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历史传承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距今约200万年前这里就存在着人类活动的踪迹;5000多年前,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炎帝、蚩尤在涿鹿会战,最终合符釜山,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开创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春秋战国时期,古代国在张家口的桑干河流域崛起,创造了绚烂的桑干河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移居桑干河流域,建立了北魏。
1、下八里辽代壁画墓群
下八里辽代壁画墓群位于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村,为辽代晚期汉族张氏家族墓群,张氏家族墓群现已发现10座,已正式考古发掘6座。其中张世卿壁画墓最具代表性,出土各类文物近百件,有保存完好的桌、椅、盆架、衣架等木质家具,核桃、栗子等食物,盘、碗、瓶、碟等大批瓷器、漆器,以及一些铁器等。墓主人死后火化,骨灰放入人体模型之内,衣冠带物置于小棺厢中,展现了以往知之甚少的这一辽代上层官员和贵族死后依西天荼毗礼埋葬的情况。
墓中满饰彩绘壁画,表现各种人物总计76个。壁画内容包括星象图、墓主人出行图、散乐图、茶道图、对弈图等。内容极为丰富,绘画技术精湛,堪称一处民间艺术画廊。大量的壁画内容对研究辽代气象、茶道和生活情况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1982年,张世卿壁画墓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以“下八里墓群”之名,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蔚县玉皇阁
玉皇阁位于蔚县城内。明洪武七年(1374年)设蔚州卫,洪武十年(1377年)卫指挥使将蔚州土城改建为砖城,辟东、西、南三门,正北无门,建玉皇阁一座于城墙上,与三门遥相对峙。玉皇阁又称靖边楼,坐北朝南,由前后两院组成。前院为天王殿、东西禅房、东西厢房,均为面宽三间的硬山布瓦顶建筑,北端的玉皇阁和东西相对的钟鼓楼二楼组成后院。钟鼓楼为重檐布瓦顶方亭。
玉皇阁为院内主体建筑,三檐两层楼阁式,歇山琉璃顶。底层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四周回廊,正面明间辟隔扇门,其余均以檐墙围护,檐部用一斗三升斗拱。内壁保存有道教题材的壁画,正面墙壁绘有玉皇大帝、西王母和五岳大帝,两山墙绘有三十六雷公。二层四周游廊,南北两面施隔扇门,东西两山明间用隔扇,各次间均以木板围护。三层檐施单翘三踩斗拱,屋架用五架梁,脊檩下用叉角,梁架及上檐、腰檐斗拱结构、用材比例都具明代建筑特点。该建筑气势雄伟,构造讲究,是将城防与道教功能合为一体的建筑。
1996年11月,蔚县玉皇阁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察哈尔都统署旧址
察哈尔都统署,又称德王府,位于张家口市上堡明德北街三角地,也是张家口市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官衙建筑。该衙署坐北朝南,南北长133米,东西宽50米,占地面积约6650平方米。现存四进院落,布局完好。都统署始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是清代为巩固和维护其满洲贵族的封建统治所设置的。民国十七年,改设行省,又为国民党察哈尔省政府驻地。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帝国主义扶植成立了以蒙古贵族德穆楚克栋鲁普为首的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1941年德王将其官邸迁至于此,以后都统署便俗称“德王府”。至清末共有61位都统在此任职,民国又经历8位都统、13任省政府主席。
解放后,这里为察哈尔省人民政府驻地。
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真武庙
真武庙位于蔚县城内西北城墙脚下,坐北朝南,建在3米高的砖砌台基上,占地2944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明、清重修。平面布局呈四合院式,有前殿、东西配殿及正殿。正殿前有钟、鼓楼(已不存)。正殿为单檐歇山绿琉璃瓦顶,前设歇山卷棚顶抱厦,檐下施五踩斗拱,殿前有月台。钟楼为单檐歇山顶,檐下施五踩斗拱,柱子及阑额、普柏枋,保留了金、元时期建筑风格。
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土城子遗址
