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山火龙


陈山香火龙习俗文化活动,源于唐朝名将西平王李晟用“火龙阵”大败叛逆朱泚、佐兴中唐的历史故事,后由李晟的后裔于南宋咸淳年间从中原经赣、粤辗转传入鹤山陈山村李族聚居区,至今约已数百年。是群众性民间信仰习俗活动,旨在缅怀先祖的功业及除灾辟病、祈福安康、瑞兆丰收、国富民强、和谐幸福。

陈山香火龙习俗文化活动与众不同,特色鲜明。一是造型独特。平时并没有一条做好的龙存放起来,而是每年舞龙之前才“造龙”。其材料易得,均为树枝、树叶、蕉树皮、竹枝、铁丝、山草、香等,绑扎技术简单易学,很快就能扎成一条身长为百米的香火龙。二是舞龙时间长。舞龙的时间选择在每年农历八月下旬秋高气爽、风和月黑的夜晚,一连舞三晚。香火龙金光闪亮,气势恢弘。三是规模宏大。舞香火龙是陈山七里最盛大的民间喜庆活动,七里的村民人人参与,村外观众如潮涌来,每晚逾万人,比过春节闹元宵还要隆重热闹。四是文化味浓。舞龙仪式固定,从造龙到起龙(香火汇龙、沾龙气)、大巡游、盘龙、收龙(放龙入海)、饮龙酒,习俗文化味很浓。五是象征性强。火龙大巡游经过的七里和农户家门,要燃放炮竹迎火龙,男女老少争着把点燃的香插在龙身上,以“沾龙气”,祈来年好运、家庭幸福。

陈山香火龙系列活动构成了陈山村特有的人文景观,同时也让陈山香火龙声名远播、享誉内外,成为地方响亮的“名片”,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历史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构建和谐幸福新农村的社会实用价值,是研究中国深厚的龙文化与龙精神、民俗学、社会学的“活化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化日益深化,近年来,陈山地区外出务工及生活的村民(尤其中青年)越来越多,能胜任舞龙的人已越来越少。近年来,陈山香火龙习俗文化活动已现濒危状况。在市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已经和正采取多项保护措施,使陈山香火龙成为鹤山市和广东省有影响力的大型习俗文化活动,把“火龙之乡”的名牌擦得更加亮丽。

历史渊源

据《陇西李氏谱系考》记载,陈山的远祖李愬(773—821年)是唐朝名将西平王李晟(727—793年)的第十一子,至李愬的第九世孙李銮,于宋徽宗崇宁初元(1102年)率军自闽入粤,后病故于溽阳(又称溽洲,今台山广海域)。李銮第八世孙子周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从新宁(今台山)冲程乡来陈山开居,至今已有740年,子孙传承有25代,陈山人奉子周为其始祖,陈山李氏是陇西李氏的支脉。

《松园里李氏族谱》记:“始祖子周,字肖集,号胖庵,友闻祖之次子,……公为始迁陈山乡之祖。”今龙头里保存完好的六世祖道明李公祠的门联曰:“文章宗北海,功业纪西平”,说明陈山人是西平王的族裔,历史传承十分悠久。

陈山香火龙习俗文化活动是老祖宗从原迁地中原地区传承下来的信仰和习俗,它源于纪念其远祖西平王李晟“火龙阵”打败叛逆朱泚的历史功勋。

据史书记载,唐朝德宗(李适)建中四年(783年),发生泾原兵变,叛兵拥立卢龙节度使朱泚(742-784年)为帝,国号秦。德宗出奔奉天(今陕西乾县),命时在河北三镇讨伐叛逆的神策行营节度使李晟回师讨伐。

李晟率军讨逆时,列阵于江河边地,准备同朱泚的叛军进行决战。一天夜里,李晟指挥大队人马准备夜袭叛军兵营。忽然,军马停滞不前,李晟忙问何故,众军士跪拜禀告:“前面鬼哭狼嚎,夜行不得,望将军明日再行。”李晟认为战机不能错过,即令军士将田间的麦稈、杂草等割来,扎成一条条草龙状,插上随军带来的香烛,鸣锣敲鼓。李晟的部队,像千百条火龙蜿蜒前进,士气大振,终于大败朱泚,光复长安。唐德宗大喜,功封李晟为西平王。后又封李晟的第十子李宪为江西观察使、岭南节度使。李宪举家迁往江西定居,成为李氏南迁先祖。

李宪迁江西后,李氏后裔为了纪念先祖的丰功伟绩,每逢过年时,便舞香火龙庆祝。并传至今日。

陈山村人钟爱舞香火龙,也是为了纪念西平王李晟用香火龙妙计战胜叛逆、保卫国家而建立的历史功绩,同时也表达了陈山人除虫灭灾、驱灾辟疫、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

