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密开阳庙


人们往往祈求神灵来实现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山神庙、土地庙、城隍庙、龙王庙等场所比比皆是,而以霖雨祈晴为主要功能的庙宇,全国唯有河南省新密市开山上的开阳庙。

一、祈晴庙宇 开阳庙

新密市地处中原腹地,西为嵩山东麓,北依黄河,东部、南部,溱水洧水二河萦绕,中间是西高东低的丘陵地带。祈晴庙宇开 庙的发现,再一次揭开了伏羲女娲造人、补天救世神话的面纱。

开旸山是浮戏山东延之余脉,又名三皇山、雪化山,位于新密市区西部,据说女娲在这里炼石补天,山巅炼石处地温太高,冬天雪降即融,堪称奇观。“开阳雪霁”是古密县八景之一。这里据传就是女娲炼石补天、伏羲女娲兄妹滚磨成亲的地方,周围伏羲女娲活动的遗迹十分丰富。

开旸山下建有开阳庙,内祀伏羲、女娲、炎帝、黄帝、祝融,目前留存有明清碑刻十余通。清嘉庆二十二年本《密县志·开阳庙》记载:“在开阳山下,祈晴有应。”

新密习俗,二月二龙抬头,这天的食俗是吃煎饼祭龙:在锅底或鏊子上刷层油,将面粉、蔬菜等搅拌成汁,摊煎而成柔软的圆形薄饼。汉以后的诸多画像中,伏羲女娲多为连体人首蛇身,龙蛇同体,用煎饼祭龙,实际是同祀女娲伏羲。传说中女娲将五色石炼成汁,弥补天缝,以止淫雨。民间有天圆地方的说法,鏊子和倒扣的锅底,形似天穹。人们把雨止天晴的希望寄托在女娲身上,产生了“祈晴”习俗。连日淫雨不息,到开旸庙祭祀女娲,就会雨霁日出,这就是“开 ”的由来。

开旸庙是目前所知的全国唯一的一所“祈晴”庙宇,反映了民间敬奉女娲的祈晴习俗。《论衡·顺鼓篇》有“雨不霁,祭女娲”的记载。汉以后,民间就有了“天穿节”.明杨慎《词品》记载:“宋以正月二十三为天穿节,言女娲以是日补天,俗以煎饼置屋上,名曰补天。”

在新密市,开阳庙不仅仅是女娲传说中的一个环节。在新密开旸山还有流传到今天的开旸庙古庙会。

据当地百姓传说,洪荒之世,天塌地陷,伏羲女娲二人藏在老虎口中,躲过一劫。劫后仅剩二人。女娲炼取五色石补合苍天后,老虎为媒,东西山头滚磨燃烟,天意昭着,伏羲女娲兄妹结草为扇,遮面成婚。因为生育缓慢,才抟黄土造泥人,使人类得到了繁衍,所以当地人称伏羲女娲为人根之祖。

新密市开旸山的南坡为女娲炼石补天的石渣坡,到处是燃烧后遗留的红褐石渣。山南半坡建有三皇殿,三皇殿内供奉三皇圣像,即伏羲、女娲、神农。开旸山主峰称磨磨顶,因伏羲女娲从这里滚磨而得名。山的东沟为滚磨处,群众称为磨合沟,沟底有磨盘石,有救过伏羲女娲性命的老虎石。

开旸庙建于女娲炼石补天的开旸山下,农历十月二十和春节期间有古庙会。庙会期间唱大戏,玩狮舞。特别是春节期间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狮子舞从腊月十五日开始一直延续到来年正月初十。庙会期间人们向庙内供奉的伏羲女娲、炎黄二帝进香朝拜。

开旸庙是目前所知的全国唯一的一所“祈晴”庙宇,反映了民间敬奉女娲的祈晴习俗。女娲有补天之术,当然就可以止淫雨。人们把雨止天晴的希望寄托在女娲身上,由此派生出了“祈晴”习俗。若连日淫雨,进开旸庙祭祀女娲,即可雨止天晴而日出。

