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装裹
装裹(给死者穿衣)又称装老。旧社会人们为自己的后事准备得较早。一般过了五十岁,就开始为自己准备棺木和装老衣。对久治不愈的病人,家人便要为其准备好寿衣棺木。如人一旦死后,衣服棺材不齐全,而要将尸体摆在床上,不能装裹,这便是子孙的不孝。
人一死(俗称放寿),便请一位年纪在四十岁以上,有见识、胆子大的女人为死者装裹。如死者是母亲,便由女儿、女媳为其擦洗尸体;如果是父亲,便由儿子或叔侄为其擦洗身体,然后协助装裹的人给死者穿衣。
给死者穿的衣服叫寿衣,又称装老衣。一般给死者穿七件寿衣,即上四件下三件,也有穿十三件的,但只能穿单数,不能穿双数。寿衣一般为黑色,缝制得比较宽大。如果死者其父母或叔叔伯伯尚健在,则要在死者头上戴一顶孝帽,或者是缠一条白色的毛巾,这称之谓带反孝。也就是死者给生者带孝。
汉族实行仰身直肢葬。装裹时要把死者的双手用黑线缠在胸前,用黑线缠住两脚,让脚尖朝天,再在死者的裤裆里塞一件旧衣服,以防死者便门里渗出秽物。
在装裹的同时,孝子要跪在死者身边烧纸钱,这又叫烧“落气钱”,因死者才赴阴间,人地两生,一些孤魂野鬼定会来纠缠,落气钱就是用来贿赂这些孤魂野鬼的。
二、修尸
停尸又叫停丧,就是把尸体安放在一个特定的场所。常德人不设专门的停尸床,但大户人家安放尸体都布有灵床,灵床没有固定的模式,农户人家一般用门板或者木板,然后将尸体停放在堂屋里。木板上先要铺垫一张床单,还要做一个小巧的尸枕,尸枕一般用黑色的布料做成一个三角形样,有的大户人家用丝绸做一个凹字形尸枕,将头枕在四形中央,但头不可以垫得太高,说是死者的眼睛不能看见自己的脚尖。死者的脸上要盖一张黄土纸。近年考古发现,清代人还在纸上剪有各样图案。并始终盖在死者脸上。清末民初后,盖脸纸便是一般黄纸,在入殓时要将盖脸纸揭掉,还要用青线串七个粑粑放在死者手里。这粑粑又称之为“打狗粑”,说是人死亡后由“无常”押往阴曹地府,一路上不仅鬼怪甚多,而且恶狗成群,这串打狗粑就是用来打狗的。
如果是长年患病者,病体一旦沉重,或是处于半昏迷状态,家人就要把病人床上的蚊帐取掉,或是推向床后,这叫做“下帐子”。说是帐子在阴间就成了网丝城,如果死时不取下帐子,死在网丝城,赴阴曹地府时就会迷失路径。
点长明灯,停尸完毕,要在死者脚下点一盏油灯,说是死者才奔地府,一路上天昏地暗,那盏油灯是为他照路的。这盏灯要到出殡时才能熄灭,名曰:长明灯。
三、随葬品
葬丧习俗逐步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随葬品出现。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两万多年以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葬地就有随葬品。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灵魂不灭的观念在丧俗中表现得更为强烈和复杂了,君主及其王室活在世上安享尊荣,死后也希望在灵魂的世界里继续过同样的生活,商、周、秦、汉时出现的大量殉人,殉兽现象可谓登峰造极。其后的葬丧习俗虽有重大变革,但随葬品的传承—直到解放前夕。
