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涟源杨家滩湘军名将故居群


杨市俗称杨家滩,杨家滩是湘军起源之地,出现了一大批湘军将领,太平天国被镇压之后,湘乡县开始编修县志,为出自杨家滩的58名湘军将领作传,将他们一生的丰功伟绩载入了史册。而这58名湘军名将,为晚清历史的延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今天的杨家滩,作为湘军的起源地已是家喻户晓。在这里保存下来的湘军名将故居,至今仍有十余座,他们规模庞大,气势恢宏,是非常宝贵的不能再生文化建筑遗产。

在涟源杨市镇的孙水河畔,有一个湘军将领故居群——老刘家、存厚堂、存养堂、师存堂、余庆堂……

湘军名将故居群里刘姓祖居地的老刘家、刘连捷的德厚堂、刘岳昕的光远堂、刘连捷之子的师善堂、刘连捷亲家红顶商人彭胜安的云桂堂,李续宾、李续宜两兄弟的锡三堂,刘连捷的德厚堂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虽然历史的风雨将它们的铅华洗尽,甚至也将它们的里面淘空,现在住的都是寻常人家,但它们“骨架”仍存。透过“骨架”,我们可以揣摩出它们当年的格局、气势和华彩;如果与当地文史专家“乱弹”,还会透过时间隧道,明了许多令人拍案惊奇的“内幕”,产生一些与“传统”或“新创”观点相悖的想法来。

“湘军将领故里”历史学家李藻华在《杨市镇史记》中如是说:“杨家滩是湘军将领的故里。”“湘军崛起,是近代杨家滩大盛的里程碑。在咸丰、同治间20余年,杨家滩绅民跟随曾国藩驰骋沙场,威树功名,数以百计……”

李藻华说得不虚!湘军,是湖南近代史上,甚至中国近代史上一支奇特的军队。“选士人,领山农”,在曾国藩的建军思想主宰下,一群乡土书生,领着一群农民,既不列政府编制之内,又没有政府的粮饷供应,可就是他们却替代了清廷的正规军——绿营和旗防营,镇压了纵横东南各省的太平军,攻下了天京(今南京),让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画上句号。

最早的湘军就诞生在杨家滩。当然,当时的杨家滩地区是以杨市镇为中心、范围10公里左右的地方,包括现在的荷塘、金石、斗笠山、枫坪。太平军进攻湖南时,罗泽南恰好在这一带做教书先生。1852年清廷倡办团练号令传来,罗泽南以在籍生员的身份,率领徒子徒孙们干了起来。而此时,曾国藩尚在离这里几十公里的老家荷叶塘为母亲守丧,还在为“出山”还是“续守”、“建一支什么样的军队”费尽心思。第二年,想清白了的曾国藩赴长沙就任团练大臣,随调罗泽南所部湘勇1080人前往“束伍练技”,组成左、中、右三营。“这是湘勇第一次从戎,也是湘军第一支部队”。罗泽南自此率领自己的“弟子兵”,随曾国藩走上了镇压太平军的战场,转战赣、鄂、湘三省,经历“大小二百余战,克城二十”,官至道员(加按察使衔),直至1856年战死在规复武昌战役中。因此,罗泽南有“湘军之母”的称誉。就连曾国藩后来也承认:“湘军之兴,威震海内,创之者罗忠节公。”

与历史上所有的人才现象一样,“源头”总是人才最多的。太平天国被镇压后,老湘乡县修志,为杨家滩58名湘军将领作传,其中李家将34人、刘家将9人、萧家将3人、毛家将10人。遍地都是“堂”。“堂”本意是高大的正屋;另一个含义是同一个祖父的亲属关系,如“某某堂”。在建筑结构上,“堂”是传统式结构的家族大堂,有个三进五进的,内有住房数十间至百余间,四方以高墙相围,一扇槽门总管出进,是封闭式载体。