二、新密伏羲女娲神话圈

新密市有许多人祖伏羲女娲早期活动留下的遗迹,现在还流传着伏羲女娲创世造人、补天救世的动人传说故事。开旸山有伏羲女娲兄妹躲避洪水的石老虎,有滚磨成亲遗留下来的磨磨顶、磨合沟地名及磨盘石;浮戏山的钟沟有女娲炼石补天遗留下来的五彩石等。

1、浮山伏羲女娲祠庙会

在新密祭祀伏羲女娲的庙会中,规模最大的当数浮山伏羲女娲祠庙会。庙会在每年春节期间,以及农历二月十八和六月初六。以二月十八规模最大,据说这天是女娲娘娘的生日。这天,来自豫东及新密临近各县市、新密各地的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朝宗进香,不少群众赶庙会就是为了乞求女娲娘娘送子。会场在浮山上绵延四华里,人数有三、四万人。庙前设两到三台大戏,乡民们谢神还愿而悬挂的灯笼也蔚为壮观。庙会上售有类似于淮阳太昊陵泥泥狗的小泥人吹哨,俗称“叫曲儿”。

浮山得名,也与洪水神话有关。传说古时候天塌地陷,洪水汪洋,第一块陆地从这里浮出了水面,越长越高,所以叫浮山。传说伏羲女娲兄妹就是在浮山上躲过了洪水,开始繁衍人类。

2、天爷洞古庙会

天爷洞位于平陌乡与超化镇交界处的灵崖山上。山下是距今有8000历史的裴李岗文化圣地-莪沟古文化遗址。从出土的文物标本测定的年代看,裴李岗文化距今约八千年,与传说中的伏羲时期历史背景相吻合。

据民间传说,居于新密市武定湖中云岩宫的轩辕黄帝在与蚩尤部落作战前,曾来到天爷洞向隐居的天皇、伏羲和女娲求教,并一举战胜了蚩尤,统一了华夏。战后天下太平,为了感谢伏羲女娲的指教之恩,黄帝下令每逢农历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为朝拜“三皇祖”的圣日。逢日他都要带领妻子嫘祖和文臣武将到天爷洞朝拜祭天,这一风俗沿袭至今。如今每年这三个节日,天爷洞将举行盛大庙会。前来天爷洞拜祭人祖的各地群众络绎不绝,香火极盛。

3、牛店补子庙附近的娘娘庙

在新密市牛店镇绥水河畔,有补国城址。补城原来的规模很大,现有的补城寨仅是它的一角。城是夯筑起来的,而夯土却与本地土质明显不同,本地土质粗而黑,而城土白而细,含碱成分大。补国灭亡以后,人们为纪念补国国君,在补城寨上修筑了补子庙,补子庙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在补城寨东南不足半公里,有一个娘娘庙村,村中有座娘娘庙,占地三亩多,有房屋30多间,祭祀人祖女娲伏羲。女娲补天的形象是,一手托钵炼石,一手持石补天。主殿伏羲女娲并肩而坐,面目慈祥地享受着人间烟火。

有学者质疑:按补城寨原有的规模,娘娘庙应是城内或城外的附属建筑。在离城这么近的地方,有这么大一个庙,庙与城是否有某种关系?也许有王国宗庙性质。如果是宗庙,补国的祖先是伏羲女娲吗?

4、浮戏山中天皇山的老奶奶庙

在新密、登封、巩义、荥阳四市交界处,有一座方圆数十平方公里的大山,人们叫做浮戏山,浮戏山中有一个山峰天皇山,山峰上有一座老奶奶庙,庙里敬的是送子奶奶--女娲氏。

传说,女娲是在这里补天的,为了帮助女娲炼石补天,伏羲变成了神龟。女娲补好了天,天不再下大雨了,可是变成大乌龟的伏羲再也没有回复人形,躯体就在原地变成了一座大山,人们叫它伏羲山。时间长叫转了音,喊成了浮戏山。

