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有储量2亿立方米以上的花岗岩矿藏,石材质地精美。崇武的峰白、东园的细花、张坂的花岗、螺阳的古山红、黄塘玉昌湖青石等,或石质坚硬,经久不变,白里透红透黑,色彩斑斓莹洁,或质地精细,色泽青翠,不忌酸碱,散热快。丰富的石资源,是惠安石雕、石材行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作为一种民间工艺,惠安石雕以其繁多的种类、独特的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驰名中外。它集工艺美术与文化艺术于一体,化顽石为神奇,极富艺术之魅力。
惠安石雕,继承北派质朴粗犷的风格,又兼以南派细腻纤巧的神韵,千百年来推陈出新,独具艺术魅力。加上惠安石雕工匠聪颖能智,有非凡的艺术创造能力,使惠安石雕业不断壮大起来,成为惠安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
明代以前的惠安石雕
惠安石雕始于何时,旧志书上没有记载。但是,说惠安石雕工艺历史悠久,却确实可信。
在惠安境里,现在可以查证的石雕作品,时代最早且保存较完整的有位于螺阳盘龙山下的唐末威武节度使王潮的墓室,其石雕类涉文官、武士、马、虎、羊、华表等圆雕和莲花浮雕,是石雕刻和石建筑的艺术综合品。王潮是河南光州人,唐光启元年(885年)入闽,卒于唐乾宁四年(897年),其墓室的雕刻和建筑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唐之后,还有竣工于宋代嘉祐四年(1059年)的洛阳桥上留下的石将军;始建于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的泉州东西塔;宋建的南埔仙境石塔;元建的獭窟石塔群、后龙圭峰塔和平山寺石塔;明建的有下埭伊斯兰教墓、百奇接官亭和洛阳刘望海墓坊等。位于东岭许山头东堡村凤山之麓的明代资政大夫都察院石都御史张岳(惠安东坑人)墓,还留存了些将军、马、虎、羊、狮、华表等圆雕和双龙、兽类等浮雕的残件。
明代初年,崇武半岛一带,已出现了不少石雕作坊,足见其时石雕业已初具规模。纵观明以前的石雕作品,惠安石雕以石人、石兽为主,其艺术风格受到唐代以前中原文化的传入及宋元两代闽南的建筑风气的深刻影响,都呈质朴粗犷的风格。
值得一提的还有:经考古发现,崇武大□村有新石器晚期的石具,如果说这是惠安石雕的渊源所在,那么惠安石雕史就不止一千多年了。
清代及民国的惠安石雕
明清以来,惠安石雕工匠大多是崇武五峰村姓蒋的。蒋姓石匠得传于李姓。李姓原居青山下三李等村(今属山霞),其祖传为张悃(一说是三国时吴将,一说是五代时闽将)部下,随张悃扎寨青山并定居下来。据传,李姓居青山时最晚也在五代。五峰蒋姓始祖蒋旺(安徽寿县人)为明洪武年间江夏侯周德兴的部下,来崇武参加建城,他的第四代有一支系定居峰前村。五峰蒋姓的祖先原以修木桶为业,后代的人才跟李姓学习石雕工艺。所以,明初崇武一带已出现不少石雕作坊一说,不无道理。
惠安石雕工艺真正发达起来应在明末清初,艺术风格已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即由质朴粗犷转向精雕细琢,狮子和龙柱成了这个年代的主要石雕作品。其特点就是在工艺上注意线条流畅、结构匀称、形态逼真、神韵洋溢的美感,它在惠安石雕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南匠代表人物李周所作的福州万寿桥的石狮和福州“南郡会馆”的龙柱标志着这一时期的石雕工艺风格。
