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隶首任总督苗澄的故事


苗澄,字大生,直隶任县(今河北省任县)人,曾任河道总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直隶总督、四川总督等职,为清初重臣,然生卒年代及生平事迹已不可详考也。查《清史稿》,未见有苗澄传。地方志虽有苗澄传,然亦甚不周详,间或有遗漏者。其事迹多散见于《清史稿》本纪、志表及他人列传等。

考诸史料,苗澄约在明崇祯年间、清顺治年间及清康熙前半期在世。有言苗澄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被清军掳于关外者,其蒋元恒之故事乎?崇祯二年(1629)皇太极首次伐明,所到之处,均挑选品学兼优的儒生送至盛京文馆读书,遵化蒋元恒就是其中之一,后蒋元恒在顺康年间官至尚书、大学士、少保。苗澄之事,盖亦此类也。

苗澄为清朝首任直隶总督。清朝总督之设,多有变化。顺治初年,即有直隶山东河南总督,一名总督管三省。顺治十八年八月,直隶、河南、山东等十五省各设总督一人,此为直隶单设总督之始。当年十月,苗澄任直隶总督。

苗澄之父名苗而成,妻为李氏。现存有《苗澄妻李氏诰封碑》拓片。苗澄卒后或葬于北京,有《四川总督苗大生夫妻合葬墓志》石刻,见北京文物精粹大系之《石刻卷》。

苗澄博洽经史,精毛诗。弱冠补弟子员。明末流离关左,颠沛之间不废学。居辽久,知满州文语。顺治初,试多士,以苗澄才兼文武,置首选。由侍卫授兵部启心郎,与清苑人刘斗同官,俱以文学称。撰译四书进览,赐蟒玉鞍马,世家子弟咸执经问道。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直言侃侃,称真御史。

顺治十七年七月,以苗澄署河道总督,亲履河干,讲求利害,适邳城,筑遥堤,条陈两河,皆中时弊。山东巨寇作乱,一鼓摛之。顺治十八年八月,上命直隶、山东、河南等十五省各设总督一员;九月,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苗澄为左副都御史;十月,以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苗澄为直隶总督。康熙三年六月,加直隶总督苗澄兵部尚书衔。康熙五年三月,以胡拜为直隶总督;十一月,以苗澄总督四川。时巴蜀初定,整肃部伍,恩威并济,兴屯裕饷,蜀赖以安。

方志载其从四川总督任上返京后授步军统领,卒于官。

苗尚书的故事—义和巷

邢台任县城西门里,路北有一条胡同,宽有六尺,长约半里,北通多士街,名叫义和巷。

义和巷原名玉狮巷,是一条小窄胡同,宽不满三尺,因巷口立着一个大青石狮子,又名狮子口。司家住巷西,苗家住巷东,几辈的街坊老邻。到清朝顺治年间,却因为盖房闹翻了。司家扬言,苗家翻盖房往西多占一尺,苗家翻过来说,司家垒院墙,向东多垒一墙。针锋相对,剑拔弩张。司家老大是明末秀才,在县里也是出头露面的人物。但苗家二兄弟在朝为官,不免倚官仗势,打点书信进京。

苗家二兄弟名叫苗澄,字大生,博通经史,文武双全。明末流落关外,尤精满语,很受清世祖赏识,在京任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兼步军统领,俗称京城九门提督。苗澄接过家书,沉思片刻,提笔作书云: “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一墙有何妨。”原书带回。书信到家,苗家偃旗息鼓,掀房拆墙,往东让过一墙。司家见状,也推倒东墙,往西让出一尺。你退我让,让出一条近六尺宽的胡同来。从此,苗尚书捎书让墙一事,成为佳话,在任县流传开来,众口皆碑,把玉狮巷改名义和巷。

苗尚书的故事—免胭脂税

任县城北薄村,南临诋河,东入大陆泽,泽畔有双塔。双塔倒影,甚为壮观。《任县志》记载,归时大陆泽,多种莲藕,荷花盛开,名动京师。皇帝的女儿乘船游大陆泽,留恋忘返,遂在泽畔建双塔,即薄村双塔。

薄村双塔又名长生塔。相传,苗澄在朝官为尚书,娶皇太极的公主,常言说,伴君如伴虎,更何况身边又添个公主,苗澄对公主千般恩爱,常说任县城里风景如画,更有城东大陆泽,赛过杭州西湖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说得公主游兴大发。准备车马,连夜登程,回任县城观光。

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公主到任县城,“凭栏玉带河,蔡桥望晓月,西柳堤弄笛,大陆泽泛舟”。看渔民捕渔,观莲农种藕,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倒有些感受。这一天,夕阳残照。泛舟到诋河口,见有卡收税,公主奇心好动,上前打问:“你们收什么税?”官吏慌忙跪倒:“回禀公主,收胭脂税”。公主问“什么叫胭脂税?”官吏说“宫里娘娘公主们,梳洗打扮,涂脂搽粉钱”。“唉呀”!公主叫起来,“丑死了,丑死了。回去对你们官说,我不要搽胭脂,往后不要收胭脂税了”。官吏连忙称是,撤卡而去。从此,任县免去胭脂税。人们为纪念公主和苗尚书,在诋河口修起两座长生塔,因在薄村边又称薄村双塔,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