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县婚俗


丹凤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因县城襟带丹江、背依凤冠山而得名,属商洛市管辖。地势西北较高,东南偏低,河谷相间,呈“掌”状地貌,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 的土石山区县。全县森林覆盖率70%,是陕西省会西安的“后花园”。是著名改革家商鞅封地,四皓隐居之处,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故乡。

境内几千年间一直沿袭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制度,讲究“门当户对”,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准,如同“布袋买猫”,男女双方无选择配偶自由。其仪注,“诗礼之家”。遵循“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民国时期,知识界中始有自由婚、半自由婚。解放后由于全面贯彻“婚姻法”,自由婚姻方才推开。现就一般人家之婚礼约略述之。

订亲

解放前先是由男方央媒,向女方父母提亲。女方同意时送其女生辰给男方,经“合八字”(类似算命)无相克即议定财礼。然后在男家“作揖”,也叫“吃面”(意以长面将双方捆住)。作揖时男方要给女方先交部分礼品和财物(包括土布、现金、首饰),犹如“定金”,是为定婚。

下一步曰“送礼”,又叫“下聘”或“作大揖”,由男方家长、族长携礼酒、礼肉、作揖时下欠的全部彩礼、衣物到女方家,新蜻向女方祖宗行跪拜礼,后由女方设宴招待,正式建立亲戚关系,结束婚前一切经济手续。

解放后,不再合“八字”。经人介绍,女方初肯,即亲去男方“看家”。男方适当馈赠女方衣物、现金,作为信物,称见面礼。女方看不上家或人则拒收;如收,即表允婚。订婚仪式俗谓“吃面”,由男方宴请女方父母、介绍人及至亲朋好友等,当众说明定婚。此后双方思想变化,则好说好散。如系女方提出反悔,一般多能退还男方原赠钱物。然为退还财礼斗殴、诉讼者亦屡见不鲜。知识界流行自由恋爱,鄙夷财礼、订婚环节尤简。

结婚

旧日“送礼”后,男方须“发媒”向女方送喜期(结婚日期),以便女方准备嫁妆。喜期前三天“发帖”。男家请客帖:“兹占本月×日为×男受室,是日薄酌乞莅。”男家请媒人帖:“小儿结婚,荷蒙执柯,谨择本月×日喜酌候教。”喜期前一日,女家待客送女帖:“谨詹于本月×日为小女×于归之期,敬请阖第光临。”是日,女方舅、姑、姨、姐等重要亲戚前来“填箱”(成衣或衣料)。男方此日送去新娘翌日一切穿戴,做到不挂娘屋一条线。

迎亲

当日正午,男方抬一顶空轿到女方接人。富豪之家两顶轿,一空、一实(新郎坐),并有陪郎骑马同往迎亲(陪郎多为表兄弟),到女方家后,新郎向女方祖宗行叩拜礼。然后吃合包蛋,坐上席吃酒(一生在丈人家只此一次)。宴毕新郎,新娘分别上轿(女方由其兄辈背到轿里),男前女后,发轿上路。女方家送亲女眷及伴娘坐花杆。轿前有执司(旗、牌、伞、扇、灯笼、彩旗)鸣锣开道,乐人吹奏,沿路燃放鞭炮。打开道锣有严格规矩,是按男方祖先之功名职品而定,州官以上打13锤锣,无官爵者只打7锤锣。解放后接亲,较近的,多是女方在送亲人陪伴下步行来家,由新郎及家人迎接。近几年富家多用机动车辆接亲,一般农户仍步行或坐拖拉机。嫁妆随新娘同时到男家。

行礼

旧制,由男方设天地祖宗神位,并置盛有粮食的斗一口,上放一“柽子”(织布机零件)、桑木弓、柳木箭。贡桌前铺芦席,新人到家,不打轿门先“打醋炭”、“驱邪”(厨子夹上烧红的铧,边浇醋,边绕轿走,意在请来醋坛神——姜子牙施法)。

然后,新郎站在席左,顶着盖头的新娘由双方各出牵娘一人打开轿门。站在芦席之右,新娘兄长给新郎披红绸、插金花。此时有人提“五谷斗”(内盛谷草段、核桃、栗子、枣和五谷杂粮),边撒边唱“一撒五谷两路开,青龙白虎上会台;二撒五谷笑盈盈,穆柯寨上穆桂英;三撒五谷登科榜,辈辈广出状元郎;五谷一撒金路开,有请新人下轿来”等彩词。拜堂时礼宾先生唱:“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夫妻对拜!入洞房。”拜罢堂,新郎取弓箭掷于新娘脚下(意为禳治凶神恶煞),然后新郎、新娘皆由表兄弟或姐夫背入洞房。解敕后为新郎新妇向毛主席像及家长行礼、夫妻相向行礼,即成婚仪。

