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前520—前456),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春秋卫国黎(今浚县)人。生于周景王二十五年(前520年),卒年不详,终于齐。子贡死后,葬在祖籍浚县大伾山东南东张庄村北。
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相传,孔子病危时,未赶回。子贡觉得对不起老师,别人守墓三年离去,他在墓旁再守了三年,一共守了六年。
司马迁作《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贡这个人物所费笔墨最多,其传记就篇 幅而言在孔门众弟子中是最长的。这个现象说明,在司马迁眼中,子贡是个极不寻常的人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这个思路,再细细阅读《论语》等书,便可看出子贡这个人物非同寻常。他的影响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门弟子中无人所能企及的:他学绩优异,文化修养丰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在孔门弟子中,子贡是把学和行结合得最好的一位。
子贡是孔子最亲近的学生之一,他从学孔子之初即有外交志向。公元前489年,孔子周游列国被困于陈、蔡。子贡出使楚国,说服楚昭王出兵解救。公元前488年吴国兴师向鲁国征百牢(牛、羊、猪各一百)。子贡面辞,吴人被其说得哑口无言,只好作罢。公元前482年,齐国举兵伐鲁,鲁国危难,孔子派子贡游说齐、吴、越、晋四国,不但解鲁之围,而且使数国局势大变。司马迁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公元前480年,鲁、齐和谈,子贡说服齐国归还鲁国土地。子贡的外交才能备受当世赞许。孔子称之为“辨人”、“达人”。
子贡经商善察行情,“意贵贱之期,数得其时”,“亿(预测)屡中”,在经营商业上取得很大成就,他“常相鲁卫,家累千金,富可敌国”。正因为如此,子贡才有显赫的政治地位和广泛的社会影响,这也是他宣传孔子思想及外交成功的前提和条件。
子贡与孔子的关系最为密切。《论语》中,子贡的名字出现37次,居众弟子之重。孔子病重,子贡前去探望,孔子埋怨说:“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去世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唯有子贡庐墓六年,可见师生情谊之深。
子贡故事一例
人的才能和德行,自古以来就少有能十全十美的,人如果有长处,也必定会有短处。倘若用其长处去弥补短处,那么,天下将没有人不被使用;倘若苛责人的短处而舍弃其长处,那么,天下人都将被弃而不用。再加上人的感情各有爱憎,旨趣各有同异,即使是象伊尹、周公这样圣明的人和象墨翟、杨朱这样的贤能者,如果去征求众 人对他们的意见的话,谁能免去受讥刺和遭疑忌呢?
子贡向孔子问道:“乡里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不行啊。”子贡又问:“乡里的人都憎恶他,这个人又怎样呢?”孔子说道:“也不行啊。最好是乡里的好人都喜欢他,而乡里的坏人都憎恶他。”这是因为君子和小人的意趣 定相反,小人的憎恶君子也就象君子的憎恶小人 一样。要想究明真实的情况,取决于慎重地听取反映。听取君子的话,就废止了小人的邪道;而听取小人的话,君子的正道就会消亡。
子贡在孔子死后的事迹
孔子死后,子贡不但生意做的越来越好。还当了鲁国的大夫,当三桓在孔子死后十余年后侮辱孔子时,他还在为孔子辩解,足可见其忠心。
子贡的晚年,也像孔子一样开始教学,子服景伯就是他培养出的优秀人才。
子贡圣迹知多少
孔子高徒端木子贡是外交家和政治家,也是儒商始祖。他存鲁强齐霸越,以一人之力改变春秋格局。他在孔子死后庐墓六载,成为千古尊师楷模。他亿则屡中富可敌国为后世商人效仿。两千年前,子贡足迹遍天下,两千年后,子贡圣迹留几何?通过查阅典籍和史料,发现全国各地子贡的圣迹还真不少,这些载述在史册中的圣迹也许有的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了,让我们记住这些纪念子贡的地名和建筑吧。
河南浚县:子贡墓、子贡祠、性道书院、子贡故里碑、端家坑、翰林府。
浙江杭州:子贡使越祠、柳洲二贤祠。
安徽宿州:子贡山,子贡庙、晒书台。
安徽怀宁:子贡岭。
河南信阳:子贡祠、瑚琏书院、子贡为宰处。
江苏赣榆:子贡山、晒书台、端木书院。
河南宜沟:子贡祠、子贡故里坊。
山东曲阜:手植楷、庐墓处。
河南南乐:先贤端木庙。
湖北黄陂:子贡书院。
湖南衡阳:子贡祠。
子贡墓
浚县子贡墓目前是浚县县保。