湘军将领建“堂”,两种含义都有,衣锦还乡自然当住华堂,有了出息当然要光宗耀祖。到同治三年,湘军攻陷天京,镇压太平军的战事进入尾声。湘军官兵们带着“战利品”回到故乡买田、建房。据说,湘乡境内的田买光了,就向宝庆、衡阳扩展……大兴土木,另立门户,整个老湘乡境内上里、中里简直成了建筑工场,一个个冠名“某某堂”的居宅在这片土地上兴起。

“李家将”故乡在杨家滩地区的桥头。李氏六代族裔从戎,以续宾、续宜兄弟为统领组合一支家族军,成为曾国藩、曾国荃属下的劲旅。这支“李家军”转战大江南北,历600余战,陷40余城,屡立奇功。也就出了巡抚等高级文武大员14个,另有30多个中下级文武官员。他们解甲归还故里后,修建了大型族居区,报本堂、嘉厚堂、武陵第、青香屋等几十个堂布局在祖宗祠四周。

“刘家将”的故乡在杨市。刘氏家族三代中许多人加入了最早的湘军——罗泽南部队,虽然没有“李家将”那么人多,后来却出了一名总督。他们在杨市方圆三五华里地域,先后修建了大型居室下老刘家、务本堂、德厚堂、兰香吐秀等几十个堂,时人称为“刘家大本营”。此外,还有“萧家将”在“三溪”、“毛家将”在快溪、“周家将”在金盆,都建起了片片堂屋。

据史志专家调查,目前仍能找到有名称的堂屋148栋。湘军将领们在这片土地上到底建了多少堂屋,很难准确统计。

“老刘家”的演变在孙水河北、杨市镇西门外,有一个统式大堂——“老刘家”。这里是湘军“刘家将”的老堂屋。“刘家将”尚在耕读或行商之时,就住在其中。“老刘家”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分区分期建筑,断续近百年,至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竣工,占地二三十亩。

堂屋坐北朝南,前有涟水河蜿蜒东下,远有龙山对峙,后有闹市复兴街,四周高墙相围。入得正门进入正堂。正堂两侧,右有“东壁门”,左有“西园门”。内有先祖厅堂四个,主堂“光裕堂”,分堂有“怡怡堂”,“六吉堂”、“神武堂”。内有住房200多间,另有粮仓等公房。

“老刘家”以住房多,门槛多,天井多,拐弯多而著称于境内。仅天井就有两说,据一说有48个,又一说72个,小的三五平方米,大的约百余平方米,这些天井具有采光、通风、排水功能。天井阶基是通道走廊,上有屋檐相盖,行人可晴不怕晒,雨不湿鞋,又能保持冬暖夏凉的气温。较大的门槛有六七十个,纵横交错把堂屋连成一个整体。外人入内很容易迷失方向,真所谓进门容易出门难。清朝中期以后,这里走出了湘军将领连捷、腾鸿、腾鹤和岳昭、岳旸、岳昀等,它的名楣也就光大了。尽管刘家显贵们大都从中搬出,另建豪华堂屋,但“树从蔸下起”,这里的正门上方高悬起巨幅竖式门匾“大夫第”,红底金边、闪耀夺目。

三钖堂的传奇

金盆三钖堂的主人是周世宽,故事颇为传奇。金盆在杨家滩之东的大田垅之中,涟水绕村东南,龙山耸立前方,风光旖旎。金盆似盆,四周圆而高,中间低而平——有五口水塘。周氏家族在五塘四周建起了三钖堂等6座堂屋。打下天京后,做了湖南提督(一省最高军事长官,类似现在的省军区司令员)的周宽实,人称“屙屎提督”,说他傻人有傻福。守九江时,他因为拉肚子,半夜起来“轻松”,没想到一脚将大炮的拉线绊动,“轰隆”一声,炮弹发射出去。没想到,歪打正着,太平军当夜偷袭,已经摸到了大炮射程之内,被这一炮炸翻了好几个。于是,以为湘军早有准备,也就一退了之。

第二天早上,统领李续宾发怒,追问谁敢擅自发炮?周宽实回答道:“我起来屙屎,发现太平军偷袭,来不及报告就发炮报警。没想到他们跑了!”而检验的结果说明他的话并不完全虚妄。他也就立了一功。后来,周宽实因战功赫赫而当上了提督,接着又演绎出一个“娶妻”传奇。