进洞房

新郎进房上床,这头上那头下后即可自由。新娘进大门,婆屋一人用馍打其头(意为打掉凶气);新娘进洞房门时,由婆屋梳头的用擀面杖挑去其盖头,上床踏四角后,即倚在“柽子斗”上,不再抬头,这时送亲女客即入新房陪伴新娘。解放后此仪免除。进洞房后,男方出一夫妻儿女俱全的妇人给新娘梳头,将单发辫挽成卷,插上绒线花,标志其结束了处女时期,变成新妇,曰“上头”。解放后革除。

谢客

席面摆开后,由主事总管安排外家(即新郎母亲的娘家、父亲的外爷或舅辈)坐上席,其他亲友随便入座。酒过三巡上饭时,在席口前铺毡或席,新郎左,新娘右。执事人高唱:“老小外家,众亲邻友、做饭的,炒菜的,担水的、抬嫁妆的,甜饭素菜消停吃,叫新郎新娘给大家行礼。”(新郎叩头,新妇拜月礼)毕,新妇进大门和洞房门时,好闹者拦道要求新妇下拜。解放后多由新郎、新妇给上席敬酒。

支大小

待客毕,下午在院中设桌铺席,新郎、新妇站立席上,由一执事人喊唱,让新郎、新娘由近而远,由大而小,先祖父母、父母、后伯父母、叔、婶、堂伯父母、叔、婶、舅、姑、姨、姐等逐个叩行礼。新郎叩头,新娘除对父母外,一般行拜月礼。受头者,须给上礼。现在川道已除此礼,山区仍少有沿袭。

喝“缘法汤”

下午客走,上灯时,全家喝挂面汤,意味新妇与全家始结缘分。新郎新妇碗中一般各有四个合包蛋。吃中间,新郎、新妇换碗。调味时,小姑或姐多给新娘碗内放超量辣子和盐,新娘必须忍受吃下,不准剩饭。

耍新

也叫“闹房”。当晚上邻友赶来耍新,“新媳妇房中没老少”,强令新郎新娘以艳诗相对或当众作一些亲昵动作,或说一些谐语趣话。是夜通霄不熄灯。

送“汤”

次日新妇娘家向男方送挂面。一家一包,婆家接几份礼,就意味着有几家新亲。此晨新娘还要第一次下灶做饭(别人将面擀开、摺好让新妇切“三刀面”,表示面宽心宽)。好耍者在面中夹麻,使新妇切不断。吃饭时,新媳妇坐上席(公婆在世时只有这一次机会)。早饭仍摆席面,主要待娘家客和帮忙的。

回门

婚后第三天,新郎带上礼品偕新娘同到娘家,称“熬十”(在娘屋住10天,亦有只住3天者)。“熬十”回来,娘家给新妇带上大蒸馍,叫“按口馍”(意为按住公婆及全家人的口,不要挑女儿的刺),至此婚礼才算全部结束。

以上叙述是中等以上人家婚礼,贫家则项项从简。有的只能坐上花杆回家,有的步行回家,更无繁琐仪注,只磕个头就算结婚。但也有不量力而行者,只顾讲排场,大讲财礼,大办妆奁,大宴宾客,造成婚后负债半生。为还债夫妻反目,家口不和。连清代商州知州王埏伊亦倡言婚嫁“勿论财奁”。

1953年颁布《婚姻法》后,方逐步废除了买卖婚姻和繁琐婚仪,勤俭办婚事相习成风。然至八十年代随着人们生活提高,结婚时嫁妆、嫁衣花费逐年增大,待客送礼不断升格。但进步青年则喜事新办,或旅游结婚,或集体结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团委、县妇联曾在县级机关组织集体结婚,河南乡、西河乡古城村亦举行过集体结婚。这两种婚礼节俭而文明。

招婿

岳丈家无儿,为女招婿,婚后生第一个儿子须随母姓,以延宗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男进女家日益增多,其子女姓氏随父随母两便。

招夫养夫

解放前山区有女方因丈夫丧失劳动,遂招夫养夫者。一妻二夫,多有不睦。

换亲

解放前因男女双方皆家极贫或居住条件极差者,有姑嫂互换,虽不花财礼,但属包办婚姻。

寡妇再嫁

封建社会讲究“从一而终”,清乾隆十年(1745),龙驹寨陈三英与夜村刘士奇女订婚。尚未过门,三英病故,刘氏19岁,守寡至死。官府虽予旌表,但刘氏终生寂寞难言之辛酸却有谁知?那时虽有改嫁者,也多系“买卖寡妇”,须向婆家娘屋两头纳彩。由于以再嫁为耻,迎娶多在晚上,举行极简婚仪。解放后有《婚姻法》作主,寡妇改嫁不再受人歧视。