在元代之前,凡是来到浚县的达官显贵们,经常会到子贡墓谒拜祭祀,香火很盛。元末,东张庄一杜姓村民,恨官府来祭祀子贡拢乱了生活,乘红巾军入浚之乱,夜间平子贡墓,砸碎石碑,并将子贡石像移到了大伾山脚下的一处墓冢处,自元末到明末,子贡伪墓竟被误祭200余年。
后来随着政局的稳定,民众的安居乐业,官府重拾对子贡的祭祀活动,先后在明正统和正德年间对大伾山南的子贡假墓地进行过两次修建。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县令宁时馍在阅读旧县志时,发现子贡墓在大伾山东南8里许的东张庄村的记载,遂对大伾山南的子贡墓产生了疑惑,就到张庄察访,在一名叫孟博的80多岁的老人指点下,在张庄村北找到了墓穴和子贡墓碑碎石,找到子贡墓后,宁县令随又命人开挖大伾山下的所谓子贡墓,见墓穴洞门石头上题着“萧平川林丘”五字。经查考方知是北宋萧平川与契丹族世婚的贵族之墓,宁时馍报请郡台,将子贡石像移回了张庄,在原址重建墓祠,“轮人为值,筑崇墉,树嘉木,”并立《改正先贤子贡墓祠记》碑。
清代,子贡墓经过多次修葺和扩建后,墓地有了相当规模。墓祠坐北朝南,南端有四柱三间式石坊、过石坊门、南北甬道直达大殿、石马、石羊、文武翁仲排列左右,正殿三楹,供子贡雕像,两翼为东西簃室,大门两侧各建小室,为看守者居住,祠院四周,筑有高墙。正殿之后,是子贡墓,高达3米余有余,整个墓园占地30余亩,建筑“栋宇丽整像设俨备”,古柏参天,百株有余。
东张庄村的老人们回忆说,一九五八年以前,子贡墓挺气派,前边立着石牌坊,进了牌坊门,是甬道,甬道两旁和柏林里,立着各种石兽、石人,5间大殿,殿中立子贡石像,大展西边各有3间廊房。
目前子贡墓仅土堆一个,土堆墓冢前立有新近立的“先贤端木子贡之墓”碑。
康熙赐匾子贡墓
端木赐,字子贡,春秋时期卫国黎(今浚县)人,孔子高徒,七十二贤之一,在儒学方面很有造就,被人们称“亚圣”。唐玄宗时,被追封为“黎侯”;北宋真宗时又追封为“黎阳公”,后又改称“黎公”。子贡故于齐,归葬故里浚县。子贡墓在大伾山东南东张庄村西北隅。浚县自宋代就开始建有子贡专祠。宋微宗政和五年,孟昌龄为都水使,因浚县为子贡故里,请建专祠于浮丘山。明弘治间,又建专祠于城东南。明嘉靖年间,复建别祠于城西之宜沟镇。熹宗天启九年,县令宁时馍又重修祠于城内南大街路东。
浚县子贡墓和宜沟镇的子贡祠曾得到清康熙皇帝的圣眷。康熙皇帝曾亲谒宜沟子贡祠,遣皇子谒浚县子贡墓,并御笔“贤哲遗庥”匾赐给子贡墓祠。
子贡家居浚县,为何在汤阴的宜沟镇建祠堂呢?原来,清雍正以前,宜沟分南镇和北镇,南镇属浚县管辖,是浚县地。古代有“官不入民家”之礼俗,南来北往的文武百官要祭拜子贡很不方便,所以,明万历年间,端木子贡后人就在宜沟的官道旁修建了子贡祠,以供官民祭拜,祠内供奉有子贡塑像,子贡祠坐落在南门外铜佛寺左前方,驿路西侧。据说,子贡祠堂为四楹,重门列於前,松柏列其侧,名黎公别祠。立坊于大道,题曰“子贡故里”。创于明嘉靖三十九年,浚县县令葛慈始建,继任县令徐廷裸完成。宜沟镇南1公里处有地30余亩,人称僧地,每年收入供祠内开支。
为什么浚县子贡祠能得到康熙皇帝赐匾呢?这得从子贡的第七十代孙端木谦说起。端木谦父端木秀,端木秀生镒、晋、颧、谦四子,谦最小。原居于山东济宁,端木益为济宁州儒学奉祠生。端木谦字吉六,号霁青。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帝东巡。周公后裔七十三代孙世袭奉祀生员东野沛然上疏吁恩,康熙帝封沛然世袭五经博士,和孔、颜、曾、孟、仲氏同样待遇。是时,子贡后裔端木谦、端木直亦上疏请,部议不允。(王士禛《池北偶谈》)。后来康熙南巡,驾幸孔林,端木谦得以觐见,呈上《端木氏家谱》,康熙见其宗谱,方知端木谦为子贡七十代后裔,康熙帝非常景仰圣门贤人子贡。据说,孔林里的“子贡手植楷”,遇雷焚毁,仅留残桩。康熙皇帝得知此事,诏令在旁重植楷树一株,并立碑刻石纪念。为表彰子贡功德,康熙帝敕封端木谦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端木谦具呈大名府,回浚县修理家庙,栽种树木。端木谦回归祖居,迁移至河南浚县,成为北宗始祖,其后代以长门长子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主持续修族谱,南宗仍留居曲阜。自此,清祀子贡活动中心由东鲁之阙里,迁移至河南浚县。
康熙四十二年(1703)十二月初七日,康熙帝玄烨西巡回京,路经浚县宜沟镇。康熙帝拜谒了子贡祠,并召见了端木谦。端木谦在宜沟陪同康熙帝拜谒了先祖,并乘机跪拜,乞求御书匾字。康熙帝玄烨当场答应,但当时宜沟镇地方太过简陋,不便圣驾久停。康熙帝到达直隶磁州杜村铺后,摆开御案,亲笔御书“贤哲遗庥”四字赐给浚县子贡墓祠悬挂,又遣其子至浚县谒子贡墓祠。此事《清史稿·圣祖本纪》有记载,《浚县志·大事记》(1990版)也有载述。(朱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