临澧县文物管理所在1993-1994 年,对县内十多座明清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绝大多数墓葬都有随葬品。随葬品的种类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日常用品如梳、鼻烟壶之类;二是装饰物,如玉佩、戒指、玉镯香袋之类。还有的东西既不是日常用品,又不是佩饰,如“子孙纣”,子孙纣是选用青色线,按死者享年,一岁一根,束紧后挂在死者的上衣襟边。子孙纣的用途并无定论,多说是望死者保佑后人不断根脉的。
四、开路
开路是道士为亡者作法事的第一个程式。停尸完毕后,孝子要兵分两路:一路是报丧。报丧也就向亲朋好友通知某某已经亡故,让他们前来吊祭;二路是去请道土。道士一般为九到十人,其中有一名坛主,负责召集与组织,坛主得到通知,立即通知邻近的道友于某日某时赶往某家做道场。这些道士都是业余的职业,但有条不成文的规矩,不论家里农活再忙,也要暂且放下,按时赶到丧家。
道士进了丧家,首先要作些准备,如布置灵堂,在堂上张挂大小菩萨,有的道士开始根据丧家提供的情况写孝单、扎灵位、给五方六神折神封,神封上写有天上各路菩萨,阴间各路阎王的名号,以备在开路时烧给上述菩萨阎王。一应就绪,便开格打起鼓。响锣,开路这场法事才正式开始。开路的意思是告诉各路神仙、阎君,某某阳寿已尽,现已前往地府,请各路神仙、阎王放行。
五、请水
入殓前,道主要去屋外取一些清水回来,又称“请水”,请水之前,道士要身着道袍(又称法衣),手挚灵幡,锣鼓响器一路鸣奏,来到离屋不远的池塘或溪间,带领众孝子烧香叩首,请水神发大慈大悲献一点神水,为亡者洗涤罪孽。
神水取回来后,由一道士领众孝子在屋内驱邪。道士手拿一枝树枝,蘸着取回来的水满屋挥洒。然后又在死者尸体上从头到脚的洒一些水,口中念念有词,意在驱除死者的罪孽。
六、绕棺
绕棺又叫打绕棺,敲敲打打煞是热闹。绕棺是为亡者作法事的又一场重头戏,其式是道士手挚灵幡、木渔,领众道士和几位孝子,围绕棺材,一道士手敲木渔,口唱道歌,其它道士和之。每绕到菩萨前道士要领众孝子下跪磕头。道歌之内容,均是亡者在生之时所犯下的九九八十一条罪孽,请求上天饶恕。据说绕棺时要围绕棺木走八十一遭,孝子也要磕八十一个头,以代亡人受过谢罪。道歌内容凄缓,唱声悠扬。绕棺原本为僧人颂经所为,后来佛道掺合,这一法事就被道士窃用。
七、破盆
破盆又称破血盆。破盆是在出殡的头天晚上举行。破盆只为已婚已育的女人做这法事。事先由花儿匠扎一纸盒,盒内立一纸鹤,在室外设一祭坛,把纸盒放于祭坛之下,祭坛上摆放着几张小型菩萨像和亡者灵位。祭坛四周围上幡帐,燃起香蜡。这时众道士在祭坛边敲锣击鼓,一道士手挚灵幡,跪在地上,率众孝子围绕跪拜唱道歌,道歌的大意是历数亡者生前所经历的苦难,唱一句爬一步,其它道士和之。众孝子手拿一根香,待这根香燃尽,这场法事也差不多结束了。这场法事是最累人的,有的孝子经过这场法事后会精疲力尽。真是有苦难言。
八、办享经
办享经又叫做劝亡人。事先要在灵桌上摆放三荤三素,再摆三个碗、三个酒杯,每个碗上放一只筷子。一切置办停当后,道士开始作法事,只由一道士手敲木渔,其它乐器不用。这是一场谢三仙、招三魂、安三鬼的仪式,也是请死者吃第一餐饭,道士微闭双目,急敲木渔口中念念有词,旁人不知所云。
九、入殓