下湖人多来自两湖、赣、皖,其婚礼与本地人稍异。

订亲

举行订婚仪式时,男方去女方家,双方交换“生辰八字”,称“过庚帖”。礼物:猪肉一块(上部相连,中、下部从中切开,意为双喜礼)、白酒、糖、蒸馍、挂面及鞋、袜子、毛巾、土布、棉花、礼钱等。八十年代以来,格次渐高,每物四件。女方设席招待。

结婚

结婚前一天男方待己客,款待舅、姑、姨、姐等,称这些人为“披红的”(即行重礼的)。当天,女方待客,舅、姑、姨、姐等送“填箱”,一是衣物、毛巾、鞋袜等,一是核桃、板栗、花生、包谷糖等。所有衣物食品全部装入箱、柜。男方在婚日当天赶傍晚将新妇接回。殷实之家以一轿两马(新郎、陪郎各乘一马,新妇坐轿);普通之家只去一轿;贫穷之家坐篼子(花杆)或步行。新妇离娘家,不穿戴娘屋一条线。入轿必有两个小女孩(把轿的)陪伴,她们带着箱柜钥匙。到了婆家,男方须给小孩“封子”(钱),小孩方开锁取物。新娘由双方牵娘搀扶下轿,在礼宾先生的彩词声和鞭炮声中,步上花毡或芦席进入堂屋神位(亦称香火)前,听礼宾指挥,一拜天地、二拜祖宗、夫妻对拜。然后,男方抓走新娘盖头就跑,意思是男方能抓走盖头一生不怕婆娘;新娘亦尽力阻拦,意为一生不受欺侮。进洞房后,男左女右各坐一头“喝紫茶”(将煮熟的鸡蛋剥去皮,泡在红糖水里,一人一碗)。然多被他人夺走吃掉,意在吃了新郎新娘的鸡蛋,自己媳妇便生男孩。是夜闹房后全家喝团圆酒。翌日早,正式待客。送亲的不论年龄大小均坐上席。席间,新郎新娘听礼宾先生每念一个近亲名字,就行一次礼。每行一礼,收礼一份。最后给亲友总叩头表示谢意。结婚满一月新媳妇回娘家,住9天后回婆家。结婚后第一个春节新婚夫妇回门,娘屋家家热情款待,并赠礼品。解放后多次改革,提倡婚礼从简摒弃封建余毒。然近年来,复讲排场,有的耗费惊人。而进步青年却以文明简朴婚礼为荣。

附:下湖人婚礼祝酒词(选录)

新娘花轿到男家,由女客搀扶下轿时,“客头”(东家特邀筵席主持人)倒满双杯酒,一杯在新娘面前泼向天空,一杯倒在新娘脚上。念道:“天长地久,地久天长,荣华富贵,儿女满堂。天降良缘,今日成双,白头偕老,福寿安康。新郎在此,施礼拜上,敬酒双杯,长者先尝。”长者饮后和新郎上前迎亲。

筵席酒过三巡,“客头”捧酒壶、酒盅,新郎新娘披红戴花,恭恭敬敬地站在席间,宾客们停止猜拳饮酒,静听“客头”言道:“老外家、少外家,姑家姐家和姨家,烧香弟兄干亲家,端盘的、接碗的、等吃喜糖的小娃家,熬肉的、蒸饭的、担水烧火剥蒜的,众位亲友静一下。主东叫我,说些憨话,大家听后,不要笑话。张灯结彩,热闹非凡,香烟缭绕,喜结良缘。四方亲友,越岭翻山,左邻右舍费时花钱。有酒无酒,自己动手;有菜无菜,自己动筷。浅房窄屋,茅庵半间,将将就就,安歇一晚。家有百客,没有百主,照顾不周,实实抱歉。新郎新娘,披红戴彩,在此相谢,一拜再拜。”

傍晚,拜堂开始,先给受拜者敬酒,“客头”朗诵:“香在炉中蜡在台,花在瓶中四季开。欣逢今日三星照,来年娇儿抱在怀。”

鸣炮、正式拜堂时,“客头”道:“双杯美酒先拜天,夫妻和睦一百年。双杯美酒又拜地,夫妻双双多和气。双杯美酒拜祖宗,后辈儿孙出英雄。双杯美酒拜‘红娘’,‘月老先生’在上方。槐荫树下牵红线,牵到今日配成双。”

按顺序拜完,“客头”拿起五谷斗,一边撒一边说:“夫妻交拜入洞房,新郎四脚踩四方。天长地久福满堂,后辈多出状元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