周从军之前,家里贫穷,农闲之际以抓泥鳅贴补家用。一次从一个大户人家经过,恰好这家女孩从楼上倒洗脚水,没注意将周淋得如落汤鸡。周说,你得把我的衣服洗净晾干;女孩说,你找你堂客去;周说,你做我的堂客;女孩生气地骂道,你翻个斤斗、重新投胎再来。周宽实做了提督后,访得女孩还未出嫁,便派人上门提亲。女家自然没有不允之理。在洞房花烛之夜,周宽实在洞房里翻起了斤斗,就是不肯睡觉。新娘问是怎么回事,周宽实回答,翻斤斗可是你说的啊……女方这才知道,夫君本是“泥鳅郎”。

发达了的湘军将领像周宽实一样,当然不愿“锦衣夜行”,起“堂”是他们显耀的方式之一。

余庆堂的沉重

“余庆”,是指先代为后代所遗留下来的福泽叫余庆。有言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堂号“余庆”,也就是提醒后人,记住先辈用性命换来的幸福。余庆堂的主人刘任宾,他不是湘军将领,却是湘军将领的父亲,最起码有两个儿子殒命于与太平军作战中。《清史稿》中杨市“刘家将”有4人列传,其中就有他的儿子——腾鸿、腾鹤。

腾鸿自咸丰五年“从罗泽南攻通城”后,累立战功,直升至知州,而且得到曾国藩的赏识,准备把他作为一路主帅。没想到,在攻打江西瑞州的战事中,他先是“中枪于五”,第二天中了炮弹。临闭目之前,叮嘱弟弟,不打下瑞州,不得让我进棺材。他死后,咸丰皇帝格外开恩,不仅让他享受道员的待遇、后代世袭骑都尉,封其父为四品官、母亲四品恭人。后来,还给了他“武烈”谥号。两年后,腾鹤在防守江西彭泽时,“被围力战死之,年二十八,官候选知府”,咸丰皇帝给了他腾鸿同等待遇,还“附祀兄祠”。

据杨家滩镇一“土著”说,刘任宾的五个儿子,到湘军裁撤时只剩下一人。他就将儿子带回的战利品——五船银子的一部分,修起了这栋房子,取名“鼓松堂”,纪念四个阵亡的儿子。后来,同治皇帝觉得刘家满门忠烈,改这宅子为“余庆堂”。在“余庆堂”一间杂屋里,原先挂在大堂的木匾,字迹依稀可辨,是否系同治皇帝御笔,有待进一步考证。如此,余庆堂更像一座“英雄纪念碑”。

请孙水河作证

湘军将领建起这么多“堂”,钱从哪里来?战场!孙水河作证。孙水河西流至娄底汇入涟水。涟水在湘潭西汇入湘江,因此,孙水河可以通江达海。早在100多年前,孙水河里百舸争流。无论是人是物,无论通江达海还是回乡归家,都得借助这条河。至今那座横在孙水河上的石拱桥——胜梅桥的下面,就是繁忙的大码头。这里的湘军官兵无论是初上征程,还是打下天京还乡回家,起点和终点都是孙水河上的某个码头。

打下天京后,涟水河仍然繁忙,只不过这些船上不再是往“江”“海”输送兵员和粮草,而是往老家运送金银财宝。曾国藩也罢,曾国荃也罢,其他湘军将领也罢,“大索三日”、“大索十日”,就是他们激励将士勇敢作战的利器。“索”,本意是搜索,战胜之军“搜索”什么:不受纪律约束,像强盗和土匪那样烧杀掳掠三天、十天。湘军每打胜一仗,便纵容士兵在当地公开抢劫,尤其是攻陷“天京”之后。史家如是说:“湘军在抢掠天京时都发了财。抢劫之后,用船装满财物运往湖南,长江之中千船百舸,日夜川流不息。自然,发财大小,也是因官职高低而有区别……湘军将领萧孚泗、彭毓橘、易良虎、彭椿年、张诗日等人却因个人抢掠和官兵的进贡而成了巨富。攻陷天京的统帅是曾国荃……财发得最大的也是曾国荃。”从这个意义说,“堂”也是财富转移的一个载体。

