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汉族民间信仰 广泽尊王


广泽尊王圣号为「威镇忠应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广泽尊王」,简称郭圣王、郭王公、圣王公、保安尊王等。

据传广泽尊王宝姓郭氏,名忠福系五代後晋天福年间人氏,郭子仪十一代孙,开闽郭在嵩五代孙,乐华之孙,理柱之子,后唐同光初年(923年)安溪石排山下蓬莱崇善裏诞生,为杨荏长者放牧,后来机缘得到崔芸公堪舆恩师献风水宝地并指引迁居现泉州南安诗山公园内龙山宫位置居住,时龄十六岁在诗山凤山寺第二殿左边大房古址,盘膝于古藤上坐化得道成神。据史志记载,广泽尊王成仙登神后,神通广大,有求必应,行仁赐福,兴神助战,功勋卓著。自宋至清,获历朝皇帝六次敕封祭典。

清代光绪年间的《郭山庙志》记载,宋高宗时皇宫火灾,尊王灭火救驾有功,第一次受封;其后宋宁宗、宋理宗都曾敕封,宋宁宗并封其父母为“太王”、“太妃”。

每年旧历八月都会举办广泽尊王“封茔祭祖”的活动,世界各地的信徒,至闽南泉州安溪县祭拜广泽尊王的祖坟,对尊王先人表示敬意。“封茔祭祖”时,先祭当年地主“杨公墓”,以示不忘故主初恩。祭完杨公,信众扶持尊王神像,祭拜尊王祖坟而退。

广泽尊王是由台湾早期的先民自福建泉州携带而来的神明,泉州人视为他们的保护神,因此又称“保安尊王”,也称郭王公、郭圣王或圣王公。

广泽尊王与一般民间崇奉的神祇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他生前没有像妈祖那样救苦救难的善举,也无像关公那般忠孝节义的事迹,更没有像孚佑帝君的苦心修行。他只是一位年仅十余岁的小孩童,因为曾经善待主人所聘请的一位地理师,因而得到地理师的指引而得道成仙。

广泽尊王姓郭名洪福(一说为郭忠福或郭乾),清朝泉州南安县人。幼年丧父,因家境困穷,受雇于地方富豪的家为牧童。雇主是个为富不仁,生性吝啬的人,为了改葬祖坟,请了一位独眼的地理师来家里选风水,为祖宗找个龙穴造坟。由于生性吝啬因此对待地理师也很刻薄,甚至还将掉到粪坑而死的羊请地理师吃。地理师知道后非常生气,故意不将好风水告诉他。反而是陈家的牧童待他很好,于是便决定将这风水吉地给忠厚善良的郭洪福。地理师于是问郭洪福:“你想当皇帝还是当神仙?当黄帝可享一世福,而神仙会世代受人参拜。”郭洪福说:“我想当神仙。”地理师于是要求郭洪福将他父亲的骨灰带来给他,然后将骨灰迁葬在吉地上,并且指引他到飞凤山打坐修行,不久郭洪福就得道成仙。同乡居民知道郭洪福成仙后,便在当地盖了一间小祠祭拜他,后来因经常显灵纾解民困,尤其对保国卫民,大有贡献,感恩的居民就奉他为“保安尊王”,并将小祠改成大庙。泉州的凤山广泉寺就是广泽尊王的主庙,在海外华桥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在许多的侨居地也有仿建的庙宇。

广泽尊王的神像与其它神像不同之处在于他的右脚盘着腿,据说这是他在山上虔修时,他的母亲打听到他的下落,赶来找他时,正当他升化之际,只拉下他的左脚,右脚仍盘着腿,升化成仙。

泉州人渡海来台时,将广泽尊王置于小匣内,随身携带奉为守护神,他们相信广泽尊王专门保护出外人,所以至今台湾泉属移民,家家户户必供奉尊王之像于匣内上香致敬。台湾各地所建的广泽尊王庙,都是泉州人迁移来台时,分灵或分香奉祀的。

