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公婆母的传说


潮汕民间祭拜公婆母,由来已久,早在宋朝时期就已盛行。公婆母在母亲的心目中,是儿女的保护神。为了使孩子出生后易养,一生顺顺利利,妇女在生下孩子后的第二天,便在床上设“公婆母”牌位,一般是在床上摆上一个簸箕,用一只粗瓷碗,点上三炷清香,摆上二碗饭,一刀猪肉,几个果品和二只染上红色的鸡蛋。一切准备完毕,便由母亲抱着婴儿跪拜。以后,逢年过节,都要在床上祭拜公婆母,保佑孩子年年平安,岁岁快乐,吉祥如意。直到孩子十五岁“出花园”。农历七月七日,相传是公婆母的生日。这一天拜公婆母较隆重,十五岁的孩子拜过后,便是成年了,俗称“出花园”。公婆母在潮属地区非常受信仰和崇拜,衍沿至今,相沿承袭,成为民俗。

关于公婆母的传说,潮汕各地有不同的传说。在揭阳,关于公婆母的传说,比较普遍认同的是惠来县民间文艺家王永宜先生在《潮汕民俗大观》中提到的阿婆。惠来人称公婆母为“阿婆”。相传宋代潮汕一妇女,因爱惜四邻婴幼儿,又在街坊看管小孩,并且在哺儿育女和调教孩子方面,有一套独特的本领,深受大家爱戴而美名远扬。当时宋朝有一皇子出世不久,日夜啼哭,生命垂危,连皇帝也不知如何是好,遂张榜招贤,募民间贤妇进宫调教医治皇太子。这位潮汕妇女见无人敢应试,便决定进京试一试。说来奇怪,皇太子在她的悉心护理和调教下,不啼哭了,病也好了,人也聪明了。皇帝龙颜大悦,便御驾亲临,想加封于她。正在喂养护理皇子的她,听知皇帝到,一时忙了手脚,情急之下躲进皇子眠床下,并惊得昏了过去。等到皇帝知晓,她已气绝身亡。皇帝深感痛惜,遂嘉封她为少年儿童的保护神,主管人间婴幼儿的生命和健康,并尊敬地称她为“阿婆”。后来人们把“阿婆”当作儿童的救护神进行膜拜。相传阿婆是在七月初七日死的,按理说,本来这一天是“阿婆”的忌日,而人们却称此日是阿婆成为神的生日(民俗讳死)。所以每年这一天,有未成年孩子的家庭,便将阿婆的神灵请至家中供奉祭拜,直至孩子十五岁“出花园”方才结束。

澄海一带则传说:从前有一妇人,丈夫常外出谋生,她竟在家与人通奸。一次被她丈夫回家撞见,怒不可遏,把她和奸夫双双杀死,这天正是七月初七日。因他怕被人发觉,便把尸体埋于眠床下土中。那知死者阴魂不散,在家中作祟,把他续娶的妻子所生的几个孩子都弄死了。后来,丈夫只得为这对死者设立神位,每年七月初七奉祀祭拜,生下的小孩才得安生。此事一传开,便家家效仿,祈求公婆神庇佑孩子而流传成俗,公婆神也从要弄死小孩的恶鬼变成为保护小孩的神灵了。

潮州一带则传说:在元朝时,元兵攻陷潮州之后,强迫三家人供养一个元兵。元兵无恶不作,霸占民妇为妻,,老百姓忍无可忍,在一个中秋夜,大家一齐行动,都把家中的元兵打死。但元兵的阴魂不散,时常作祟,对幼小的孩子进行报复。后来,人们为了孩子平安,只能承认这些阴魂为祖宗,供起他们的灵位,祭祀他们。

饶平一带则传说:公婆神是唐朝汾阳郡主郭子仪(有兄弟九人及八子八女)夫妇。今饶平县三饶城隍庙前院的西配殿(公婆厅)内,所塑花公花母相传便是郭氏夫妇。

公婆神的神位一般是供在孩子睡觉的眠床底下或床顶端。家祭的公婆神不立神像,只用一个瓷碗作香炉。每年七月由做母亲的带着十五岁以下的幼儿祀拜一次。祭品有饭、甜丸、粿品、鱼肉、纸钱及纸制“婆衣”(供阿婆用的寿衣)。祭品逐年有所增加,至十五岁“出花园”时最为丰盛,以谢公婆神多年来保佑孩子平安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