基本内容

陈山香火龙习俗文化活动,作为一项传承数百年的群众性民俗文化活动,从造龙到起龙(香火汇龙、沾龙气)、大巡游、盘龙表演、收龙(放龙入海)、饮龙酒等环节,有一套完整的仪式,而且连续三天举行,场面十分壮观,远非春节元宵节的节庆活动可比拟。

1、造龙

陈山的香火龙,与众不同,平时并没有一条做好的龙放在那里,而是每年临舞龙前才“造龙”。龙分龙头、龙身、龙尾三个部分。

龙头、龙尾先用大竹筒扎成骨架,龙头高约5米,龙尾长约6米,骨架外再用山草和蕉树皮等包扎,以便插香(龙头插香3500支、龙尾插香1500支)。龙身以麻绳、铁丝作为龙筋,用树枝叶包扎,每隔1.5米分成一节,用树杆或竹杆支撑扎牢,供舞龙者操持。龙身长约80-100米,插香15000支。舞龙时,龙头、龙尾各用十多人,龙身每节一人。龙身扎成时,看样子不甚起眼,可是晚上舞龙开始时浑身插上千万支香火后,星星点点的火头就呈现出巨大滚圆的龙身,显得非常壮观。

2、起龙(香火汇龙、沾龙气)

陈山舞龙活动惯例是在农历八月下旬的月黑夜(一般廿一至廿四日左右)一连三晚举行。第一晚晚上8时在位于龙门里最古老的三世祖仲华李公祠(今陈山小学)门口操场举行“起龙”仪式,村中长者宣布香火龙活动开始,向人们发出了“香火汇龙”的讯号。数以百计的村民,一起涌向早已点燃的几堆木柴旁,把手中的一把把香点燃,再一支支均匀插在绵延百米的长龙身上,祈求神灵保佑幸福安康,俗称“沾龙气”。长龙身上插满了香火之后,长者高喊:“起龙!”紧接着,百多舞龙者齐吼一声:“嗨,起!”这时全场灯光熄灭。爆竹齐鸣,锣鼓喧天,十数名村民踏着强劲的锣鼓节奏,首先簇拥起庞大的龙头,龙须、龙角、龙眼被香火勾勒得轮廓分明。龙身跟着左摆右晃地活动了一下“筋骨”;龙尾也在龙身后面扇着香火闪烁的阔鳍,整条火龙在夜色中活灵活现地舞了起来。

3、大巡游

香火龙的龙头先对着公祠正门口拜三拜,之后便开始巡游。队伍前面,由儿童数十人组成彩灯队为前导,各人手擎一盏纸扎的彩灯,如鲤鱼灯、飞机灯等等。接着是龙鼓队,“引龙人”手持龙珠在香火龙前面引导,然后是巨型香火龙出动,巡游队伍浩浩荡荡,经过各里各家门口时,家家都燃放爆竹迎接。巡游队伍以三头狮子殿后。沿途围观的群众数以万计。

巨大的火龙先经龙门里、龙头里、松园里巡行至公路,然后绕至回龙里,折入龙湾、龙怀、见龙三里,返回出发地点。巡行七条里约一小时。第二晚和第三晚的巡游路线不变,但香火龙的龙身每晚要续长10多米,以示“龙气”不断增长,村民的生产、生活、生意、人寿也不断增长。

4、收龙(放龙入海)

第三晚巡游完后,香火龙回到学校,在操场上进行“盘龙”表演。这时,龙鼓急敲,香火龙在大操场尽情起舞,群众吆喝助威;天上烟花飞舞,五彩缤纷,地上火龙盘旋,金光闪烁,绚丽的夜景,令人叹为观止!舞龙盛会推上了高潮。最后,将香火龙一举浸入鱼塘,这叫“收龙”,又称“放龙入海”、“龙归大海”。寓示来年顺风顺水,风调雨顺。

5、饮龙酒

舞龙结束后,全村男女老少、离乡外出能回来的人(特别是旅居港澳和海外的乡亲)、以及他们的亲戚朋友,都团聚一起“饮龙酒”。这是全村人的大会餐。主菜是芋仔煮牛肉。村里宰一头牛,派人到各家菜地掘芋头,家有一丁即掘一摞,可以多掘,不可以少掘,取其子孙昌盛,瓜瓞绵绵之意。芋仔牛肉煮好后,全村人聚在一起喝酒会餐,相互祝贺国泰民安、身体健康、龙马精神、来年好运。近年来,因会餐人数增大,村里要宰四头牛,分派牛肉到各户自行招待亲友。

近年来,节目日渐丰富。还有舞狮和武术表演。陈山人及其亲戚朋友,附近村民,连鹤山市区甚至更远地区的群众,都前来观赏表演。一连三个晚上,陈山七里,人山人海,其乐融融。陈山香火龙习俗文化活动,构成了陈山村特有的人文景观,是鹤山市最具特色的传统习俗文化活动。