土城子遗址位于尚义县三工地镇土城子村,筑于二龙河阴隆起的台地上,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但城垣仍然清晰可辨,城垣呈 形,城墙残高0.5--1.5米,土城子内部偏北有一大型建筑台基遗迹,东西约100米,南北约50米。西南存有一角台遗迹,南门虽遭破坏,轮廓仍在。从土城子遗址发现的战国、北魏筒瓦、板瓦和大量文物残片观察,该城时代为战国和北魏。土城子是北魏前期在北方设置的九个军事重镇之一,处于北边防止柔然等少数民族南扰防线的前沿,与其它八镇和东起赤城西至五原的北魏长城共同构成防御体系。土城子镇在北魏末年六镇起义的战乱中遭到严重破坏,从此被废置。
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昭化寺
昭化寺位于怀安县怀安城镇西大街上。怀安城为原怀安县衙署所在地。昭化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始建,初名永庆禅寺。后寺毁,明正统元年(1436年)在旧址开始修复,历时8年完成,明英宗赐寺名“昭化寺”,以后各代屡有维修。现存主要建筑均为明代所修。该寺坐北朝南,占地3600余平方米,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及东西配殿组成,系按标准的汉式寺庙“伽蓝七堂”式建造。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檐庑殿顶;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檐歇山顶;后殿,又称三大士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布瓦悬山顶;大雄宝殿,居三殿之中,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琉璃瓦顶,为寺内主体建筑,平面上并用减柱造、移柱造,纵向构架采用大额式,横向梁架为平梁对前后乳栿。檐部用五踩斗拱。
殿内东西两壁绘有水陆画,内容涉及佛、道、儒三教诸神,及人间帝、后、百官、三教九流等,画面共47组,面积93多平方米,壁画上存有作者楷书题记“时大明嘉靖四十一年岁在壬戌冬十月初十日吉时谨志,画工匠人任朝相”。该壁画人物比例匀称,线条流畅秀丽,虚实有度,是河北省明代壁画中的珍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昭化寺的建筑具有明显的明代官式作法的建筑特征,同时也兼容了地方手法。它为研究古代建筑结构、明代官式作法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例。
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元中都遗址
元中都遗址,位于张北县馒头营乡白城子村西南1公里处,因城墙土色发白,远望如白带绕城,俗称白城子遗址。元中都遗址建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至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毁于至正十八年(1358年)元末农民起义军。据《元史卷二十二本纪第二十二武宗一》载:大德十一年,成宗崩,武宗即位后,便命“建行宫于旺兀察都之地,立宫阙为中都”。明清时期称“沙城”,当时大学士金幼孜扈从明成祖北伐鞑靼时路经“沙城”。他在《金幼孜北征录》中说:“沙城即中都,此地最宜牧马”。《大清一统志》云:“沙城在镶黄旗牧场西北三十里,……元代所建”。由此可证,白城子即为武宗所建之元中都。
元中都遗址的发现和确认,是我国城市考古,特别是元代考古的重要发现,对研究这一时期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考古资料,被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01年6月25日,元中都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鸡鸣驿城
鸡鸣驿城位于怀来县鸡鸣驿乡,因位于鸡鸣山下而得名。鸡鸣驿城历史上是宣化府进京的第一驿站,元代就开始在这里设驿站。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传递西北军情信息,特别是明朝廷对蒙古作战需要,在此建驿、筑堡,成化十八年(1483年)建土垣,隆庆四年(1571年)外做包砖。明代城内设有防守指挥署,属万全都指挥使司。清代以后,鸡鸣驿结束了军驿性质,改隶宣化县,单设驿承署,并一直沿用到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鸡鸣驿城是我国现存保护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驿城,被誉为“中国邮政博物馆”。
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泥河湾遗址群
泥河湾遗址群位于河北省阳原县桑干河沿岸。自上世纪初被发现以来,泥河湾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第四纪地质学和旧石器考古学研究的代名词。近一个世纪以来,泥河湾已经出土了数万件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和各种石器,这些远古人类留下的遗物,几乎纪录了从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发展演变的全部过程。特别是近期马圈沟遗址的发掘研究,使泥河湾遗址的年代有了巨大的突破,把这里古人类及其文化的历史推进至距今200万年前后。它向世人昭示这样一个事实,人类不仅可能从东非的奥杜维峡谷中走来,也有可能从中国的泥河湾走来。
