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口彩”民俗


口彩是利用语言的谐音和一些事物的特性,人为地加以创意,从而获得新的寓意,来寄托人们某些良好的心理愿望。它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人生价值观的间接反映。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很重视口彩,在广东香港地区,人们都很喜欢数字八,因为在广东话里面八与“发”是谐音的,在北方过年时候要是孩子们在吃饭时候不小心把碗给摔碎了,老人们就会马上说一句“岁岁平安”,这都是一种讨口彩的习俗。

“讨口彩”是我国民间的一种习俗。它包括在特定场合说吉利话和为事物取表达吉祥、美好愿望的名字等内容。

比如:

日常生活中,逢年过节给小孩钱称为“压岁钱”,年夜饭称为“团圆饭”,生日吃的面条叫“长寿面”,糯米团称为“双喜丸子”,元宵节出外郊游叫“走百病”,端午节给孩子臂上系的丝线叫“长命缕”、“百岁锁”、“长命线”等。古人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辟邪去灾,祈求福寿安宁。

在商业行为中,经常取一些与好运或金钱有关的商号。比如好运来、金利来、大发、顺风、双喜、安踏等。开张日期称为“金日”,经营之物如萝卜叫“彩头”,鲤鱼是“年年有余”,水饺叫“元宝”。

除了给事物取吉祥的名字外,常见的讨口彩方式莫过于说吉利话了。像“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是祝寿的常见用语,“平步青云”、“红得发紫”是祝福步步高升,官运亨通,“恭喜发财”、“心想事成”是祝福新年快乐……

讨口彩表达了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语言崇拜的一种形式。与禁忌语、委婉语一样,都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虽然大家并不认为讨口彩的内容一定会发生,但却满足了人们对于美好、融洽的追求。

在湖北大悟,讨口彩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正月初一的早晨,要由一家之主开门,开门时要说“开门大发”、“开门见喜”、“财源广进”之类的吉利话。春节期间,熟人见面,要彼此祝愿。而餐桌上总少不了鱼,取其“年年有余”的意思。新年里吃年糕,寓意“一年高似一年”。小孩子不慎将碗打碎,大人赶紧说一句“岁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元宵节和中秋节,吃汤圆和月饼是因为它具有“团团圆圆”的含义。

平时,“8”和“6”及其组合数字,成了人们竞买的所谓“吉祥”数字。送给新娘的鲜花是祝新人“花好月圆”,初生的孩子洗澡时用几棵葱是为了他的“聪明伶俐”等等。

口彩的反面就是形形色色的语言禁忌。如亲人间不能分食一个梨,就是为了避免“分离(梨)”。人们讨厌“4”这个数字,因它同“死”谐音,出租车司机上牌照或家里安电话都不愿意带“4”的号码。钟与“终”同音,所以不能送给别人作为礼物。这种语言禁忌与讨口彩一样,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不祥事物尽量回避。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讨口彩的吉语也是多种多样的。靖西壮族民间婚俗中采用吉语更为普遍,也是吉语最集中的地方。在恋爱、订婚、送彩礼、结婚、小孩满月、上学等习俗中,无处不有描绘各种物象“讨口彩”送吉语的现象。

如:恋爱送的绣球,是定情的信物,也是爱情的象征。一个绣球由十二个菱形球瓣组成,每瓣球都绣上不同的花鸟,有的将象征吉祥之意的鸟,如燕子、孔雀、鸿雁、喜鹊、鸳鸯、百灵、凤凰、黄鹤等,全都集中绣在一个球上,其口彩为:“飞燕迎春、孔雀开屏、鸿雁传书、喜鹊搭桥、鸳鸯结伴、百灵高歌、凤凰呈祥、鹤寿延年”。这样的绣球不知注入多少心血,可见这定情之物多么重要,吉语的寓意又多么深刻。更显情深意重的是,在绣球中心,放入中药香料,使球散发香气,讨的口彩就是:“爱情的美好,生活的香甜。”

在订婚、送彩礼时,人们习惯在礼品上贴上剪纸喜字或一张小红纸,以示吉利。在香糯这份礼品上,还特地放上几枝不同颜色的植物:红蓝草、紫蕃藤、黄姜、枫叶,这几样是制成五彩缤纷的五色糯米的染料。五色糯饭是幸福吉祥、生活丰富多彩的象征,寓意“五谷丰登、百事兴旺。”