古文字中,新密市的“密”与“宓”相通,新密之“密”最初命名也是从伏羲文化而来。民俗学家、河南大学教授张振犁曾撰写《“浮戏”本是“伏羲山”,华夏文明此有源》一文。

在新密一千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如此集中地分布、保留着伏羲女娲的传说、古迹、庙会、习俗,只有一种解释,这里至少曾经是远古人类生活的区域。在淫雨洪水大灾难中,在民间产生了补天的神话传说,建庙宇起庙会,香火祭祀,流传至今,对人的饮食习俗、婚姻求子、农事生活产生了明显影响。

三、祈晴神话与传说

从了解到的祈晴习俗与传说来看,新密开阳庙是唯一有固定祭祀场所、独特祭祀目的、渊源线索清晰、年代最为久远的祈晴场所。这里列举一些其他地方祈晴的习俗、方法,供大家探源。

1、扫晴娘,扫天婆,扫天媳妇

扫晴娘是民间祈祷雨止天晴时挂在屋檐下的剪纸妇人像。

豫北扫晴娘止雨歌:

扫晴娘,扫晴娘,

三天扫晴啦,给你穿花衣裳;

三天扫不晴,扎你的光脊梁。

豫西扫天娘止雨歌:

扫天媳妇真不瓤,手拿扫帚忙又忙。

黑云疙瘩都扫去,今儿就要出太阳。

河南省西部灵宝县也有歌谣:“扫天媳妇你是神,你上东南扫块云。”

2、吊棒槌、立棒槌,棒槌打门

在河南省南阳市一带,妇女们将棒槌吊在门闩上,傍晚边晃边唱:“棒槌打滴溜,明天出日头。”

棒槌打门见河南省淮阳县。《淮阳乡村风土记》:“棒捶打门,晴天晒死人;棒捶打秋千,晴天大日头。”

立棒槌见陕西汉中、安康地区。如果收麦、收秋时阴雨不断,民妇把棒槌直立在院子当中,念着歌谣,祈祷天晴。

3、贴和尚

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有贴和尚祈晴的习俗。用黄纸铰和尚像,贴在自家院中的檐墙上。焚香念诵:“和尚和尚(‘尚',方音读chuo),把这事儿挪过,事情只要办妥,给你献白馍馍。”

4、祭祀其他神灵祈晴

龙王: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

城隍:道教奉城隍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民间在这里求雨、祈晴、禳灾。

雨师:东北民间司雨之神。民间祭祀他,主要是祈雨或祈天晴。

土地庙:俗称一方土地佑一方百姓。土地庙随处可见,土地爷土地奶奶也是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的神灵。

5、天穿节

汉以后,民间就有了“天穿节”。明扬慎《词品》载:“宋以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节,言女娲以是日补天,俗以煎饼置屋上,名曰补天。”清俞正燮《癸已存稿》又说:“天穿节,亦祝雨水屋无穿漏之意。”在陕西临潼一带,在天穿节人们将煎饼掷上房顶补天,扔到井中叫补地。

6、城门启闭,祈雨求晴

五行南方为火,北方为水。关南门开北门,可求雨。开南门关北门,以祈晴。《春秋繁露》说:“开阳而闭阴,阖水而开火。”

四、祈晴传说的文化意义

(一)史料研究证明:河洛地区的溱洧流域是裴李岗文化核心地区

《密县志》中记载“密县,古洛也。”《山海经·中次七经》的“夏代山水名物”首次提到“浮戏山”之名,现在位于嵩山东部,处于河洛地区。不少专家学者都进行过论证,认为裴李岗文化为伏羲时期文化。如周建山、史文利在《伏羲古史传说与裴李岗文化的关系问题》一文中说:“河南地区伏羲传说及其古迹的分布地域与该地区裴李岗文化的分布地域相一致。”作为裴李岗文化发祥地的新密溱洧流域,不仅密集分布着伏羲女娲文化遗迹,而且还拥有占全国五分之一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已调查清的遗址就有14处,如莪沟北岗遗址、马良沟遗址、老城东北角遗址、老城东关遗址、杨家门遗址、王嘴遗址、青石河遗址、张湾遗址、禹楼遗址、高沟遗址、平陌遗址、补国城遗址、西马庄遗址等。而莪沟北岗遗址还发掘出了全国同类遗址的考古发现中唯一的一个两人合葬墓,为一男一女,两人中间有一套石磨盘,几个陶器和三足钵,推知他可能是首领,并且以夫妻身份合葬,这使伏羲女娲氏“正姓氏、制嫁娶”的文献记载得到了考古印证。