1982年,泥河湾的小长梁、侯家窑、虎头梁和泥河湾遗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侯家窑遗址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泥河湾成为了河北省地质遗迹保护区;1998年,于家沟遗址的考古发掘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泥河湾遗址群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泥河湾被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0、侯家窑遗址
侯家窑遗址位于阳原县泥河湾盆地西缘侯家窑村梨益沟西岸的断崖上,西邻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村。侯家窑遗址规模宏大,出土的石器和动物化石极其丰富。石器类型复杂,有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石钻和数量较多的石球。石器中的许多类型在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中可以见到。动物化石有鸵鸟、鼠兔、虎、野马、野驴、披毛犀、赤鹿、河套大角鹿、扭角羊、野猪等。其中以野马、披毛犀和羚羊化石数量最多。
侯家窑遗址最为重要的是发现了距今10万年前的人骨化石,包括顶骨、枕骨、臼齿和上颌骨,至少代表十几个男女的个体。侯家窑人顶骨化石脑壳很厚,可达1厘米以上,牙齿粗大,冠状沟纹和北京人具有相似之处,但头骨较进步,属北京人后裔。侯家窑遗址属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一处重要遗址,为研究原始社会人类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1982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11月20日,以“许家窑——侯家窑遗址”之名,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镇朔楼
镇朔楼位于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化旧城的南北轴线上,又称鼓楼,始建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楼上原有漏刻、鼓角,明、清两代一直沿用,清乾隆、同治年间多次修缮。镇朔楼为高台楼阁式建筑,通高25米,占地1052平方米。楼建于高8米的砖砌墩台上,台正中有拱形门廊,南北相通。楼体为二层,重檐布瓦绿琉璃瓦剪边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底层四周加建围廊,四面砖墙包砌,二层设平座,四面隔扇装修。上、下层分别施七踩、三踩斗拱各一遭。楼内置有一面高2.2、直径1.5米大鼓。上层檐下悬巨匾两块,南曰“镇朔楼”,为清乾隆六年(1741年)制;北曰“神京屏翰”,为清乾隆皇帝题写,“镇朔”、“屏翰”有保卫京师、边防之意。镇朔楼为目前河北省境内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的鼓楼,同时该建筑用材规整讲究,做工细致,较典型地体现了明代官式手法。
1986年国家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宣化区人民政府共同拨款对镇朔楼进行了全面的落架大修。
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宣化城
宣化城位于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化城唐代为武州文德县,五代、辽、金时期均为县、州、府所在地,元为宣德府城,明洪武十七年(1394年)扩建,周长24里,开七门,东曰安定门,西名泰新门,南为昌平(拱极)门、宣德门和承安门,北为广灵门和高远门。明永乐年将宣德、承安、高远三门并窒,四面各留一门,建城楼、角楼各四座。宣化城明清两代兴修达11次之多,现北城墙、西城墙保存较完整。城上、城内现存有镇朔楼、清远楼、拱极楼、五龙壁、立化寺砖塔等古建筑。
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下八里二区辽墓
下八里二区辽墓,位于宣化区下八里村北的下八里墓群附近,已发现的两座墓葬,均为八角形石砌穹隆顶单墓室,由墓道、墓门、墓室组成。墓室各葬有身罩铜丝网络的尸骨,系辽代契丹贵族中流行的特殊葬俗。下八里二区辽墓的发现为研究华北地区辽代的民族习俗、宗教信仰、文化生活、葬俗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时恩寺大殿
