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被称为“春城”的来历


昆明被称为春城,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先天的地理自然条件;其次是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在路过昆明时,他用14个字就生动概括了昆明气候特点:“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由此春城开始成为昆明享誉中外的名片之一。

其实昆明地处高原,但是属于高原中的低纬度高原,所以出现了四季如春的景象,因此才被称为春城。

昆明很早以前就是云南省的省会城市,位于我国的西南地方,处于著名的云贵高原的中部地段,这样就导致昆明三面环山,南面正好对着著名的滇池,昆明的天气就变得舒爽多了,十分宜人,再加上一些其他的因素,比如说海拔较高,纬度较低,降水丰富,昆明一年四季都处于一种空气湿润的状态。天气常年像二三月,花开不断。

云南昆明被称为“春城”的来历

“春城”的美名出于何年?出自何人之口?

回溯历史,有人认为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1980年出现了《春城晚报》,“春城”之名始广为流传。更多的人认为六十年代就有“春城”的说法。据有关资料看,辛亥革命后民国初年的报刊已有“春城”之说。

之后有人指出“春城”之名,最早出自昆明人王思训的《野园歌》,诗中有“浮云渺忽春城隈”的句子。王思训为何时人?他是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进士,曾任翰林院待讲,由此看来,“春城”之名已有300多年历史。然而,他并非是称昆明为“春城”的第一人。

“春城”的美名有更悠久的历史,它距今已有450多年。第一个给予昆明这一美誉的是杨慎。杨慎就是大名鼎鼎的杨状元,字用修,号升庵,祖籍四川新都。关于他的传说,在昆明和滇西几乎是家喻户晓。状元公本来在京城舒舒服服做官,只因维护礼制触怒了皇帝(史称“议大礼”案),嘉靖三年(1524年)被谪贬于云南。所以,他在云南几乎住了40年,云南也成了他的第二故乡。杨升庵流放期间足迹踏遍半个云南的山山水水,他居昆明,游大理,至保山,赴建水……所到之处几乎都留下了传世之作。写昆明的佳句就更多了。

杨慎初到昆明时,远离亲友,仕途绝望,情绪低落。幸好,同时因“议大礼”而致死的毛玉是昆明人,其子毛沂就居住在昆明高 。毛沂把杨慎视为至亲,后来还在当地专为杨慎盖了称为“碧 精舍”的房屋(至今尚在)。于是,高 成了杨慎在云南的主要落脚处,也成了他讲学会友之地。

云南昆明被称为“春城”的来历

毛沂担心杨慎闷出病来,常约他游西山逛滇池。一天他与杨慎乘船出游,来到云津桥(今得胜桥),杨慎突然诗兴大发,第一个吟出了对昆明四季如春的感受:

蘋香波暖泛云津,

涣枻樵歌曲水滨。

天气常如二三月,

花枝不断四时春。

此诗是杨慎著名的《滇海曲十二首》之一。昆明得胜桥,元代就有“云津桥衅货船云集”的记载,升庵先生此时看到的是热气腾腾的码头,连河水都是暖的,青青的水草似散发着幽香,他听到桨声伴奏着歌声,一派诗情画意,一派春光。联想到此时的京城已天寒地冻,而昆明却“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

云南昆明被称为“春城”的来历

如果说杨慎第一次捕捉到昆明四季如春这一特色带有偶然性的话,那么他谪滇多年后,在《春望三绝》中所用的“春城”一词,该是深思熟虑的产物了!可称之为是对“春城”的正式“命名”了!杨慎被流放的后期,虽曾几次告假回乡探亲,但是请求回家乡颐养天年却始终未被获准。他把大量时间用于与诗朋文友相聚、出游,此外就是讲学、吟诗和著述。尽管如此,晚年的杨慎仍然渴盼叶落归根,这种乡恋融入了《春望三绝》中:

春城风物近元宵,

柳亚帘拢花覆桥。

欲把归期卜神语,

紫姑灯火正萧条。

此诗写于昆明的元宵节前,“春城”是否专指昆明,可从两方面得到证实。《杨慎诗选》注释:“本诗‘春城’正指昆明。”此外,在百花凋零的元宵节前,若不在“花枝不断四时春”的昆明,是难以看到鲜花遍地遮蔽了桥梁这一景致的。

为什么首先称昆明为“春城”的人不是洞悉昆明风物的本地骚人墨客,而是一位新来乍到的外乡人呢?除了状元公聪明过人外,应当说是初来乍到的新鲜感,对两地的比较帮了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