陈山香火龙习俗文化活动,是陈山人一年中最隆重热烈的喜庆活动,也是陈山人一生中挥之不去的美好回忆。“东亚画坛巨擘”李铁夫是陈山村龙门里人,后成为饮誉国际的油画艺术大师。1946年,李铁夫回到家乡,这是他离乡59年后第一次返回故乡。他为家乡的名泉“蟹眼泉”书写了一副对联:“蟹眼涌泉秋更冷,龙珠赛月夜增光”。“龙珠赛月夜增光”记述的就是他当年观赏舞龙时,“引龙人”挥舞金光闪闪的“龙珠”引龙前进,夜色光明无比的情景。他用餐时,亲自点的一道菜就是“芋仔煮牛肉”,借此菜回味孩提年代舞龙往事。可见陈山香火龙习俗文化活动的深厚文化底蕴与无穷魅力!

主要特征

陈山香火龙习俗文化活动已有数百年历史,近年来越显红火,已从过去每三年一次发展到每年一次,成为陈山人最盛大的节庆活动。它主要有如下特征:

1、造型独特。陈山香火龙习俗与众不同,它平时没有一条固定造好的龙,不用保养和管理。每年舞龙之前先造好龙,其主要材料是树枝(叶)、竹枝、蕉树皮、山草等,在农村,山岭取材方便;其制作技术简单易学,人人可以动手。

2、舞龙时间长。陈山香火龙习俗的舞龙时间与众不同,它定在每年农历八月下旬(廿一至廿四左右)举行,一连三晚。选择在农历八月下旬,一是适值夏收夏种后,秋收前的农闲季节,便于村民进行文化娱乐及体育活动;二是八月下旬,秋高气爽,月色浅淡,火龙的光焰更加璀璨耀眼。

3、规模宏大。陈山香火龙习俗活动一连三晚举行,巡游七条里,线路固定,但香火龙的龙身每晚要续长10多米。七里的村民人人参与,四邻的民众也蜂拥而至,每晚都在万人以上,热闹非凡;香火龙越舞越“长”,金光闪烁,气势恢宏。

4、文化味浓。陈山香火龙习俗活动有固定仪式,从造龙到起龙(香火汇龙、沾龙气)、大巡游、盘龙、收龙(放龙入海)、饮龙酒民间习俗文化味浓。

5、象征性强。陈山香火龙习俗活动深为陈山人所喜闻乐见,一连三晚,村民不分男女老少,均有机会参与活动,争着“沾龙气”,以纪念西平王李晟用香火龙妙计战胜叛逆、保卫国家而建立的历史功绩,来祈求人人平安、家庭幸福、邻里友爱、社会和谐、国富民强。

重要价值

陈山香火龙习俗文化活动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价值。

龙是中国的象征,是华夏民族的标志。以龙图腾崇拜为特色而形成的“龙文化”,是我国最具有深远历史和厚重文化的文化现象。龙的特质,既体现了一种文化理念,也象征着一种民族精神。流行于我国民间、广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舞龙活动,最集中地体现了龙的强大生命力和龙的人文精神。各地的舞龙活动丰富多彩,各有特色。广东一般舞龙都以彩龙、纱龙、金龙为主,都有一条较为写真的龙,像陈山香火龙这种材质特殊、活动时间有异、仪式内涵多样的舞龙习俗活动,是比较少见的。陈山香火龙是中国传统龙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研究陈山香火龙的习俗活动可以大大丰富中国龙文化的深刻内涵。

2、历史价值。陈山香火龙习俗文化活动,源于陈山李氏远祖李晟运用“火龙阵”打败叛逆朱泚,光复都城长安,从而保卫了大唐政权的历史故事。在中国史籍《新唐书》、《旧唐书》等都有记载。李氏族人都以李晟为荣。陈山香火龙的民俗文化活动,为人们了解唐朝从盛向衰演变的历史,提供了鲜活的内容。

3、学术研究价值。陈山香火龙习俗文化活动,历史悠久、仪式多样、内涵丰富、人文精神深厚,对民俗学、文化学、社会学的研究,都是宝贵的“活化石”。

4、社会价值。陈山香火龙习俗文化活动,培育了乡民积极进取、团结向上、邻里和睦、互助友爱的人文精神,丰富了乡民的精神生活,也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群众性文娱体育运动;它还是团结的纽带,能把外出工作、生活的乡亲和旅居海外及港澳地区的乡亲吸引回来,共同关心和支持家乡的建设。因此,这种习俗文化活动,释放出来的正能量,同党和政府倡导的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社会主义新侨乡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有着十分积极的社会建设作用,值得各级政府重视和支持。