入殓又叫做封殓。入殓是所有亲人向死者作最后告别。因此,要等远来吊丧的亲人来后才能进行封殓。封殓后不能再开棺。旧时多实行土葬,大都备有棺材。入殓前先由道士作一通法事,然后由各位孝子围在棺材边,死者的儿子要对着死者的脸哈三口热气,然后再次为死者整容,将原缠在死者手、脚上的青线除去,在死者脚下放一些瓦片,意指先人已登天西去,还有的把死者的旧衣服用剪刀剪去袖子,只留前后的衣襟,塞进尸体的两边,以防出殡时尸体翻动。所进行的这一切都由一位至亲老者指挥。如果死者是男性,入殓应由其兄弟或叔伯兄弟办理;如果死者是女性,则由其姐妹或表姐妹办理。
入殓时亲人不得伏在棺材上哭泣,以免泪水落在尸体上,说这样对死去的人不利。棺内整理完毕,将棺盖盖上,然后用铁判钉将棺材钉住。这种铁钉又称“子孙判”共七支,椅底钉三支,棺盖钉四支,不可多钉也不可少钉。然后由人将糯米煮成粥糊,调石膏粉,封好棺体与棺盖的缝。这又称为封子口。封好子口后刷一层黑漆,再在漆上糊一层皮纸,人殓仪式便算完成,这时众亲友便在棺旁大放悲声。
十、解结
旧时,人们不仅相信人死后其灵魂不灭,并可以转世。但如果罪孽深重,就要下十八层地狱,永不得超脱。因此,生者要替亡者受过以解除亡者的罪孽。解结之意即在于此。
首先,道士要历数死者在生之时养儿育女的艰辛,以激发对亡者的无比思念,而后又要历数亡者生前所犯下的罪过,这些罪过都要子孙承受,以报其养育之恩。
解结这一法事也在出殡头晚进行。这时,满堂儿孙都要跪于堂前,脆的顺序又有主孝与副孝、内亲与外戚之分,主孝是指儿、孙;副孝指侄、媳;内亲是指与亡者同姓的人,外亲自然是指其它姓氏的人。
解结的形式是道士手持一杆无花的秤,一边唱悲凄凄的这歌,一边将一张张纸钱挂在秤构上,依次将纸钱递给孝子,孝子取下纸钱后再把真钱放进秤盘子里,这样,这些钱全部由道土收归己有。少时收几十,多时收几百不等。解结这一法事虽是迷信,但道士所唱的道歌,可是劝人向善的。
十一、出殡
出殡是把棺木送往选好的墓地。旧时出殡极为隆重,官宦人家互相攀比,大户富主相互仿效,只是各自形式有所区别。出殡的程序大体是辞灵、出小葬、出大葬、路祭、下土等。
一是选好基地。选墓地是在出殡前一天或是前几天进行。有的甚至在生时便请“阴阳先生”选看风水,选好墓地。选墓地是孝子和阴阳先生或者是道士去选。大多的墓地选在祖坟旁,夫妻可以并排葬,男左女右;子孙可以葬在父母坟墓的前后,称之日“抱子葬”和“背子葬”;产难死(女人在生孩子时死)和凶死的人不得“归祖”,即进入祖坟。阴阳先生看风水墓地时要用罗盘。按阴阳八卦之说选择风水宝地,阴阳是一种迷信职业,其实,墓地的好坏只要向阳背风干燥即可。
二是扎岁球。岁球是出殡时用竹竿举着的一种纸扎的圆形花朵,死者多少岁就扎多少朵,一串一串非常好看。
三是请龙杠。龙杠又称“太平床”,旧时人死后出殡有四人抬、八人抬、十六人抬、三十六人抬的。太平床一般要十六人抬。出殡的头一天,孝子要去请龙杠,抬丧(抬棺材的)又叫“扶重的人”可以由龙杠老板组织,也可以死者家里去请,孝子来取龙杠时,龙杠老板必须来死者家一趟,约好出殡的具体时间及龙杠的租金。并在死者家里吃一顿饭。第二天出殡前扶重的人必须按时到齐,吃饭喝酒,每人一条毛巾、一包烟、一双鞋,有的有钱的户主还可以给红包。
出殡的日期必须先由道士算定,如果亡者逢凶煞,不能人土,还要将棺材放在家里等可以安葬了才能人土。合口、新安一带的人死后,如果是日期不遇,还须将棺材抬到墓地边放着,四周用砖垒起,有时要待两三年后才能深葬。