时恩寺大殿位于张家口市宣化区,大殿创建于明代初年,为时恩寺的正殿,是宣化现存年代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大殿为庑殿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高10米,檐下施单翘单昂五踩斗拱,前出歇山卷棚顶抱厦五间,建筑面积为350平方米,目前正在落架移位大修。
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5、清远楼
清远楼位于张家口市宣化区城内,又称钟楼,在宣化古城的南北轴线上。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由都察都御史泰宏主持修建。主要用于司晨报时。明清两代一直沿用。清远楼建于7.5米高的砖砌高台上,高台下有十字形过洞,以通车马。楼体平面呈亚字形,面阔、进深各三间,周围有回廊,前后两面皆出抱厦一间,抱厦均通至顶层。楼高17米,外显三层,一、二层为布瓦顶,三层为琉璃瓦十字歇山顶。一、二两层施三踩单翘斗拱,三层用九层斗拱,三层檐下四面各悬一匾额,南曰“清远楼”,北曰“声通天籁”,西为“震靖边氛”,东为“耸峙严疆”。楼内显两层,设一层楼板,外出平座。楼上悬挂明嘉靖都御使郭登庸铸铜钟一口,高2.5米,直径0.7米,重约万余斤,钟声宏亮,声振方圆40里。承钟四根木柱上下贯穿楼层。清远楼造型奇特,雄伟壮观,为明代官式建筑中的杰出作品,有“第二黄鹤楼”之美誉。
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西古堡
西古堡座落于蔚县暖泉镇内,初建于明代嘉靖年间,集“古民宅、古寺院、古城堡、古戏楼”四大文化奇观为一体,是古蔚州800庄堡中最为独特,保存最为完好的一例。西古堡平面呈方形,东西长260米,南北长330米,总面积67300平方米,瓮城内的建筑物较多,有寺庙、殿堂、楼阁74间,其中戏楼、地藏寺砖雕木刻工艺精湛,尤具特色。现存明清风格的古式民宅院落180所,有观赏研究价值的古民房246间,这些民居全部为砖木结构,木制格窗,木雕彩绘,青条基石,白灰青砖筒瓦,房顶起脊,安制吻兽。粗壮厚实的木料石材,美丽精细的砖雕木刻,古朴典雅的油饰彩绘,仍显示着当年的繁荣与风采。
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蔚州灵岩寺
蔚州灵岩寺位于蔚县城内,据记载蔚州灵岩寺在元末毁,明正统六年(1441年)敕赐重建。现存天王殿、大雄宝殿,占地6682平方米。天王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檐下施五踩单昂斗拱,尚存较早做法,梁架进深六椽。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檐下施七踩双昂斗拱,一跳极短,正中只为一“替木”,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殿内藻井制作精美,明代天花彩绘以八宝和篆寿字为主题,并有牡丹、仙鹤、祥云等,是重要的彩绘资料。此寺建筑规制较高,用材考究,做工精细,不同于一般寺院。
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蔚县释迦寺
蔚县释迦寺位于蔚县城南关外,因寺内后殿原有释迦牟尼涅槃像而得名。该寺是蔚州古城内现存众多寺庙中时代最早的寺庙之一。释迦寺始建年代不详,据《蔚州志》记载,此寺元代为庵,明洪武年间改庵为寺。释迦寺现存天王殿、大雄宝殿、卧佛殿及东西禅房,占地4950平方米。天王殿为单檐布瓦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在后檐两山各加二柱作为翼角与中殿相呼应。卧佛殿单檐硬山布瓦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檐两山各加二柱作为翼角与中殿相呼应,做法与前殿一致。两殿均为明、清时期建筑。
大雄宝殿为寺中现存最重要的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布瓦顶。建于0.9米高的台基上,前施月台,檐下施四铺作单抄斗拱。梁架进深六椽,乳栿、搭牵相对用四柱,四椽栿、平梁均作月梁形,梁架节点用斗拱连接,脊檩下施斗拱与驼峰置于平梁上,不用蜀柱。歇山大木为二根丁栿承托,未用抹角梁,具有明显元代特征。藻井分布于明、次间中部,虽然藻井与主体建筑非同时所造,但制作精美,井壁及天花布满彩绘。天花板饰流云、红地折枝牡丹花、金龙、凤等图案。井壁斗拱彩绘为青绿相间,斗子各面饰金,明间中央藻井上段各跳拱之下皮皆以金饰,十分华丽。
2001年6月25日,释迦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华严寺
暖泉华严寺位于蔚县暖泉镇,创建于明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清代重修。现占地3400平方米,自南向北有前、后殿,两侧有东、西配殿。前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布瓦顶,檐下施五踩斗拱,梁架为五架梁,前、后各出单步梁,内施天花,绘有精美的龙凤图案。
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南安寺塔
