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江门公坑寺


公坑寺,又名天成寺,在广东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西南的乐溪村小蓬莱山上,在市区西北面,距市中心13公里,会城镇22公里。此处浓荫蔽日,怪石嶙峋,羊肠曲径,泉水淙淙,别饶幽趣,是一避暑胜地。

山中有奇花——禾雀花、无笃(地方音,指螺壳尾部)螺,世人称奇,闻名中外。此花每年清明前后开花,漫山的藤蔓上挂满了一串串的花朵,仿佛一群群黄色的小麻雀栖息于树上,栩栩如生,蔚为奇观;花朵从外形到个儿的大小,就像一只只嗷嗷待哺的小禾雀;花托似禾雀头;两旁各有一粒眼珠似的小黑点;花开四瓣,就像鸟儿的翅膀,正中的一瓣,弯弓似雀背,两侧的花瓣似雀翼,花瓣后伸部分就像尾巴。禾雀花全身呈乳白色,采摘后两、三个小时就会变成褐色,更像禾雀。如果不小心损伤了花瓣,便有像鲜血一样的红色汁液流出,世人称奇,闻名中外。另外,在寺的左侧有一巨岩,形如龙头,裂开了一个口子,就像龙头张开了巨口,人称“龙口”。泉水从龙口奔涌而出,长流不息,用来泡茶,味道甘甜。

每个地方都有传说,公坑寺也是如此,相传南宋末年,崖山战役之后,兵败的南宋兵将四处藏隐,牙顶山龙口岩曾有一位老人在这里结草庐隐居,他也是从冈州过来隐居的。他有一种为民的心理,常到附近的桐井、乐溪等乡野,为穷苦病人行医施药,济困扶危,乡里老少都很敬重他,并尊称他“阿公”。有一年,元军过来搜查,想找到南宋兵将,但“阿公”似乎有掐算之力,先行隐上草屋门,飘渺无踪,有人认为他喜欢云游四海,但却找不到他的影踪了。村人再也没有见过阿公,大家感怀阿公对地方的恩德,兴建小蓬莱寺庙,成为公坑寺,而现在还保留的塑像,怀念他的贡献。

阿公虽走,但人们总在禾雀花中找到公坑寺的故事,而且现在,在山腰建起了雄伟的“大雄宝殿”和“功德堂”,气势雄伟、唐式建筑,满目佛像在嵌刻当中。

曲径通幽,沿着羊曲小路,可见到老寺门上匾额“天成禅院”,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重修时所立。寺内殿奉弥勒佛塑像,人称笑佛。上有 “哈哈哈哈”四字匾,两旁有联云:肚大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口开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在寺的左侧,有巨岩伸出,若雏形龙首,龙头巨嘴,俗称“龙头岩”,从山中探出,嘴下是泉源,“龙口”温柔地有清泉流出,细水荡漾。这种水清凉、清澈,据说,家里有病号时,每每上山到天成禅院跪拜祷告,并两手合拢,接龙口岩流出的甘泉为药引,畅饮龙头水后,就会药到病除。“天成禅院”内外不大,但上下阶梯,环境幽静,时有佛唱之音响起,在寂静的山林中,别有一番意味。

寺外,除了龙头岩,岩侧建有倚云楼,倚山而建,楼高三层,登高远眺,看群山起伏,西江如练,景色绝佳。快到中秋节了,山虽不高,阳光却弥漫于殿前山丛,禾雀花的藤条在四周形成了围圈,和山花明媚,景致迷人,恍若迷失在仙宫禅院,犹如悟禅。

倚云楼,建于1921年,山下桐井乡有名叫梁仁轩的读书人士,少年时在家乡生活,常喜登上公坑山游玩,尤其喜爱山上遍植的奇花禾雀花,百看不厌,总觉得没有一处可以尽情观赏禾雀花的好地方,引为憾事。成年后远客南洋,在马来西亚种植橡胶,开采锡矿,经几十年惨淡经营,微有薄蓄。1921年回乡,再登公坑寺看禾雀花,情念中,拉出自己半生血汗银钞,建起此楼,以便乡亲观赏禾雀花,也是他情的寄托,也许“倚云”之意,还是对着南洋,寄托自己怀乡的情怀。

由于禾雀花每年都在清明前后为花期,这个季节,时当春夏之会,黄梅时节,山间楼前,辄几云雾缭绕,雾中看花,倍觉别饶情趣。楼建成后,梁仁轩先生心满意足,返回侨居地,至今末归。乡人登临此楼,对梁仁轩先生的无私奉献,有一种缅怀之意,看花花开,也学会了肃然起敬。观音岩,阿公亭等景致,也随之而行,青藤绿树中,略有花影在山风中荡漾;怪石嶙峋中,也有不少年代的岩石刻痕犹存;一侧的羊肠曲径至上,泉水潺潺,石间有声,在林中清晰地像听音乐,“窗外月明留客语,台边云影搁钟声”,是一个避暑消闲好去处。如果沿着山间小径上山,还可以到牙顶石,望江亭。