出殡前道士要进行辞灵,辞灵是标志一场法事已经完毕,向菩萨和亡者灵魂告别,之后将悬挂在灵堂上的菩萨帐幡全部降掉,作好出殡的准备。
出小葬 出小葬是将棺材从屋内抬在屋外的太平床上,由出殡扶重的人扎龙杠。扎龙杠就是用绳索将棺材紧紧捆住。棺材出屋时,由八个人抬出,抬的人还在棺材上拍一掌,呐一声喊,以避邪气。 棺材一出屋,众孝子要齐齐跪在棺材前。
出大葬 出大葬是抬棺材上路。这时棺材上放了一个大大的形似小轿的笼子,名叫棺罩。由一名主孝子或者孝孙坐在里面,又叫做坐棺罩。一直坐到墓地才能出来。
出殡时队伍必须前后有序。最前一人是一名祭路的。祭路的先要准备一只公鸡,一把刀,当棺材抬起时,把鸡头砍掉,这又叫“开路”。道士还要摔火罐。用一个土罐,罐子里烧一些纸钱,当棺材抬起时,摔碎在地。其意也是驱邪。
在出殡路上祭路的走在最前面,手里提一个装有大米和纸钱的竹篮子。走一段丢一张纸钱,名曰丢“买路钱”。
走在祭路后面的是一名举灵幡的道士,随后是举岁球的,再后面就是抱灵牌的孝子,孝子后面便是龙床。出嫁的女儿、女婿只能走在棺材后面,这叫送葬。住在出殡路两边的人家见出殡的经过,要在门前或者路边烧一堆火,以避邪气;有些与死者家有某些关系的,还可以放一串鞭炮,以送亡者。
“下土” 棺材到了墓地,先由下土的阴阳先生或者道士指挥孝子在选好的墓坑处挖三锄土。孝子先跪在地上,然后举锄挖三下,挖完后将锄头丢在自己背后。挖出的三块士要放在坟头上。
墓坑挖好后,阴阳先生或者是道土要用大米在墓坑内写富贵等字,然后唱下土歌,边唱边抛撒大米,祝子孙兴旺、事业发达。跪在墓坑前的孝子要扯开衣襟接撤来的大米,接得越多越吉利。
“回灵” 下完土,将棺材放人墓坑,这时可由一孝子将亡者灵位捧回家,道士们也敲锣打鼓随孝子回家,将灵供在堂屋里,这又叫回灵。当天晚上孝子要给墓地送亮,就是在死者坟头点一盏油灯。还要用稻草扎成一个长长的草把,围着坟烧,以防孤魂野鬼来侵拢。
十二、“五七”
旧丧俗吊唁仪式中有祭七的习俗。按农历推,如果人死时七七四十九日内不逢初七、十七、二十七的日子,那么说明死者罪孽深重,子孙要代为受过,讨米三日,又叫讨孝米。孝子讨孝米时,全身披麻带孝,手拿讨米袋,每到一家便跪在地上,请人家给孝米,这天主人家也特别慷慨,一般都给个一升半升的。
五七是一个重要祭日,五七也就是死者从死时起五七三十五天祭日。这一祭奠俗事起源较早。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秦可卿死后的“五七”便有详尽描述:“那座佛僧正开方破狱,传灯照亡,参阎君、拘郁鬼,延请地藏王,开金桥、引幢幡,那道士们正伏地申章表,朝三清,叩玉帝;禅借行香,放焰口,拜水忏又有二十众青年尼僧,搭绣衣,吸红鞋,在灵前接弓赌咒,十分热闹……”
近年的“五七”虽不及旧时热闹派场,但也十分好看的。这日,众孝子要再聚一起,请道士超度亡灵,颂忏亡者罪孽。还要为亡者烧“灵屋”。灵屋是花儿匠扎的,根据主人要求,有繁有简,到了下午,要在屋前放一些草,在稻草上放上一扎一扎的纸钱,再把灵屋放在纸钱上,点火之前道士还要作法颂经,之后道士拖一把竹扫帚,围灵屋走一圈,然后点火烧掉。旧时还有为亡者做周年的,但随着葬丧习俗的改革,这些俗事正逐步淡化,随着社会的进步终将有一天,这些俗事将全部成为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