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三日或八月二十二日都是广泽尊王的祭日,祠庙在此日要献演戏曲,和上供牲醴,并举行盛大的神舆绕境仪式,尤其是泉州郭姓移民,更是隆重的祭拜。

台湾苑里圣贤宫:广泽尊王

生平

广泽尊王郭忠福,福建南安县人,生于后唐同光初年二月二十二日,生性至孝,气度不凡,因童年家贫,在清溪为杨姓富人牧羊维生。后其父病逝,无力择地安葬,遂将其父焚化入罐,安置于茅屋中朝夕敬拜。尊王放牧时,每思及父亲无法安葬之事,常痛哭失声,当时杨宅中聘有一名精通勘舆的名师,见忠福孝亲之情,有意加以点化,加上杨姓富人待人苛刻,不执宾礼,只有忠福诚心侍奉,于是暗中将杨宅中的吉地—圈羊处,告诉忠福,将其父骨灰埋葬于此。并嘱其葬父后,携母东行,如遇牛骑人、人戴铜笠时,该地即栖身之处。

左足下垂

忠福依言东行,母子二人走到诗山十二都庵眉寨时,适逢暴雨,忠福看到牧童避雨于牛腹下,和尚手拿铜钹遮雨,知道此地即为母子二人定居之处,于是结茅于诗山寨下,后晋高祖天福年间八月二十二日,忠福十六岁,忽牵牛上山,坐于绝顶古藤下圆寂升天,其母见状急拉左足,后里人立庙奉祀时,即依尊王升天之貌“左足下垂”雕塑圣像。

地方神灵:广泽尊王

广泽尊王又称圣王公、郭圣王、郭尊王等。原名郭忠福,安溪县(或云南安县郭山)人,生于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性至孝,相传少小为人牧牛,路至远,每日必归家省亲。父亡后,偕母迁徙南安县诗山。后晋天福二年(938年)牵牛携酒登郭山绝顶,日暮不归,主人异之,入山寻找,见忠福蜕化于古藤上,酒尽于器,牛存其骨,时年十六岁。里人异之,在郭山下立庙祀之,称郭山庙或将军庙,因山势似凤凰,故称凤山寺。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3年),里人吴德“奉忠福神香火入京,适值皇宫起火,神麾以白旗,火遂灭”,敕封“威镇广泽侯”,敕建“威镇庙”。宋庆元元年(1195年)和开庆元年(1259年)先后加封“威镇忠应孚惠广泽侯”和“威镇忠应孚威武英烈广泽尊王。”

广泽尊王在南安等地影响很大,是当地的保护神,所谓“上则为国保障,佐时太平,下则为民休庇,相世荣达。御灾孚佑,福善祸淫。消水旱之灾,屏盗贼之患。利国安民,周且悉,悠且久。”(清·光绪《郭山庙志》卷六《艺文》)

明清时,南安县有数十座广泽尊王庙,仅十一都、十二都、十三都一带就有十三座,称“十三行祠”。泉州府属各县及漳州、厦门等地也有广泽尊王庙。“八月某日为广泽尊王圣诞,远近男女,于前后一个月间,咸跻山叩拜,谓之上香山。又以神于某日往安溪某山,扫其父母墓,率皆往焉。人持一纱灯,书神号,一红羽旗,书凤山寺进香。”(《温陵岁时记》)

明清时期,广泽尊王信仰随南安移民传到闽东、闽西和台湾省及东南亚地区,至今这些地区仍有广泽尊王庙,台湾省最多。福鼎县点头镇百姓,每逢广泽尊王诞辰和成圣归天日,都要设宴祈福,举行祭仪。旧时遇时疾病灾,必举行出巡活动,历时二日,仪式隆重。

广泽尊王的祖庙南安诗山的凤山寺近年已修葺一新,殿宇巍峨,前来进香者络绎不绝。每逢二月廿二日广泽尊王诞辰和八月廿二日广泽尊王忌辰,当地群众必举行盛大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