惠安石雕工艺的黄金时代是从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1908年)开始的。其时,惠安的石雕工匠开始走出惠安,本省的福州、厦门和闽南侨乡等地乃至台湾岛均有惠安工匠的许多石店和石雕作品。五峰蒋姓石雕工匠独领风骚。福州的北门、西门、东门、龙潭路、下杭路、西湖等地头均有石店,其中开设在澳门路的“蒋源成”号最为著名。厦门的角尾、海沧、浮南桥、山坡头等地也有惠安工匠开设的石店。其中,“蒋泉记”和“蒋泉益”号还分别在仰光、槟城开设分店。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人在台湾大兴建筑之风,惠安石雕工匠去台谋生的不少。台湾的石雕工场少不了五峰蒋姓工匠,所以“无蒋不成场”一说风靡台湾岛。以五峰蒋姓石雕工匠为代表的惠安石雕工艺誉满海内外,为惠安石雕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其时。崇武城隍前的一对石狮;南埔沙格宫的三对蟠龙柱;峰尾东岳庙和城关西门龙泉宫的青石龙柱;台湾龙山寺等地的人物石窗、龙柱、花鸟柱;福州于山白塔寺的两对蟠龙柱;厦门海沧保生大帝庙边石坊上雕刻的“施公案”故事;晋江陈林村的两个“四不象”;仙游城外四脚石坊内的花石堵等这些石雕名品,使省内外的庙宇和民居生色不少。这个时期的惠安石雕技艺已臻完美,就是连龙柱的雄雌之别也可击之辨声而知。
由于商埠开放,惠安工匠的石雕产品(以墓料为主)出口额增加,开拓了国外市场,同时也引进了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石材。
民国初年,惠安石雕从传统工艺和制作中新辟途径。福州“蒋源成”号的第三代传人在民国初参加南京中心陵和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等重大纪念性建筑物的石雕加工和安装工作,惠安石雕名声大振。其后,由于战乱,惠安石雕业景气不佳,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惠安石雕产品的出口基本停止,国内销路也停滞下来,石雕业的处境极端困难。崇武海口张家大院门堂的石雕作品堪称民国末期的惠安石雕的佼佼者。
建国以后的惠安石雕
全国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惠安石雕工艺获得新生。解放不久,蒋瓦水、蒋友才等人率500多名石雕工匠赴京参加人民大会堂的石雕加工安装工程;1953年,应陈嘉康先生聘请,惠安数百名石雕工匠参加历时6年的厦门集美学村鳌园的建设,工程之浩大,工艺之精湛,堪称一绝。这个时期,惠安石雕工匠陆续被国营建筑单位吸收,政治地位提高,生活安定,有的还被选送美术院校深造,因而技艺大大提高,创作了许多新作品。作品或入选北京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或入选上海华东工艺美术展览会。
1960年,由政府提倡、老艺匠蒋应连、蒋友才、张来富、王瓦金等人创办了惠安石雕厂。1961年,崇武建立五峰石雕厂,这是惠安首家石雕村镇企业。1962年,崇武又先后建立崇武石雕厂和溪底石雕厂。这样,60年代初,在洛阳和崇武初步形成了一些有一定规模的石雕厂家。60年代中后期,惠安石雕厂根据传统的“针黑白”工艺,首创了青石板影雕。由是,惠安石雕的品类日益繁多,石雕工匠的队伍迅速扩展壮大。这个时期,大的作品须用超重设备运输、安装,小的作品则可置于掌中或浮于水面,真是异彩纷呈。
“文革”期间,由于受到“左”的思潮的冲击,石雕业停滞不前,石雕工艺除了制作一些领袖像(圆雕或影雕)和语录碑块(沉雕为主)外,几乎没有什么新的发展。
