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广德祠山张渤传说


祠山(张渤)传说是西汉时期以来在广德及江南地区流传甚广的民间传说。

历史上的祠山大帝发源于安徽的广德县(今广德市),唐宋以来广泛流布于皖、苏、浙、闽、赣等东南地区,"盖神之庙祀几遍江南"。

相传西汉末年,治水英雄张渤,继承了先祖辅助大禹治水之功业,开凿自长兴经广德全境至南漪湖入长江的“圣渎”河,这样既可祛弥水患,又有舟楫之利。

张渤在广德东亭开挖河道时与夫人李氏约定,在工地外设置鼓坛,李氏每日送饭时,击鼓三声,他闻声过来用餐,不让李氏送饭到施工现场。

一天,李氏无意遗落几粒饭粒在鼓面,遭群鸟啄食发出鼓声。张渤听到鼓声,以为夫人送饭来了,便来到了鼓坛,方知是鸟所为,随后他又返回工地。不久,李氏送饭击鼓三响,张渤以为还是鸟啄之,未理会。李氏久等未见丈夫来用餐,就到工地一探究竟。见张渤化为大猪正驱使阴兵开河,顿时吓晕。张渤不及避化,羞与夫人见面,从此隐居广德横山、礼参北斗、修炼得道,其夫人李氏也在县城东关处隐居。

唐天宝年间,因祷雨有应,明皇追授张渤为“水部员外郎”,并敕封广德横山为祠山。人们效仿到祠山寺祈风雨、祛灾免祸大显灵验,名声远扬,倍受历代帝王、百姓尊崇,此后历代递加封号褒扬。

明太祖曾幸临祠山赋诗,称之“天下英灵第一山”。人们对张渤的祭祀逐渐兴盛,传说故事越来越多,主要有化身治水、二月诞辰、隐居横山、礼斗得道、祠山埋葬、爱吃冻狗肉、显灵等等,宋代影响遍及皖、苏、浙、沪、赣、湘、闽、台等地,明清时期遍布大半个中国都供奉张渤的祠山寺,以纪念这位有“禹后一人”、“江南大禹”之称的治水英雄。

据《无锡志》载,张渤也是位疏浚蠡湖的治水英雄。由于蠡湖位置适当,成为无锡泄洪蓄水的天然水库。但因容积有限,连接太湖的出水方向又堵着牛犊山,所以影响了它的调控能力,遇到多雨的年份,就闹水灾。张渤治蠡湖水灾的决心,感动了上苍,上苍就让他变成一头“猪婆龙”。他一口吞掉了在蠡湖兴风作浪、形状似狗的水怪,浑身上下顿时有了神力,便用嘴巴拱开了“犊山门”,疏通了“浦岭门”,使蠡湖和太湖流水畅通。

广德县东亭乡至县城西郊横山一带,至今存有完好的浴兵池、圣渎河、挂鼓坛、祠山寺建筑古井、柱础、石条、石碑、荫塘等众多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