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平海古城


平海古城地处惠东最南端,东濒红海湾,南临南海,西倚平稔半岛,距著名的惠东港口海龟湾国家自然保护区9公里左右,是东江流域文化最为鲜明的古城。古城临海,城墙周围山岭环绕,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是一个易守难攻、可进可退的军事要地。因此,它历来是海防重镇、兵家必争之地,被誉为研究岭南军事史的一块“活化石”。

平海古城是广东省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而平海镇则具有广东省授予的“民间文艺之乡”称号。

徜徉在平海古城,心里有一种“富足感”一种痛饮民间风俗文化“陈年佳酿”的满足。站在十字古城交汇处,远眺东西南北四座城门楼,古朴雄浑、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

站在西门城楼上,呈现于眼前的四通八达错落有致的建筑群,有充满现代气息的华贵别墅式建筑,亦有饱经风霜依旧坚固耐用的老式房屋,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物高低错落,让人不会觉得特别牵强附会,抑或不和谐。古今相融的建筑群见证这座历经几个世纪的边陲小镇的昨日兴旺和今日富庶。

明朝烽火铸就古城

元末明初,大亚湾、红海湾一带盗寇猖獗,民不聊生。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朱元璋为抵御倭寇的骚扰,“靖海上烽烟,卫边疆社稷”,派花都司到平海建造守御千户所城。经过九年时间,平海古城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建成。“所城周五百二十丈,高一尺八丈,雉堞八百七十一,城门四座”。

平海建城设所后,又设立平海巡检司署,平海营参将署,平海营中军守备署,还有平海仓,为直隶归善县屯粮机构。清康熙至嘉庆年间,在平海城前沿相继筑有大星山炮台、盘沿港炮台、墩头港炮台、东缯头炮台和吉头炮台,形成一道道壁垒森严的海防线。位于东郊的大星山炮台至今保存完好,雄姿犹在。1982年,在古城南的葫角村海边还发现了两门清代铸炮。如今,在大星山的猪兜城,人们还可以看到清代建造的雄伟壮观炮台。炮台盘踞在山上,仿佛监视着三面临海的边防。据考究,整座炮台由麻石砌筑,周长295米,平均高3.5米、宽2.55米。

所城最初的建设者,及从全国各地调来的1000多名守城士兵和他们的家属成了古城最早的主人。各地来的人都有,平海又成了中国《百家姓》的汇集地。据统计当地姓氏多达120个以上,其中女性独有的姓氏就有13个,像贝、袋、观、蚁等僻姓,国内罕见。有不少姓氏仅有一人,足见其珍贵。

明初东南沿海建有60多个卫所,但岁月纷扰,许多城所已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只有平海古城保存完好,并成为岭南文化的“活化石”。

古城里的人大都讲“军声”。“军声”又叫军话,是戍边将士流传下来的语言。平海军声的语音基础是明代广义的北方方言,同时吸收了粤语、客家话、闽南话三大方言,是全国少有的一种方言。可能由于军队出动与作战节奏快的需求,军声讲究抑扬顿挫,读音较短,语音十分动听,极富音乐性,给人以清新、亲切的感觉。

因为“军声”保留了较多古汉语成分,因而被称为古汉语通往现代汉语的“走廊”。国家已把“军声”列为濒危语言,进行抢救。全国有十多个地方都有人会说这种方言,但人数很少,有的只有两三家人会说,只有平海,有一万多人还在说这种语言。

十字街“肩挑”四方城门

城内的街道很狭小,街道两旁民宅比肩而立,一间挨着一间,现代化的楼房之间夹杂着一些古朴的老房子,有的甚至是明清时的古建筑。街道仍保持着古时十字街交叉的布局,这就是城中的“十字古街”。

十字古街将古城分割成了东南西北四块,又通过狭长的街道,把东南西北连接在了一起。街道两边的房子多数是均衡对称式平面方形砖屋,样式比较独特,是由府第式、围龙式、四合院式混合演化成的特有综合结构,梁柱多用花岗岩石砌造,青砖砌墙,小青瓦屋面,雕梁画栋。

狭长而不规则的十字古街,挑着东西南北四座古城门。这是古城独特的结构。

经历了六百多个春秋,累遭劫数而显得破旧的四个古城门楼,已于近年由群众捐资按原貌修葺一新,重振了昔日的风姿。你若站在十字古街交汇处,远眺东西南北四座城门楼,定会被那雄浑苍古,庄严肃穆的气氛感染,心中悠然升起一股思古幽情。城门楼是当时古城最为高大雄伟的建筑。

