣味。花两个铜板就可以通过放大镜去看那些没有动态感的画幅。“上海十里洋场”、“八国联军攻打北京”都是西洋镜的题材。还有猴子骑绵羊的表演,卖梨膏糖的悦耳小调,都是孩子们心目中的端午日特有节目。
习俗是无声的命令。初五一大早,各家各户便屋里屋外扫除干净,点起蒿草、蚊香薰屋子,驱蚊虻。中午,各家还要把雄黄酒喷到室内各角落,进行土法消毒。大门上都插菖艾,贴上黄纸符咒。孩子们的衣兜里,还会被父母放进香袋、香末包。
“推端午船”是节目活动高潮。所谓“端午船”,不过是一只竹片作架的纸船,约二丈多长,船上绑着五个象征“五鬼”的纸人,“推端午船”就是驱逐“五鬼”,祈求平安。
中午时分,一声爆竹响起,端午船离开城隍庙(现一中分部原址),沿着大街向东疾驶。整条大街的人群顿时紧张起来,自动让出一条通道。推船的七名武士精壮骁勇。他们把船推得飞快,绝不让“五鬼”有中途“逃跑”的机会。端午船员所到之处,两旁人群纷纷向之投掷银黄炮,这种炮点燃之后,会发出浓烈的黄烟;还有人向之抛茶叶米粒,大有“五鬼过街人人喊打”之势。端午船既要走得快,还要走得直,不许打弯,不许稍有停顿,一气呵成,一直推出八素门外抛进熟溪。
端午船刚推过,满街正在黄烟滚滚、人声鼎沸之际,只见一尊菩萨由几个人抬着快步赶来。直向“五鬼”追去。这尊菩萨紫红脸膛,怒目圆睁,手执钢鞭,名张东平(唐代名将张巡),显然是受城隍派遣来执行驱鬼任务的。
继之而来的是城隍菩萨出巡的行列。前有仪仗开道,后有鼓乐相随,由四人抬着的城隍老爷移动舒缓,显出一派祥和气氛。
待张东平、城隍老爷两尊菩萨回到城隍庙,端午戏随即开锣。每年照例由昆剧团那些老掉牙的演员演出。端午那天的剧目几乎每年一样,演一本《千秋鉴》,讲钟馗捉狐狸精;演一本《白蛇传》,讲法海斗白蛇精。端午戏一共要演十天左右。
显然,武义旧俗端午日活动的主题是驱鬼去邪。志书载,古代武义常有瘟疫流行。迷信说法认为瘟疫是“五鬼”作祟。端午正是入夏之初,有必要进行一次驱鬼仪式,以求得一夏的康宁。这使我想起了毛泽东的诗句:“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武义旧俗推端午船 ,正是驱逐瘟君的一种形式。
武义风俗:“担端午”
在武义,端午前准备好相应的礼物携全家送到岳父家。“担端午”的时间以前一般是从农历五月初一到初四,武义方言“四”与“喜”谐音,父母喜欢女儿初四来。现在,有的提早半个来月的周末就“担”了。礼品也从粽子、蒜头、鸡蛋,变成了水果、糕点等或者现金。不过武义人还是俗称“担端午”。
绘画月饼今何在
“月到中秋分外明”,一提起中秋节,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一轮皎洁的明月,联想到被称之为“月饼”的过节食品。月饼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花色品种繁多。从形式上看,大致有苏式、广式、京式三类。三十年代我在武义度过童年。那时候武义方言里的月饼却是另有所指。那是一种把彩色图像直接画到饼面的月饼,我且称他为“绘画月饼”。那时的武义人把苏式月饼叫做“起酥”。广式和京式月饼呢,那时在武义是根本看不到的。
大约中秋节前十多天,绘画月饼便开始上市。一些南货店、杂货店的柜台上、墙壁上,摆着的、挂着的都是这种月饼。它们有大有小,五彩纷呈,吸引着顾客驻足观看,大号月饼有草帽那么大,最小号的像个小碟。原料主要是糖、油和面粉。洁白的饼面上多数绘着古装的人像,都是一些戏曲里的人物,也有些只绘着花鸟虫鱼。最受欢迎的是绘有与月亮有关的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貂婵拜月”、“唐明皇游月宫”等。这些画线条明快,形象生动,色彩鲜艳,是本地优秀画匠的手笔。
显而易见,绘画月饼集观赏价值与食用价值于一身。中秋节前,这种月饼往往作为家庭的室内摆设。中秋过后,一般都是在孩子们的要求下,先用刀把饼面上的彩绘图象轻轻刮去,直到露出浅黄色的原色,然后把它放到蒸笼上蒸熟。
1942年日本侵略者入侵武义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见过这种绘画月饼。
据古书记载,绘画月饼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清朝人富察敦崇撰写的《燕京岁时记》一书就有这样的记载:“至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是绘有宫蟾宫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显然,这里所指的月饼正是绘画月饼。
武义庙会
庙会在农历的五月十六日举行,而五月十七日就是城隍诞辰。在五月十六日,会抬着城隍庙像以及台阁出门游行。并且演戏庆贺。所以武义的庙会是十分的热闹的。只要是来到武义的庙会,就会发现这里不仅有卖东西的,还有着表演庆贺的人。
而且每逢五月十六日,这里聚集的人很多。而五月十四日到十七日,四方的商贾都会在这里云集,四乡的人民也会到这里,参与到热闹的庙会里面。对于游客来说。如果碰上了武义的庙会之后,也可以参与到热闹的庙会里面。
圆梦节
在每年的正月十三和农历的六月二十六日是传统的圆梦节。在圆梦节的时候,人们就会举行“擎台阁”的民俗娱乐活动。寓意就是人们表达五谷丰收的美好的愿望。而在圆梦节的时候,全村大街小巷聚集了很多人,热闹非凡。所以武义的当地人,也是十分的重视这里的圆梦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