南安寺塔位于蔚县城内南门西侧南安寺院内。据史料记载,塔建于蔚州城之前,而蔚州城建于北周大象二年(580年),由此推论,南安寺塔应建于北魏。据现存塔之风格、特点分析当为辽代遗物。明初,蔚州卫指挥使扩建蔚州城时,城墙穿南安寺,寺被拆迁,仅存古塔。清康熙年间,对塔座进行了包砌,并增建了观音殿、碑楼、禅房等设施。该塔体比例匀称,挺拔壮观,是典型的辽塔风格。
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1、代王城遗址
代王城址位于蔚县城东10公里代王城乡。代国是商王汤所封,于春秋时为代国都城,秦、汉时期为代郡。春秋末,赵襄子北伐夏屋(代县草垛山)诱代王,使厨人操铜斗击杀代王及其随从,赵襄子一举平代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代为一郡。汉代刘邦统一全国,分封代国。据《史记·高祖本纪》载:汉高祖七年,“立兄刘仲为代王”。八年,“代王刘仲弃国亡,自归洛阳”。明蔚州人尹耕的《两镇三关志》载:“蔚废代城俗称代王城,城周二十五里,九门遗迹尚存”。
2001年6月,代王城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常平仓
常平仓位于蔚县城内,常平仓,旧称“半豫仓”,明代建筑,为蔚州历史上粮仓之一。据记载,原有仓房十一座五十五间,清道光年间存谷四千五百五十四石九斗五勺,咸丰时存谷一万四千四百五十三石一升九合二勺。现存仓房四座,南北各两座相对,均为单檐硬山布瓦顶,砖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前出廊,两仓中间建有神庙一座,庙前连接戏楼,坐落在同一砌台基上成为一体。蔚县常平仓为古代建筑遗存中较为稀有的特色。
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3、洗马林玉皇阁
洗马林玉皇阁位于万全县洗马林镇,玉皇阁建于明宣德十年(1435年),明万历三年(1575年)、清咸丰八年(1858年)曾两次重修。阁建于一砖砌墩台之上,阁前有钟、鼓二楼。阁歇山布瓦顶,三层楼阁式,高12米,面阔、进深各三间,周围加一步廊,二层檐下施三踩斗拱。阁内藏有明版经卷31箱,687函斗7643卷。
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4、万全卫城
万全卫城位于万全县万全镇,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筑土城,明永乐二年(1404年)将万全右卫治所移置右卫城,明正统三年(1438年)用砖包砌,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重修并增筑南关,1983年和1990年进行过维修。整个城堡为菱形,南北长880.4米,东西宽880.72米,占地面积0.78平方公里,高三丈五尺,开二门,南为迎恩门,北为德胜门。现南北城门及大部分城墙保存完好,城墙外部为砖砌,内部为夯筑,夯层厚25厘米,墙基为石砌。底部宽3—4米,顶部宽1—1.5米,高8—10米。城内原有玉皇阁、城隍庙、关帝庙、西大寺等,各类建筑井然有条,可谓塞外古城。
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5、小宏城子遗址
小宏城子遗址位于沽原县闪电河乡小宏城子村。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346米,东西宽308米,现城墙残高1.5~2米不等。城东、西、南三面各有1门,宽23米。城中有高台,南北长70米,东西宽34米,并在高台的东西两侧各有3台,当为建筑基址。从城址内采集到的瓷片及建筑构件分析,此城为元代所筑,应属张北县元中都的陪都。
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6、梳妆楼
梳妆楼位于沽源县平定堡镇东7.5公里处,楼南临闪电河,北靠土丘。建筑形式独特,为砖结构单层建筑,平面呈方形,边长10.69米,东、西、南三面开券门,门外饰“凹”形嵌线,每面上部女墙立面呈山字形,楼顶部外观半球形,室内为穹窿顶。关于此楼的用途及建造年代,过去一直不详,当地有辽代萧太后所建梳妆楼之说。1999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张家口市文物管理处通过勘探、发掘,在楼内地下发现一座元代砖砌墓葬,葬有一男两女。根据对随葬品研究证实,为元代贵族墓,梳妆楼应该是座罕见的蒙古贵族墓上享殿建筑。通过勘探了解到,此楼周围还有类似建筑遗址和墓葬群,现已发掘元墓19座,出土的石碑残片有“襄阔里吉思敕”等文。
2001年6月,以“梳妆楼元墓”之名,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7、九连城遗址
九连城遗址位于沽原县九连城乡九连城村。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920米,东西宽760米,现残存城墙高1~3米,长52米,宽26米。九连城遗址春秋时为北方游牧民族活动频繁的地区,汉属上谷、代郡所辖,魏晋曾被乌桓占据。金时设西京路属桓州。在城址内可采集到瓷片等遗物,据《察哈尔省通志》载:“九连城,在县西南,距城六十五里……,内有长碑一块,洗净露出致和元年(1328年)兴和路宝昌字样。”结合城内采集遗物分析城址当为元代所筑。
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