(二)补天神话是祈晴文化产生的源头,民间习俗是神话传说的延续。

“祈晴”习俗渊源的核心女娲补天,止住淫雨。因此人们把雨止天晴的希望寄托在女娲的身上。进而发展到把祈晴的希望寄托在女性身上。从其他地域的祈晴习俗看,扫晴娘、吊棒槌、天穿节等习俗与女娲补天习俗相关,但缺乏相关的文化支持,至于贴和尚、祭城隍、龙王、土地、闭启城门,都是建立在佛教、道教的文化的基础上。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道教源于东汉初年,从时间上看,远远晚于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只能是后起发展起来的习俗。

新密开阳庙的祈晴习俗源于女娲补天神话。从了解到的资料来看,新密的女娲补天神话分布密集、传说完整、流传久远,脉络清晰。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说:“中国神话之所以仅存零星者,说者谓有二故:一者华土之民,先居黄河流域,颇乏天惠,其生也勤,故重实际而黜玄想,不更能集古传以成大文。二者孔子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用为教,不欲言鬼神,太古荒唐之说,俱为儒者所不道,故其后不特无所光大,而又有散亡。”新密市女娲补天的神话历经数千年到今,有地名可查,有庙宇可祀,有时令庙会可传,有饮食习俗可证,足以说明其强大的生命力。

(三)祈晴习俗是农业经济的特征,丘陵地区的祈晴习俗弥足珍贵。

河洛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风调雨顺,才能五谷丰登,旱涝灾害是农业生产的大敌。只有祈求神灵,来保佑农业生产。女娲能补天,也可以止淫雨。无论是新密开 庙,还是扫晴娘、吊棒槌的传说,都是以女性为主进行的祭祀活动。

新密开阳庙的奇特之处,还在于祈晴习俗产生的地域。从地理位置上看,新密地理坐标为东经113009'-113041',北纬24019'-34040',处于东亚大陆内部的豫西丘陵地区。从地势上看,西高东低,最高海拔1108.5米,最低114米。从气候上看,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雨雪较少,年均降水量658.4毫米,多集中在夏季,干旱机率十年五遇,春旱较多。民俗云:三伏天,小孩儿脸。夏季突发性的降水来去匆匆,沟壑纵横,再大的洪水也排得掉。可虑者唯有三夏时分,蚕老一时,麦熟一晌。这个时间如果季节反常,阴雨连绵,成熟的庄稼不能收割,垛在场里的庄稼碾打不成,空出来的田地下不了种,都会造成很大损害。这才是河洛地区祈晴习俗产生的根本原因。

新密开阳庙的祈晴习俗说明两点:

一,这里远古有过先民的活动,伏羲氏女娲氏曾在这里生存发展。

二,早在伏羲女娲时期,这个地区就已经率先进入农耕社会。

文献检索:

1、《密县志》清嘉庆二十二年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5月第一版。

2、《密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第一版。

3、《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论考》张振犁,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5月。

4、《溱洧民俗文化概览》郝国荣,吴金环,中原出版传媒集团,2009年8月。

5、《“补天”“造人”与“祈晴”“求子”习俗》,《中华博物》网站,程健君,2005.01.28.

6、《中国小说史略》,鲁迅。

7、《中国古代祈晴祭祀研究---兼说民俗中的“扫晴娘”》,《农业考古》2009年04期,陈俊谕。

8、《祈雨扫晴辘谈》,《农业考古》1995年第3期,陶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