这四座城楼的用途各有讲究。

南门为“天子门”,正门中横卧一块稍微隆起的石头,称为“奠基石”,两侧各开一个小门,城内人家出殡,不得从南门经过。

北门两侧刻有“北极御星恒日月,玄天隆帝配千秋”的对联。而城东门正前方修弧形高墙连接东门,上端筑雉堞,是钟城的“钟耳”。

西门是古城中最高大雄伟的建筑,厚1.4米、高2.4米、宽2.5米,城楼长16.8米、宽10.6米,总占地178平方米,高7.1米。抬头仰望,西门城楼造型洗练,雕梁画栋,充盈着民族建筑特色。

在西门城楼牌旁边,有一棵500多年树龄的古榕树,树干很粗,要3人才能合抱。相传,这棵树当年与士兵一起在城楼上守卫,沾了古城的灵气,“成仙了”。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西元村、河下村等地村民就会在一些神庙前举行盛大的“摆盘”活动,把供品装点为艺术品供奉神明。

随着岁月流逝,古老的城门楼已完成捍卫古城的历史使命,古城里的人们也不会遭遇海盗敌寇的侵袭。城楼依然矗立在古城,守护着古城人的安宁。

各地“神仙”汇聚一堂

穿梭于古城中,袅袅的香火弥散小巷,除了家家户户供奉神像时燃点的香火在飘散,古城中众多寺庙依旧香火旺盛。突然,寂静的古城被阵阵鞭炮声、神曲声打破了。古街前方迎面走来两列人,他们手执彩色战旗左右飘,后面跟着一些人,抬着猪、鸡和桔子等祭品。原来,4月13日是神诞古城居民约定俗成的一个烧香拜佛日。前往各寺庙上香祭拜的队伍,男女老少,上到七十多岁的白发翁媪,下到母亲怀抱着的一岁婴儿。

神庙林立,祠堂遍布,终年香火不断,的确堪称平海古城一景。家门口设有“天官神位”,屋内设有“地王爷”位,厨房设“灶君神”位。一年之中,共有“玉皇诞”、“包公诞”、“上帝公诞”、“太阳诞”、“关爷诞”、“城隍诞”、“华光大帝诞”等三五十个“法定”烧香拜神的日子。当地人称,平海的神很随和、好伺候,往往祭品不拘,礼节不究,供奉者只要随意烧一炷香、磕几个头就可以了。

平海古城的神祗文化十分发达,庙堂众多,云集了各路“神仙”。“龙船庵”、“城隍庙”、“龙泉寺”、“觉明洞”、“天居宫”、“龙图阁”……各路元神济济一堂,彼此一团和气,用“三步一大寺,十步一小庙”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据说,古城最早的居民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在此定居后,把各自家乡祭拜的“神仙”也请到这,保佑他们勇敢地面对这块陌生的土地,面对神秘莫测的大海,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

在古城城内西侧有座城隍庙,始建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重修。庙内装饰精美华丽,显得金碧辉煌,颇为壮观。庙前左侧有一平面六角形,高6米的“城隍古亭”。亭内有三重檐攒尖顶,每层的封檐板上都雕刻着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如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城隍庙前还有城隍炮楼,墙垛上插着的旗帜,给庙平添几分肃穆之气。

城隍庙在明朝十分兴盛。据说,朱元璋出生在土地庙里,对城隍神极为推崇。他下旨封京城和大城市的城隍神为王,府、州、县的城隍神分别为公、侯、伯,“官阶”相当于当地衙门。

平海古城500年古榕树 600年十字街

平海古城,位于惠东县城平山街道东南53公里,建于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历来是海防军事重镇和惠州南部地区海运进出口的咽喉。元末明初,盗寇猖獗,民不聊生。洪武年间,明太祖派花都司到平海建造城池,抵御外侵。“城周五百二十丈,高一丈八尺,雉堞八百七十一,城门四座。”古城按钟面形状构建,因此又称“钟城”。城东门正前方修弧形高墙连接东门,上端筑雉堞,可谓是钟城之“钟耳”。至今仍保存完整的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和部分城墙,成为钟城的主要象征。城内有七星井、戏台、寺庙、祠堂、民宅等和有500多年树龄的古榕树。

一排排、一座座明清建筑,构成十字古街,贯通四座城门。站在十字古城交汇处,远眺东西南北四座城门楼,古朴雄浑、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城内的“四照壁”、“五土”、“六社”、“七井”和“九城门”见证了平海古城600多年沧桑巨变。

