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忻城丧葬习俗


病人在弥留之际,子女将其从床上移到地面草席上睡,以示死后不背床架到阴间。病人死后,孝男孝女给死者浴尸,用湿毛巾象征性地在死者胸、背各擦三次,然后把死者眼皮合上,以示死得瞑目。

浴尸毕则穿好新置衣裤鞋袜,将遗体脚朝大门,以示阴魂方便出门,然后盖上被单,落下蚊帐,不让猫狗跳过遗体之上。这时,孝男孝女身穿孝服,头裹白巾,脚穿草鞋,手腕分男左女右圈上白线,守候在遗体旁。另派人持公鸡一只,酒一瓶,香蜡、钱纸少许,前往舅家报丧,俗口“报祖”。舅家见到“报祖”,相邀族中亲人前来吊丧。吊丧人到来时,孝男孝女跪在门前痛哭“迎祖”。

灵柩置于厅堂中央。人殓前,先在棺内铺上几层东江纸和白布,然后在舅父(或舅家人)监督下盛殓(若舅父未到而入殓,则不许钉棺盖、免得舅父怪罪)。盛殓时,在死者手里、口中各放一枚硬币,如果年青人先于父母死亡,要带孝人殓,以示对父母尽孝道。盛殓后,在死者身上盖几层白布(一定要单数)和数件死者生前喜爱之物,始可钉上棺盖。钉棺前,孝男孝女跪拜嚎啕大哭,表示与亲人诀别。

灵堂设于厅堂正中,大门与棺木之间,隔帷幕,在灵柩前安一张方桌,上置牌位和祭品,桌下燃一盏常明灯。孝男孝女于帷幕后守灵。

道场和吊唁丧家请来几个道公念经画符,超度亡灵,使其“跨过奈河桥,到达阴间极乐世界”。道场开始时,孝男孝女哭声凄厉。这道场有做一日一夜的,也有做二日三夜的。

道场开后,吊唁宾客陆续到来,俗称“上香”,见过孝男孝女,以示慰问之后,便到灵位前烧三柱香,然后行三拜跪,三叩首之礼,以示悼念。吊唁者当中,往往以长女婿的地位为最高,让他宣读祭文,二女婿、三女婿均无此权利。

出殡和安葬道场往往做到出殡下葬的吉日良辰。出殡时,由道公念经舞剑,鸣锣开道,为死者照亮“冥路”。长女手持火把(有的点灯),长女婿扛一柄鱼罾,行于灵柩前头。到坟山后,以网朝墓穴里捞一把,以示已将鬼一网打尽,岳父岳母亡灵可以安居。然后另择小道返回。灵柩和送丧队伍徐行于后,哭声凄切,催人泪下。灵柩入穴前,先在穴内烧香,鸣放鞭炮。送葬的每人往穴内丢一抓泥,表示请死者安息。灵枢入穴后,孝男孝女背向墓前,由道公念经舞剑,一边撒出五谷和钱币,孝男孝女谁接得多,就预示着谁就多发财。然后由死者之长子先在灵柩上撒泥三抓,后由他人掩土垒坟。壮族习惯垒圆墓,汉人习惯垒长墓。

下葬后三天内,孝男要在每天傍晚给死者点火照亮归途。第一晚到坟边烧一把,第二晚到半路烧一把,第三晚在村头烧一把。这时孝婿就送来一个灵宫。此宫以竹木为架,五彩纸裱糊,楼层或七、或九、大门对联云:“逍遥金树下,快乐宝台中”。横眉云:“报我劬劳”。孝男孝女除了在灵位前铺矮床守灵36天外,每餐饭前必须饭菜摆供,然后进食。这期间不脱孝服,忌行房事,不剃发,不坐高凳,不上街走村,停止一切社交活动。满36天,便又请来道公,施法念经,请女儿女婿等来“剃头”,举行焚化灵宫仪式。此后三年内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和七月初一给死者做“初一”(也有的第一年做“初一”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别做“初二”、“初三”)。未满六个“初一”家中忌办红事。

受刀枪击杀或缢死溺死者,谓之“死伤”。这等死人,要在村外搭棚停柩,请来道公为死者“解难”,谓上“刀山”,下“火海”。实则烧木炭,取火烧刀,道公踏刀而过,以显神灵。经过此仪式后,表明死者阴魂清白,与其他恶鬼殊类,可回家上“香火堂”了。否则死者阴魂不能升天,被打入阴曹地府,永世不得翻身。

地方习惯下葬三年,若见土坟凹陷,便择吉日吉时将遗骨捡起,以纱纸擦拭干净,装入瓦镡,俗称“金镡”,第二次葬下亦请风水先生另寻坟山,确定墓穴,墓前立碑,墓顶插上白幡,再祭,仪式才算完成。自此以后,年年清明寒食,儿孙祭扫。

如系难产死亡者俗谓“死六甲”,尚未满三十六周岁则不祭祀,亦不捡“金骨”另葬,并永世不扫墓。

解放后,丧事简办,迷信活动被废弃。孝男孝女送花圈,戴黑纱,挂白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守孝习俗亦从简,惟扫墓习俗无多大改变。机关干部在柳在邕亡故者,则实行火化。但进入八十年代后,农村每遇有死人,道公、师公又有所活动,道场锣鼓时有所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