新娘的嫁妆里,最突出的就是壮锦被面上的合欢花图案了。合欢的叶子在夜色来临时,便两两相对,合抱一起,于是被人们视为一种吉祥树。被面绣上合欢花其吉语是“夫妻和乐”,寓意为“同心同德,百年合好。”枕头绣上梅花,吉语是“傲霜斗雪、花开不败”,寓意为“夫妻团结、耐劳刻苦、齐头并进”,象征不怕艰难困苦、坚强刚毅的精神。

壮家人爱“彩”,作为嫁妆的鞋、围裙、帐沿、门帘,都绣有红花、绿叶、蜜蜂、蝴蝶、蓝天、月亮等等,反映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红花绿叶”、“辛勤蜜蜂”、“双飞蝴蝶”、“蓝天月亮”这些都是吉祥的话,寓意“花好月圆、姻缘美满。”

若是哪家的媳妇生孩子、坐月子了,则必须将柚树叶或橘树叶分男左女右挂于大门旁,表示添丁增口。在这期间,不管是谁,不分男女,不论生人或旧友,只要登入其门,主人便会端出香醇米酒,热情款待。来人喝完酒,为表示谢意,通常会说上几句吉利的话:“米酒香甜够力量,小婴康壮壮,长大是个好儿郎。”这就是“讨口彩”。

外婆送给孩子的“绣背带”也是极富寓意。背带上的花纹,全由一条条多彩的龙来组成的吉语图案,象征“望子成龙”,寓意是祝愿孩子“长大成才、出人头地”。

从“讨口彩”中感受传统年俗文化

“口彩”,又叫吉利话。每逢过年过节,或是操办喜事,不少地方民间都有“讲禁忌”“讨口彩”的风俗习惯。哪怕是时至今日,这种风俗习惯在不少地方仍然非常盛行,其中不仅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许,更承载着人们的精神和情感归属。在春节期间,再次品味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各种“口彩”,不仅让人感受到别具韵味的民族传统文化,更体会到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

从“讨口彩”中感受传统民俗文化。“讨口彩”不仅意味着讨吉利、讨个好兆头,更体现出具有浓郁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如过年“杀年猪”是不少地方农村的传统习俗,但为了“讨口彩”、避讳“杀”字,鄂东等一些地方将过年“杀猪”称之为“福猪”;再如过年不小心打碎了杯子、碗盘等器皿,不少地方为了避讳过年说“碎”字不吉利,因而就有了“岁岁平安”的“口彩”……诸如类此,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够从这些“口彩”中感受到不同地方的传统年俗文化。

从“讨口彩”中感受过年喜庆氛围。过年主要是庆丰收、盼团圆,因而特别讲究欢乐喜庆的氛围、图个大吉大利。为了营造浓厚的过年喜庆氛围,人们便将美好的期盼与祝福寄托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之中,并通过“讨口彩”这一形式表现出来。如人们过年有吃鱼的习俗,就是想讨个“年年有余”的好彩头,期盼来年生产丰收、生活富裕;再如过年不少地方有吃汤圆的习俗,为的就是讨个“团团圆圆”的好彩头,期盼着一家老小过年团团圆圆、家庭和谐幸福……这一个个“好口彩”,不仅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生活期许,更营造了过年浓厚的喜庆氛围。

磨豆腐——盼多“福”,炖烩菜——汇大“财”,贴倒福——福“到”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好彩头”,人们过年才有了讨口彩的传统习俗。通过这一个个“好口彩”,人们不仅让传统春节历久弥新、过得有滋有味,而且将年俗文化接力传递、代代传承与发扬光大。(武辛)

来安县的“口彩”

来安县有一个颇受群众热爱的民间传统也是说唱艺术,它就是“口彩”。

所谓“口彩”,顾名思义,即口中说出的最精彩、最吉利的词语。乡下老百姓认为说“口彩”的人是“口吐莲花”。“口彩”不是俏皮话,因褒贬含义自在其中。说“口彩”人要根据“红白”之事:上梁盖屋,集市贸易,“答对辩唱”,根据家庭经济条件、个人特征来说。说过了头不行,必说而没说到的更不行,总之应该见好就收,有的放矢。据来安县文山乡白曲老艺人高志平说:“杜夕山(当地有名的老艺人)说的口彩,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每次说到‘要命三关’的地方,都有新的变化,主要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由此可见,民间口彩也是不断创新、积累而成的。据老艺人说,一篇成熟、定型、受欢迎的“口彩”,需要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形成。如果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很可能是一辈子的事。