明太祖派人建城御敌

此次惠东之行,记者先后攀越了九龙峰、游览了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感受了海滨温泉、近距离接触了海龟湾和双月湾,踏寻平海古城是惠东之旅的最后一站。据平海镇副镇长陈秋琴介绍,元末明初,盗寇猖獗,民不聊生。明洪武年间,明太祖派花都司到平海建造城池,抵御外侵。平海建城设所后,又设立平海巡检司署,平海营参将署,平海营中军守备署,还设有平海仓,为直隶归善县屯粮机构。清康熙至嘉庆年间,在平海城前沿相继筑有大星山炮台、盘沿港炮台、墩头港炮台、东缯头炮台和吉头炮台,形成一道道壁垒森严的海防线。平海现为我省历史文化名城。

从平海镇政府出来左拐,到第一个路口再右拐,陈秋琴把我们带到了西门城楼前,这是古城最为高大雄伟的建筑。西门厚1.4米、高2.4米、宽2.5米,城楼长16.8米、宽10.6米,总占地178平方米,高7.1米。抬头仰望,西门城楼造型洗练,雕梁画栋,充盈着民族建筑特色。在西门城楼牌旁边,有一棵有500多年树龄的古榕树,树干很粗,要3人才能合抱。陈秋琴告诉记者,传说这棵树当年与士兵一起在城楼上守卫,沾了古城的灵气,“成仙了”。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西元村、河下村等地村民就会在一些神庙前举行盛大的“摆盘”活动,把供品装点为艺术品供奉神明。

建筑群见证古今相融

平海古城依山傍海,与大星山、小星山隔海相望,故又名“星城”,它的外形似一只燕尾古钟,又有“钟城”之称。陈秋琴介绍,东西南北四个城楼的用途各有讲究。南门为“天子门”,正门中横卧一块稍微隆起的石头,称为“奠基石”。两侧各开一个小门,城内人家出殡,不得从南门经过。北门两侧刻有“北极御星恒日月,玄天隆帝配千秋”的对联。而东门为 “钟耳”,至今仍保留有一段城墙。

站在西门城楼上,呈现于眼前的四通八达错落有致的建筑群,有富有现代气息的华贵别墅式建筑,亦有饱经风霜依旧坚固耐用的老式房屋,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物高低错落,不会让人觉得特别牵强附会,亦没有不和谐的惊诧,让人着实感知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之盛景。古今相融的建筑群也见证这座历经几个世纪的边陲小镇的昨日兴旺和今日富庶。

 随着岁月流逝,古老的城门楼已完成捍卫钟城的历史使命,古城里的人们也过着安定富足的生活,再也不会遭遇海盗敌寇的侵袭。城楼依然矗立在古城,守护着古城人的安宁。

七古井似银河七星座

与古城门楼连成一体的,是贯通东西、南北的两条街道,两街又分为东街、西街和南街、北街,人们习惯称之为十字古街。从西门楼下来,沿着狭长的街道进

入古城小巷,体验古城人别样的生活气息,踏入十字古街,一股怀古幽情油然而生。古街虽经600多个寒暑的洗礼,仍古风盎然。街道两旁是一排排古代建筑。陈秋琴告诉记者,这些古建筑多建于明清时期,历代都有修葺,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广行会馆、曾氏宗祠、刘家宅、丘家宅、林家宅与黄家宅等民居。

在陈秋琴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位于东街街口、俗称“四马拉车”的刘家宅。刘氏祖先在明朝中期来到平海,靠经商发达,建下四座大宅,至今还保留着不少古物。宅里,一个用来祭祀的立柜上有一幅雕刻精美的木刻金箔画 《捷报图》。画中将士们手持兵器凯旋,栩栩如生。徜徉于古城,仿佛置身民间艺术的海洋,每家每户门口都贴着统一橙色用纸、平海人自编自写的对联。一些民居的门檐下,有自古相传的辟邪物,如八卦图、驱邪镜等,还有许多装饰品,如五颜六色的走马灯等。晨间穿梭于古城中,袅袅的香火弥散小巷,是家家户户供奉神像时燃点的香火在飘散。

进入古城,会发现古城中有不少古井,其中最有名、最古老的要数七星井。这7口古井为明洪武年间建造,因布局似银河上的七星座故得名“七星井”。这7口古井均用石块砌成,十分坚固。最为奇特的是,井内水质会随着气候而变化,雨季水淡,冬旱水咸。井水600多年来为古城人饮用,只是如今,古城各家各户都通了自来水,井水已基本不饮。

600年沧桑,平海古城至今仍较完整地保存着4座城门楼、部分城墙、完整的十字古街、大部分古民居和一批古寺庙、古文化遗址、大量历史文物以及绚丽多姿的民间传统艺术。到平海古城观光,还可观赏到众多的名胜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