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开放,外贸工作搞活,惠安石雕业与其他行业一样有了长足的发展。80年代以来,惠安又办了石雕职业高中班,每年培训一批具有文化水平,能绘画、能设计,会塑、剔、雕的青年技术工人。1986年后,又有一批经玉雕厂培训出来的青年工人,能使用玉雕小型机械雕刻小件精细石雕工艺品,这一批人才参加了石雕队伍,大大促进了石雕行业的技术力量。尔后,他们又大胆尝试,用车床加工石雕取得成功,这又是石雕工艺走向机械化的一大创举。
70年代以来,惠安石雕工匠参加国内许多著名工程的石雕加工和安装。如:北京毛主席纪念堂的四十四根大石柱(1977年),江西45米高的南昌八一起义纪念塔(1978年),井岗山纪念碑(1980年),广州20多米高的玄武塔(1982年),仙游30米高的烈士纪念碑(1984年),厦门15.7米高的郑成功像(1985年),南京雨花台纪念馆(1986年)等。近年来,惠安石雕工匠还创作了象周总理纪念馆、盐城新四军纪念馆、16.5米高的湄洲妈祖像、67米高的福州西禅寺石塔、37米高17米宽的沙县云光大佛等一大批大件新作以及石狮、龙柱、大幅连环影雕、金刚佛像、地藏王等传统作品或外商定购作品,受到海内外客户的欢迎。惠安石雕作品曾先后荣获轻工部首届工业博览会金奖和第二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等殊荣。
惠安石雕的分类
惠安石雕产品按加工工艺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建筑石雕、用具石雕、工艺石雕。
建筑石雕是对建筑用的墙石、门楹、窗框、橼柱、地铺、台阶、栏杆以及墓碑、墓料等石料进行加工的工艺,俗称“晟石”,此类工艺最为古老。明代以来直至目前,石雕墓料、地铺产品工艺愈见精细。明清两代的房屋墙石、台阶数量不多,但都要求细雕。民国以来,房屋墙石多用石料,但以粗雕为主,石白楹、窗框、石柱拱也多起来。建国以后,民间住宅的大门也基本使用石料雕晟,70年代建的住宅几乎全部使用石料。雕工也渐趋精细。80年代逐渐减少,但出现了由机械加工的石板材贴面。建材石雕历来是石雕业最主要的产品。这类产品的工艺主要是平面和线条,也有部分弧形、圆柱形及简单的装饰花纹。平面石材的表面加工有粗琢、细剁、磨光等种,规格各有不同。磨光分粗磨、半粗磨、细磨、精磨和抛光等种。线条要求垂直、棱角均匀,规格也有多种,高规格的石料,安装后吻合处要求达到近于天衣无缝的紧密程度。
用具石雕是用石材加工臼、磨、盘、桌、椅等生活用具的工艺。这种工艺介于“晟石”和艺术雕塑之间。清末以来,逐渐带有装饰观赏价值,使品种多样化。臼分有平头、碗状、瓜瓠状等种;香炉分有双耳、带座、八宝、双层高塔形等种。1960年以后出现了实用基本上以观赏价值为主的产品,最有名的是雕花镂空的花鼓椅和“四龙抢珠”圆桌面。
工艺石雕是设计和雕刻石料工艺制品的工艺,俗称“打巧”。这类工艺在明以前属质朴粗犷的北派风格,清以后结合细腻纤巧的南派神韵。建国后,产品不断创新,弛誉中外。这类工艺品按工艺的特点可分为沉、浮、圆、影四大类。沉雕,即石料经平面加工抛光后,描摹图案,然后雕镂成型。其中有一条称线雕,即吸收中国画写意、重叠、线条造型、散点透视等传统笔法,雕镂各种线条。浮雕,即在石料表面雕刻有立体感的图像。根据石面脱石深浅程度的不同,又分为浅浮雕和高浮雕。浅浮雕是单层次的雕像,内容比较单一。高浮雕是多层次造像,内容较繁复,大型纪念性建筑物的墙壁,不少有此类装饰。圆雕,即独立存在的立体模拟造型,讲究形态逼真,神情活现,石料每个面都要求进行加工。此类雕件种类很多,多数以单一石块雕塑,也有由多块石料组合而成的。影雕,即以早年的“针黑白”工艺发展创新的技艺。这种雕件以玉昌湖青石切锯成1.5厘米厚的平板作材料,先把表面磨光,再用针锋般的钎琢出大小、深浅、疏密不同的微点,使图像显示出来。这种工艺把绘画和雕刻结合,艺术和实用溶汇,是石雕向纯艺术发展的产品。此外,还有圆、浮兼具的雕件;工艺美术化的建筑贴面板材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