老刘家 杨家滩刘氏的祖居之地

老刘家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至乾隆五十六年竣工,分期分区建筑,前后断续80余年,建筑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有房屋数百间。刘家院落以刘家宗祠为中心,由光裕堂、怡怡堂两条轴线延伸出去的几组建筑呈拱月之势围绕,现在依然可见整齐有序的房屋院落。

长350米的刘家老街和孙水河形成了刘家的交通干道。刘家大院房屋很多,因为采用院落建筑,据说天井就有108个。有人尝试数过,在迷宫中行走,却分不出哪是里弄,哪是胡同,更不用说数清青石所砌成的大大小小的长方形、正方形天井的数目。

刘岳昭、刘连捷等10多位湘军高官显贵出于刘家,现在老刘家的正厅还悬挂同治皇帝御赐的“大夫第”牌匾,显示了刘家曾经的显赫地位。

存厚堂 清末四川布政使刘岳睃的府邸

建于光绪元年,历时数年方才建成,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前临孙水,背靠竹山,正门门框上有石雕狮子滚绣球,门槛上有花鸟瑞兽雕刻,体现了主人的尊贵,是杨市现存最为美观气派的堂屋建筑之一。

光远堂 清末云贵总督刘岳昭的弟弟中宪大夫刘岳昕府邸

清末云贵总督刘岳昭的弟弟中宪大夫刘岳昕府邸,为四进三横建筑,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前有水塘,西有水井,后有碉楼。设计独特,堂内装饰古朴自然,雕花石刻精致。解放战争时期,是聂绍良湘中游击支队总部所在地。因游击战争房屋多有破损,但主体建筑基本完整。

师善堂 清同治年间安徽布政使、一品顶戴刘连捷府邸

为四合四进院落,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堂前有大水塘,塘基由青条石砌成。堂内布局科学,工艺精美,雕梁画栋,美观古朴。建筑设计和制造工艺充溢着江南小镇古老的文化韵味。

云桂堂 清同治年间安徽布政使、头品顶戴刘连捷亲家红顶商人彭胜安所建

清同治年间安徽布政使、头品顶戴刘连捷亲家红顶商人彭胜安所建,为四进五横院落,占地2万多平方米,正堂开敞明亮,设计合理,长达百米。正堂两边分别是厢房、耳房、杂房。4个三级马头墙巍然屹立,蔚为壮观。堂前有大荷塘,让人心旷神怡。整个建筑古朴自然,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大院。

锡三堂 湘军第一悍将李续宾和李续宜的故居

锡三堂位于涟源荷塘镇古楼村,李家兄弟是湘军将领,兄长李续宾被称为“湘军第一悍将”。锡三堂最让人称道的是院内的通风排水设计,下水道 直通门前的那口荷塘,许多年下来,一直没有堵塞过。

存厚堂 刘岳昭曾经的府邸

湘军名将刘岳昭,曾官拜云南巡抚、云贵总督、右都御史、记名兵部尚书,是谢光辉认为虽没曾国藩、左宗棠名气大,但比他们更为了不起的人物。刘岳昭曾经的府邸,是今距杨市镇镇区最近的古宅“存养堂”,占地约4万平方米,堂前曾靠近孙水河有专用码头,堂内则亭台楼阁、假山花园,曾有“杨市第一花屋”之称。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被改造成了粮站,至今去看,则挂了某某机械厂的门牌,渣土卡车进出曾经辉煌的大门,而门内则是机器轰鸣作业,风光早已不在。据说,存养堂的后屋还住着零散的几户人家。

一江孙水,向东流,如今光溜溜的青石地板,承载着行人匆匆的脚步。那古旧的堂屋,还残存着历史的痕迹。那些历史故事,反映了杨家滩人铁血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