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柱庙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弥渡县西面约6公里的太花乡铁柱庙村,铁柱庙是弥渡县最著名的古迹。
南诏铁柱庙古称“铁柱庙”或“铁柱观”。元初朝庭命官郭松年在《大理行记》中记:“白崖甸……西南有古庙,中有铁柱。”可知铁柱庙建于元代以前。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重修;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又重修大殿及前后院诸殿和厢房。当时庙宇占地5541平方米,建筑面积1542平方米。1978年以来,先后修复了大殿、三拱石桥及大照壁等建筑,重立殿门“威镇昆弥”和佛龛顶“标绩全滇”匾,以及道光年间弥渡文人李菊村所撰长联。2010年弥渡县进行了再次重修,修复了大照壁、外戏台、广场、砚池、三拱石桥、三皇殿、圣母殿、土主殿及南北厢房。
南诏铁柱又称崖川铁柱、建宁铁柱或天尊柱。柱体为圆柱形,黑色,铁质,实心,重约2069公斤,高3.3米,直径32.7厘米,由五段接铸而成。柱顶呈圆锥形由凹坑,深7厘米,有三个丫口,上面各伏一条木质雕龙,上覆一铁笠(形似锅)。柱体西面正中有长91厘米宽8厘米凸线框,中间有直行楷书阳文“维建极十三年岁次壬辰四月庚子朔十四日癸丑建立”22字。
清金石家阮福曾说,这22字“较崇圣寺(建极)钟年月款字稍小而体绝类,当属一人手笔”。“建极”是南诏第十一世王世隆的年号,建极十三年(公元872年)时当唐懿宗咸通十三年。铁柱左右两边曾塑有男女像各一,传说是南诏世隆与妃子像,另一种说法是孟获夫妇像。正中柱前有诸葛武侯牌位,今已毁。每年正月十五,附近的彝族,杀猪宰羊前来祭祀土主(封号驰灵景帝大黑天神),夜晚打歌娱神。
南诏铁柱也是南诏现存稀有文物之一,反映了当时的宗教信仰的情况和冶铁技术的水平,史料价值很高,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柱身题记:“维建极十三年岁次壬辰四月庚子朔十四日癸丑建立”22字,外刻单凸线边框。建极是南诏第十一世王世隆的年号,建极十三年即唐咸通十三年(872年)。
铁柱的来历,有众多的传说,而人们津津乐道是姻缘柱的故事。
传说南诏始祖细奴罗曾给白王张乐进求放牧。细奴罗以其英俊潇洒、智勇双全而被貌美如花、聪明贤惠的白王之女三公主所倾心,并私订终身。他们相约第二年二月八相会。二月八那天,天空呈五彩瑞气,一对金翅鸟从远方反复传来“细奴罗、三公主”之声,原想拆散这对有情人的白王,知天意难违,只得成全了这份姻缘。细奴罗登位后,便立了一颗铁柱,顶端铸一对金翅鸟,后世隆立铁柱,金翅鸟已不复存在。大浪陶沙,留下的是闪光的珍珠,这传说千百年来级在彝族地区广为流传,不仅在于它情节曲折动人,而且深刻地反映了彝民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愿望。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四山八寨的彝民,来铁柱庙祭柱领歌。踏歌是祭柱的主要形式。夜幕拉开,燃走熊熊 火,男人们吹起竹笛、芦笙,弹起大三弦,踏出一曲曲粗犷的旋律,妇女们头戴古丁桂花,宛如群星闪烁,轻盈的步伐像小溪,又如飘渺的山歌。祭柱成了附近彝民一种平衡和寄托。
南诏铁柱的建立与宗教有关。祭柱是云南一些少数民族古老的宗教祭祀形式,源远流长,在晋宁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战国古墓出土文物中就有“杀人祭柱盖”贮贝器。南诏中兴二年《南诏图传》中祭柱场面的铁柱与南诏铁柱十分相像,传说白子国张乐进求让位细奴罗时,曾在铁柱前祭祀立盟。联系起来,附近月白子国也并不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至于建柱的原因,有多种传说。最盛行的一种说法是,诸葛亮平定南蛮,缴兵器,铸铁柱纪功,后由南诏世隆重铸。但是这种说法还没有确凿的史料依据,而郭松年则断然否定了“诸葛纪功柱”的说法。关于“唐标铁柱”,史书有“唐御使唐九征立铜柱于点苍山之湍溪”的记载。据考,“湍溪”在漾濞县境内。这与南诏铁柱毫不相干,已是历史学家的定论。
大理南诏铁柱庙,标志着云南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是研究南诏历史宗教习俗及冶炼技术的珍贵资料。1965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云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又公布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摄影:山鹰-迷朦花红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