“口彩”源于民间的“说喜话”,这些语言贯穿在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人人爱听,个个凝神。例如对婚姻以美好祝愿的“花好月圆”、“白头偕老”;寿诞之期说的“福如东海”、“松鹤延年”、“长命富贵”等都是民间通俗而又流行的祝词。这些零散的喜庆之语与具体事件相结合,再用生活这根“红线”串在一起,历代积累、提炼与传承,便成为流传于民间的“专用套话”了。之后,这些祝词为民间艺人们所加工,往往会出现一些精彩的段子,逐渐成为“民间口彩”这种形式。

说“口彩”不是一般的“见风采柳”和“见风挂牌”。实际上一篇几十句乃至几百句的口彩,不是迎“风”才能“采”出来的、“挂”出来的。高志平说:“杜夕山说‘口彩’,肚里有底货。”日积月累,才可能有说“口彩”的本钱,即便是“望风采柳”而即兴创作,也只是少量的词句。说“口彩”不一定都是民间礼俗之事,小到上房梁,大到国家兴亡,都能应口而说。大英镇民间艺人魏兆礼(已故)说的“纲鉴”近千句,从三皇五帝起,说到中国共产党解放全中国,可见其功夫之深、阅历之广。

老艺人对“口彩”的传承极为严格,继承者无几。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张口饭”难吃,不愿意传下去;二是创作艰辛,积累不易;三是难成气候,易于招致祸端,所以也被艺人们称之为另一种意义上的“绝活”。

“口彩”词是韵白体,上下句式,七字一句,极少在中途转韵换辙,但在特殊情况下也有五字句的,说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说“口彩”既无丝弦也无锣鼓伴奏,也无特殊表演,只是随机应变,一般的手势而已,全凭着“精、气、神”的支撑。数百句词,从头说到尾,面不改色心不跳,嘴皮上没有半点白沫,足见其功夫。老艺人杜夕山在说《赞喜》时,开始四平八稳,到中途和紧要部分,便半吟半白,气如长虹,快如疾风,形成高潮,百句词,一气呵成,滴水不漏。但有时也视具体情况表达感情,听众惊得张口结舌,有时被说得哈哈大笑甚至鼓掌欢呼。所以,在来安县,这种说“口彩”形式,是群众喜闻乐见的。

今摘民间“口彩”《赞喜》之一段:

一进喜房闹沙沙,我看新人满身花,头上戴的是金花,胸前挂朵牡丹花,面擦宫粉白玉花,二眉弯弯柳叶花,秀目慧眼是杏花,鼻如葱管玫瑰花,唇如小口樱桃花,耳戴坠子白银花,大红绣袄迎春花,绿绸裙子石榴花,红锦裤子是金花,一掐细腰杨柳花,裤腰带上盘龙花,裤腰夹着金钱花,怀里揣着芙蓉花,大红绣鞋配荷花,大伯叔叔来闹喜,一脚踢他仰八叉,叫他眼前冒金花,新人笑得嘴生花,明年生下胖娃娃,全家老少笑哈哈!

民间口彩《上房梁》词:

一暖东方甲乙木,主家发财又发福,二暖西方戊己金,主家是个财福星,三暖南方丙丁火,驴驼钥匙马驼锁,四暖北方壬癸水,主家是个金钱嘴。一暖暖到中梁头,代代儿孙住高楼;一暖暖到中梁腰,代代儿孙坐宝车。小木木头圆又圆,你在高山几千年,今天主家找到你,荣华富贵万万年,脚踩楼梯步步高,远望金鸡撵凤凰。

从前,说“口彩”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只是根据不同的人和事,分别在厅堂上、大院中,屋内以及场上来完成。如今,要给以这个说唱艺术新的生命,产生舞台效应,就必须大胆设想,敢于设想,这样才能产生出新的“口彩”风格来。例如《赞喜》可设计有说“口彩”人、新娘、少数的亲友,再加上唢呐锣鼓伴奏等,就可能出现如小品、活报剧那样的效果。事在人为,只要突破条条框框,定能成功。关键是编者,要掌握好的素材,要写出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创造有表演的余地,就事半功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