当然,公坑寺最为奇特的还是禾雀花,已经然所有游者痴迷。在《新会县志》,古时诗还称“麻雀花”:“生于棠下公坑天成寺,藤本植物,因花酷似麻雀,翅足皆具,故名麻雀花”。但后来,经过时间的恍惚,每年清明前后开花,因花形肖似禾雀,花有四瓣,近看朵朵头,眼,嘴,翼,尾,和雀一样栩栩如生,浓密花盛开时,如振翅欲飞;含苞者则昂颈,如雏鸟叽叽待哺,灵性十足,在风中好像有些笑声,让人看了也趣味盎然,随即说成“禾雀花”,更有雅致。禾雀花花期较短,漫山的藤蔓上挂满了一串串的花朵,仿佛一群群黄色的小禾雀,密密麻麻的拥挤于藤上,栩栩如生,蔚为奇观;花托似禾雀头,两旁各有一粒眼珠似的小黑点。甚至有漂亮的小女孩想折下花蕾,戴在发间,大人也会制止,不忍心地看见红色汁液流出,如禾雀花流出的眼泪……

“天成古寺,地出奇花“,其实也有故事的,从前这一带乡村沃土,年年禾稻丰实,人民耕读渔樵,过着幸福的生活。有一年,不知从何处突然飞来成千上万的禾雀,啄食禾稻,糟蹋庄稼,农民苦不堪言。这年禾稻将熟,禾雀肆虐,驱赶不去。农民们正束手无策之际,神仙铁拐李云游到此,悯念生民疾苦,遂以仙法用山藤困禁禾雀于此山之上,只许禾雀于每年清明前后放出觅食,因此禾雀花便只能在每年4月初开放。如今“公坑雀花”已被誉为江门五邑的一朵奇葩,是灵,也是景,让人们留恋不已。

禾雀花还可在新会的圭峰山看到,另外广东清远牛鱼嘴生态风景区、从化石门大岭山、清远清新县的古龙峡、花都王子山等地,据说都有生长。但公坑寺的禾雀花却是“独媚”的公坑花,山林中沿袭的美景,也很张扬,相信谁都想娶这“美女”。

清光绪年间,新会棠下桐井乡,安溪村秀才陆宗宣,和几个学友看到此景,激动万分,随从背篓中取出纸笔,要大家一起用诗表情,陆宗宣也压抑不住心中的“花痴”,不惜挥毫为公坑禾雀花“歌功颂德”:

公坑寺

是花是鸟总怡情,植物偏加动物名。

异日群芳重作谱,新翻花样到天成。

自羽蹁跹似逸禽,迎风欲活古藤荫。

怪他倦鸟归来晚,错认同群误入林。

尘网重重遍大千,剧怜燕雀昧机先。

飞鸣毕竟嫌多事,合结出僧世外缘。

皎皎风姿不染尘,梅花为质雪为神。

杜鹃虽好终非类,除却黄筌孰写真。

禾雀花、煎秾虾、无笃螺和水黄鶯合称公坑寺“四绝”。除了禾雀花外,其余都是小蓬莱的奇生动物,水黄鶯是一种黄色山蟛蜞,而无笃螺、煎秾虾却颇有来历。“笃”为当地方言,指螺壳尾部,也是说山涧中的山坑螺没有尾巴,令人称奇。一般的田螺都是尖尾的,唯独生长在小蓬莱的山涧田螺是齐尾的,就像被人把螺尾切去一样;一般的虾都是呈透明的,两边虾壳颜色一致,而这里的山湾游虾,一边呈浅色,一边呈深色,犹如被煎过一样,也是一奇。

传说,有一天公坑寺的大师下山去了,因为寺中清贫寡欲,一班小和尚苦不堪言,于是欢呼着,想趁机开开荤,在饥肠辘辘时,便到水渠中捉了虾、捕了田螺。大家菜刀、砧板一窝蜂上,把田螺切去螺尾,还有和尚生火煎虾,刚好煎了一半,就听到大师的声音传来,小和尚们吓得匆忙熄火,赶紧把螺、虾从小门倒回山沟。大师鼻中有香味传来,羞愧之余,“阿弥陀佛”一声,看到师徒们犯了杀生之戒,连忙到佛堂念诵佛经,希望佛祖免此枉生枉死的一灾。说也奇怪,那虾、螺居然“翻生”复活了,可惜被切去的螺笃不能复合,而煎“秾”的虾壳,再也不能恢复原来的颜色了。这就是公坑寺“无笃螺”、“煎秾虾”的来历,而大师手下的徒儿们,从此谨守戒律,再不敢枉动杀念了。

在山沟水道中,现在已经找不到无笃螺、煎秾虾了,自由树叶飘忽,时有游鱼闲逛,也许这些公坑寺的奇珍,也是一种怀念了!

相信公坑寺不仅仅是禾雀花的世界,也有人性的功德光彩和佛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